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禁毒日 > 特殊教育教学_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教学_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来源:禁毒日 时间:2019-12-02 07:51:52 点击:

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
实践性教学;
现状与展望 引言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全国首次招生以 后,紧接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 南师范大学)等高等师范院校相继也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 为我国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和特殊学校培养师资。同时, 也有少部分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独立升格为特殊教育职 业技术学院,或者合并进入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主要为 初等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机构培养师资。据统计,截止到 2013年初,我国共有残疾儿童大约817万人(指0至14岁儿童), 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目前残疾儿童受教育途径主要是 随班就读和在特殊学校就读。[1]特殊教育(本研究中特殊 教育主要是指残疾儿童的教育)的师资问题越来越备受人们 的关注,即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 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特教实践知识和能力较为欠缺,而这 与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中实践性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是密切 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开展 与实践探索方面的概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提出展望,借此 想唤起同行学者的关注,呼吁更多的学者投入对特殊教育领 域的研究。

一、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实践性教学是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也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 践、探究实践。概括的说,实践性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 生的“学”两方面因素共同构成,即一方面教师的“教”来 源于生活、生产的实际经验,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也能 直接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效果。本研究主要着 眼于特殊教育本科教学中通过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 践,从而提升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水平。在 开展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实践性教 学的由来以及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培养和课程改革等方面。二 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 问题进行探索,如早期的Rosen⁃shineB从普通教育的实践 性教学观点出发,研究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含义。他通过 一组实验来说明实践性教学,他挑选出十名学生,在课堂教 学中,他强调通过鼓励引导来唤醒学生已有的潜在经验、指 导学生制作模型以及亲身示范等方式来进行教学。[2]把教 学问题实际化、生活化,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生活经验中获 得知识。林崇德等人(1996)侧重从内容及来源角度下定义, 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 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具体地说,这种 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而教师则要将此类知识传授 给学生。RosenshineB突出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自己 去体验。这一点同林崇德的观点相似,但他们俩都没有考虑 到教师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悟。陈向明(2003)则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外延,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不但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探索。更 要注重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丰富 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在实践中传递知识。因此她着重从作用 的角度进行概念划分,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 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 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当下我国的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表 现出来更多的是由原来单一的追求数量规模的模式,逐渐过 渡到数量与内涵式发展并举的局面,隔离研究与隔离安置不 断的向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转变。关注特殊教育的相关探究 的萌芽阶段,学者们大多是致力于采用什么教育方法或技术 才能提高特殊教育的学习效果。从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 的前期,莱佩提出手语是聋哑人的自发语言,手语也是他们 进行言语交流与沟通的唯一媒介,所以莱佩大力倡导在教学 中使用手语进行教学。作为手势符号体系的创始人,莱佩始 终坚定不移地贯彻在教学中实施手语教学这一原则。随后海 尼克则提倡口语教学,并在聋人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提出三个 理论观点:(1)主张采用书面语进行教学;
(2)书面语与 口语可以并用,但强调以口语教学为主;
(3)确立纯口语 法体系。海尼克认为:口语教学是激发聋哑人进行抽象思维 的前提条件,书面语是需要建立在口语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先学习口语还是先学习书面语不能乱了先后的顺序,否则对 聋哑人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同时海尼克还强调,手语不是语言,必须借助读唇才能完成与他人的思想沟通与交流。

海尼克通过长期的口语教学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形成了 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关于特殊教育的教学方法。因此他与同 时代的手语法体系创始人法国人莱佩进行了长期争论。医学 伴随着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病理学的认知与 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出现 了可以为残疾人进行的专门的诊断和治疗。残疾病理学的基 本假设是:残疾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缺陷以及后天环境共 同作用的结果。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对残疾人施行医学诊 断、康复训练以及相对应缺陷的补偿性教育,应该为残疾人 提供特殊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进行教育,以便促进其健康成长, 成为社会有用之人。[3]Bickel主张将患有不同残疾的学生 分类,对他们进行隔离式有针对性的教学和治疗。并且他研 究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特征,并将特殊教育的实践性教 学分为教学行为、组织教学和教学支持三类,并认为特殊教 育实践性教学的原则与普通课堂实践性教学的原则是相似 的,二者在很多原则和方法上是可以通用的。[4]虽然Bickel 清晰地概括了实践性教学的具体特征,也采取了一些切实可 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但他并没有严格地制定出特殊教育的 教学方式,而过于依赖将普通教育教学方式移植到特殊教育 中,容易造成无法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采取有效 地教学方式。Dunn等人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把智力落后的学 生隔离在特殊教育环境中的学习效果会比正常环境中的要好。Dunn认为现在实施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为融合教育摆脱 “为跟不上融合教育班级的学生承担责任”提供了理由与借 口。[5]有学者提出普通教育资源教室的教学效果由隔离式 特殊教育和普通班教育这两部分的教学效果共同组成。例如, Marston采用课程的评价模式对各种教育模式下的残疾学生 的学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普特模式下残疾学生的阅 读能力比其他单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具有更好的成绩。[6]针 对Bickel隔离式教学方式的不足,Heward打破了特殊教育与 普通教育之间的隔阂,主张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统一进行 教学,因此他研究了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程序,主要 是采取类似实验的方法,设计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程序,最终 获得了一套比较简洁、直观的教学模式,另外这种模式还能 使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学生在学习效果上获得良好的效果。

[7]虽然Marston和Heward都通过实验探索有效地教学方式, 以此来证明融合教育的先进性。但是他们俩研究的侧重点在 于教学“工具”层面上,缺少对教学主体双方的多角度思考, 他们偏重于具体教学的细节性问题解决,而忽视对特殊教育 课程的理性设计。杜亚洲注意到了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 性,提出我国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滞后性、概念界定模 糊性,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教学科目的开设,把要素与结 构混为一体,就混淆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以及旧的教 育流程模式制约着课程设置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他提出要从 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一要树立整体观、大局观。从国家层面出发,考虑到每个儿童的身心特点,着眼于未来确定素质 教育目标。二要让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共 同参与到课程设计中,集百家之长,听取多方意见,合理进 行教育改革。三要确立最佳课程内容设计领域,在社会环境 中寻找与学科内容体系最相容的部分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 思想,应本着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来进行课程设计。

[8]王辉则提出高校在编制专业课程时,应突出解决好课程 设置的目标、标准、内容与结构以及评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及其环节衔接问题。要充分兼顾课程之间的内部联系,并且 要开展校际间的特殊教育资源共享。很好的补充了杜亚洲在 微观层面设计上的不足,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不仅要将 家长、学生纳入进来,更要开展校际合作,同时还要突出自 己的课程特色。[9]在此基础上,谈秀箐从课程制定的方式 入手。提出要转换研究范式,实行“演绎”研究向“归纳” 研究的转变,突出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理清与普教之间 的区别和联系。[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国内外对于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在时间先 后维度上、研究内容与深度,以及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 着一些差异,但依旧有很多共同点。从时间和发展程度上看, 国外对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要比国内在此领域 开展研究要早,国外在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探究道路上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隔离教育阶段、全纳教育阶段、融合教育阶段。而国内开展此类研究相对较晚,即便如此也是借 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国内深入探讨了隔离式教育, 初步建构较为全面的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很好的 填补了国外研究在这方面的不足。从内容和研究重点来看, 国外学仁对此研究多集中在“技”与“术”等具体教学策略 的微观层面的研究,我国开展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 研究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研究多集中于特殊教育领域中“师 资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历史演变”“政策解 读”等几大方面。鲜有具体论述实践性教学的成果。我国特 殊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还缺乏系统性,构建的理论缺乏 实践价值。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外均呈现实践研究落后于理 论研究的弊病。很多看似完美的实验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际 操作中缺乏可行性。因此国内外学者应当相互合作,相互学 习,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国外 学者主要采用实验法进行研究,分别在隔离式教室或融合教 室安排实验组和对照组,这种方法增加了实验的可行性,有 利于实验的大规模推广,国内则主要是通过思辨研究。

三、归纳与展望 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 在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某些问题上 达成了广泛的共识。首先,以融合教育替代隔离式教育,以 规范的课程框架为标准化基础,然后因人而异做出具有针对 性的调整,突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其次,重视教育基础资源的科技 的发展,借助先进的科技知识运用于特殊教育过程中;
[11] 第三,注重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化。构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这为将课程建立在特殊学生特定的认识阶段基础之上,符合 特殊学生相应的认识阶段的具体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 导。必须引起重视的是,现有的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 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研究领域狭隘,缺乏对教学本身的反思。国外的研究者基本 上是基于当前交叉学科发展的大环境下常规教学策略、模式、 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其他外在机构介入性探究还不够丰富。

其次,国外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研究范畴与普通教育有类 似的领域和交集,但特殊教育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具 体教学情景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等一些细节性的微观研究,很 少去关注为何如此设置课程体系等问题。第二,思辨和经验 研究为主,研究方法单一。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的基础研究方 面还缺乏系统性,多是从思辨角度进行理论探讨,主要是基 于个体主观经验对客体对象的认知判断,很少通过采取科学 的方法对客体对象进行归纳演绎与分析,缺少对解决具体教 学问题的策略以及微观层次的研究,缺少对专业课程的教学 实践性反思,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教育实验更是 凤毛麟角。第三,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滞后严重,缺乏自身特 点。现行的特殊教育课程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和学生本 身的变化,教材也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及特殊学校现状的要求。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无法体现出来,并且与普通教育课程 之间的区别不明显。最后,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很少考虑 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而只是一味的强调知识 的传输和接受。基于上述的整理和总结,在以后的相关领域 的探究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研究方 法的创新,尝试多种途径探寻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努力寻 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内在机制,让学生自主 参与到学习中的方式方法;
第二,要注重对特殊教育师资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他既可以 当引导者也可以当施教者。教师在教学中,可自行根据课程 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引导。

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放在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上,更要关注特殊 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三,在研究中需多重研究方法并重, 强调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科学量化的可实证验证性研究 不足,这也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之一。在日后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中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研究 方法而导致的研究偏差,可以根据现实需求与研究客体的不 同而采用多元研究方法进行综合论证探究,如可将问卷调查 法与开放性的访谈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只有将多 种方法并用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方法不适带来的研究偏 差。也因此才能不断提高实践性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最后要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结合,拓展研究的广度和 深度。国内外学者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致力于最佳实践性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中。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