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禁毒日 >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损害赔偿纠纷案例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问题】损害赔偿纠纷案例

来源:禁毒日 时间:2019-11-25 07:45:23 点击: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问题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认定及其法律适用问题 内容提要: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中将医疗 纠纷分为医疗事故和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两类,并要求人民法院在审理非医疗 事故的医疗纠纷时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医患双方 的利益冲突, 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时,如何认定此类案件的性质、如 何适用法律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就谈谈医疗纠纷的种类及其责任的性质、医疗 侵权案件的认定以及医疗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

关键词:医疗事故 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 法律适用 近年来,医疗纠纷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由于医患双方的利益冲 突,对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也有不同的主张。人民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件,应当 依据我国现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依法平等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以实 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正确适用法律,确保执法标准的统一,始终是人民法院审 理医疗纠纷案件掌握的基本原则。而在这类案件处理中的法律适用是一个颇有争 议的问题。在审判实践中许多审判人员在对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及赔偿 标准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出入,尤其在医疗损害赔偿适用法律上并不一致,相类 似的案件却常常出现大相径庭的判决结果,特别是在精神损害赔偿和死亡赔偿金 等方面,判决结果差异甚大,不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和严肃性。本人就医 疗纠纷的种类及其责任的性质、医疗侵权案件的认定以及医疗损害赔偿的法律适 用问题,谈谈看法。

一、医疗纠纷的种类及责任性质根据2002年4月4日国务院第55次常务会议 通过发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2003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的《关于审 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的相关规定,可以将医 疗纠纷分为两类:一是医疗事故纠纷;
一是不构成医疗事故的“其他医疗纠纷”。

所谓医疗事故,就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 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 害的事故。医疗事故纠纷就是指因医患双方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 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 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而发生的民事争议。其他医疗纠纷是指医疗机构及 其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的诊疗护理行为虽不构成医疗事故,但亦造成了患者损害, 从而在医患双方之间发生的民事争议。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医疗事故的界定,可以看出《医疗事故处理条 例》强调“过失”在构成医疗事故责任要件中的重要性,体现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 我国侵权行为法中最基本的归责原则精神。而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行为 人民事责任的标准和规则。它直接决定着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举证责任以及赔 偿范围等诸多因素,是确定民事责任的根据之一。我国民事责任的归责体系是由 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所构成的。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 以行为人的过错为承担民事责任要件的归责原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指的是 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以过错的存在判断行为人应否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所谓公平责任原则,指在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而适用过错责任又显失 公平时,依公平原则由当事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但是,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时,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当行为人的过错无法判明,或法律有特别规定时,可 以实行过错推定。亦称为过错推定原则。它是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方法。它 是根据损害事实的发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只有行为人证明自己确无过错 时,才免除责任。过错推定原则与一般过错责任原则所不同就在于举证责任。一 般的过错责任的举证责任在受害人,过错推定原则实行举证责任的倒置,即把举 证责任加给致害人,致害人须证明自己无过错,否则推定其有过错。

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作为一种特殊民事责任,将适用何种归责原则呢?《最 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 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方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 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这就明确规定了对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应适用过错推定原 则。

在医疗损害赔偿责任中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关键就是举证责任。适用过 错推定原则,在举证责任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并不是所有的举证责任都要由医 疗机构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四条第(八)项规 定的只是部分举证责任倒置,即医疗机构对是否有医疗过错、医疗行为与损害结 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负有举证责任。患方与医疗机构之间是否存在医患法 律关系,患方是否存在损害事实、是否存在实际损失、损失多少等,举证责任均 在患方,否则,患方将承担败诉后果。

二、医疗损害赔偿的认定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侵权损 害赔偿的构成要件,有其特殊性,其要件应为:1、行为人具备责任能力。医疗 损害的行为人应具有特殊的身份,即国外立法上所称的“专家责任”。正是这种特 殊的身份才使得患者对其产生了信赖。因此,医疗损害赔偿中的行为人必须是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医务人员。如果是非医疗机构或非医务人员致人损害,虽可能构 成侵权损害赔偿,但并非医疗损害赔偿。

2、行为的违法性。对此,《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作了明确规定, 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 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治疗护理规范和常规的 确认。所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不同病类尽快制订相应的治疗护理规范及常 规,以便于实践操作。

3、损害结果与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一般侵权损害赔偿中,因果关系 的认定往往较难,而在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由于其专业性、技术性更强,故其 因果关系的认定则更加困难。基于此,立法上设立了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往医 疗事故鉴定的规定弊端较多,如: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鉴定成为必 经程序,鉴定过程透明度不高。针对这一情况,《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出了新 的规定,将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为医学会组织,医疗鉴定机构由医疗事故 鉴定委员会改为专家鉴定组,鉴定方式明定为合议制,专家鉴定组成员由双方当 事人在医学会主持下随机抽取,并可以有法医参加等。这些规定,使得医疗损害 赔偿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更加公正、科学和准确。还规定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 权。然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侵害了患者这些权利时,是否会导致医疗损害 的结果发生?对此,我认为应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主要审查侵害这些权利与 患者人身损害有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则属于一般侵权 行为而非医疗损害行为。

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失。《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事故的行 为人必须是过失性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在专家的责任中,存在违反专家所负有的 高度注意义务以及违背委托人所给予的信赖、信任的忠实义务。无论是违反了高 度注意义务,还是违反了忠实义务,均为行为人的过失性行为。至于过失行为的 程度,仅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具有实际作用,而对是否构成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并无影响。

三、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所谓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是指患者 及其亲属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或者差错,并因此造成 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事实,从而引发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诉求的民事权益争议。

按照《民法通则》规定,只要行为人的过错造成了他人人身、财产等民事 权益损害,受害人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并没有限定这种损害的类型和程度。患者方只要认为医疗机构的医疗行 为侵犯了其生命、健康及财产等民事权益,并造成了损害事实,即享有损害赔偿 请求权,此类纠纷既包括医疗事故引起的民事赔偿,也包括医疗事故之外的其他 医疗损害引起的民事赔偿。同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将医疗事故民事责任的性 质确定为侵权责任,也着重强调“过失”在医疗事故责任构成要件中的重要性,充 分体现了过错责任原则作为我国侵权行为法中最基本的归责原则法律精神,充分 体现了法律对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

再者,从有利于受害人进行选择的原则出发,也应选择侵权责任来确定医 疗损害的民事责任性质, 医疗损害侵害的是作为患者的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这 属于《民法通则》调整的范围,即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侵害人应当承担民 事赔偿责任。按照这样去理解和认识问题,更便于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一些 民法原则处理案件,有利于保护患者的权利。

其次,审理民事案件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是民事责任法律性质的准确界定 和归责原则的正确确定。目前,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案件可选择适用的主要法 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有《民法通则》、《合同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 下简称《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 题的解释》、《民事诉讼法》、《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 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 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 偿案件选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内容。我认为,侵权 之诉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应适用《民法通则》,并参照《解释》和《条例》;

违约之诉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应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同时也可 参照《解释》和《条例》;
对于医疗机构提供的药品、医疗器械、日用品等和具 有商业性质的服务发生的纠纷应适用《消法》。审判实践中产生争议最多的是《民 法通则》和《条例》的适用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通知》(法[2003]20号) 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 例的有关规定办理;
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 通则的规定。”此条规定明确了《条例》与《民法通则》的适用关系。《条例》 是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侧重医疗行政管理关系,对于出现的医患纠纷经医 疗事故技术鉴定后构成医疗事故的,在行政上如何进行赔偿作出了具体规定,因 此,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在尚没有其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当 参照执行;
但毕竟是“参照执行”,而不是“必须执行”,所以,法院在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时并不仅限于《条例》的规定,而应当将《民法通则》作为解决医疗 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主要适用法律规范,特别要体现民法基本原则和归责原则的 适用。而《解释》正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和归责原则制 定出来的司法解释,主要是用于人身损害赔偿类案件,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上, 有了明确的规定,也是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时的参照。

再次,医患关系法律性质和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责任的性质决定了法律适用 的方法和原则。《条例》更加符合《民法通则》所体现的基本法律精神,但《条 例》毕竟只是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仅仅只是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医疗事故的等 级及其处理的行政性法律规范,不属于民事实体法律规范,而医患关系是一种民 事法律关系,医疗损害赔偿责任是一种民事责任,应当适用民事实体法律规范来 调整。由于我国民法典尚在制定之中,现在暂无侵权行为法,现行《民法通则》 仅有原则条款,而没有涉及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相关侵权行为法的具体内容, 因此,应当参照行政法规执行,但应当在充分体现民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参照执 行,“参照执行”决定了不能将《条例》作为法院判决的 “引据法”。而且《条例》 只对构成医疗事故的纠纷案件赔偿问题进行了界定,仅仅只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 纠纷发生后行政调解解决纠纷的手段之一,大量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还是需要通 过诉讼方式解决。另外《条例》在赔偿标准和数额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 如对于因医疗事故造成死亡的,《条例》中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的标准,而《民 法通则》第九十八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人的生命难道不比健康更为重 要。这是《条例》的缺陷。所以在适用法律问题上,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 民事法律关系性质和民事责任构成等必要前提角度出发,首先应当适用《民法通 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因为《民法通则》的调整范围涵盖了所有医疗损害赔偿 纠纷及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但《民法通则》的适用并不排斥《条例》的参照适用, 因为现阶段立法的局限性导致尚无侵权行为法来调整医患类纠纷,《条例》中不 违反民法精神和与民法立法精神相一致的内容,均可视为《民法通则》的细化, 完全可以参照适用。从我国立法的宗旨和所体现的法律精神来看,选择适用《民 法通则》更有益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终极目标。

最后,根据法律的高阶位优先适用原则,医疗事故损害赔偿应先选用《民 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国务院《条例》属于行政法规,侧重于行政管理职 能。它虽然在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 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方面均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毕竟属于卫生行政 部门确认医疗事故的等级及其处理医疗事故的行政性法规,与民法通则不是特别 法和普通法的关系,而是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不能完全正确指导法院的具体审判实践活动。最高人民法院黄松有在2003年3月26日召开的全国民事审判会议 上指出:
“人民法院在审理因医疗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时,要正确理解上 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处理医患纠纷案件在法律适用发生冲突时, 应当优先适用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
对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没有规定 的,再适用《条例》的规定。《解释》正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的基 本原则制定出来的关于解决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指导法院的具体审判 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民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完全可以适用, 也应当适用。

因此,法院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在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上应当适 用《民法通则》和《规定》,坚持过错赔偿,不以是否构成医疗事故作为医疗机 构承担民事责任的前提条件,同时在赔偿项目和赔偿标准上,由于法律目前尚无 明确规定,可视《条例》为《民法通则》的细化,参照《条例》的规定执行。而 《条例》规定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应参照《解释》的规定,因为《解释》也是《民 法通则》的细化,是专门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司法解释,也应选用,实行就高 不就低的原则。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的基本法律统一适用,又在赔偿标准和数额上 的法律适用上实现了赔偿内容的相对统一,有利于充分保护患者方的合法权益。

四、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从法学方法论角度看,《通知》 的“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在性 质上属于“不完全法条” 中的“引用性法条”。而引用性法条则是指“在其构成要件 或法律效果的规定中,引用其他的法条”的法条。其主要功能,从立法技术角度 看,是为了避免重复规定或避免挂一漏万的规定;
从法律适用角度看,该种法条 具有授权法院或其他主管机关为补充法律的功能。

对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故意行为造成患者的人身损害(即故意医疗 纠纷),因其已超出医疗事故的“过失”范围,故而不属于医疗事故,对其 民事责任按照“举轻明重” 的法学原理自不应低于因“过失”所致的医疗事故;
况 且,就国家政策而言,国家对医疗事故实行限额赔偿的初衷不外乎医疗事业的公 益性,避免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过失行为而使医疗机构负担过重的民 事责任,从而损害这种公益性。但是,该种限额赔偿决不是鼓励或放任医疗机构 及其医务人员“故意”对患者造成损害。因此,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故意行 为致患者损害的行为就不应得到这种限额赔偿的利益,而只能根据《民法通则》 的规定使其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在故意医疗纠纷中,人民法院应完全适用 《民法通则》的规定,而排除《条例》的适用。对于非人身损害赔偿医疗纠纷也应完全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条 例》主要是对医疗事故人身损害进行规范的行政法规,虽因《通知》的发出而取 得了部分民事法律规范的性质,但也只是对人身损害而言的,对于人身损害之外 的其他医疗损害,不应也不能对其参照适用。那么,对于过失医疗纠纷是否也完 全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而排除《条例》的适用呢? 过失医疗纠纷作为其他医疗纠纷的一种,从表面上看,似乎也应按《通知》 所言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但是,过失医疗纠纷如果也完全适用《民法通则》 的规定则不妥当。因为《民法通则》的赔偿范围要比《条例》的赔偿范围为广, 赔偿标准也要比《条例》的赔偿标准为高。赔偿范围和赔偿标准的不同,导致赔 偿结果的差异。也就是说,如果过失医疗纠纷完全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予以 赔偿的话,就会使得过失医疗纠纷的受害人获得的赔偿可能高于医疗事故纠纷的 受害人获得的赔偿。例如,对于精神损害抚慰金,《条例》只规定了在造成残疾 或死亡的医疗事故纠纷中方可给予赔偿,对于未造成残疾或死亡而又确实给患者 带来一定的精神痛苦的医疗事故纠纷则不能获得赔偿;
且即使在给予赔偿的情形, 其赔偿的最高年限也分别不得超过三年和六年。与此相反,对于不构成医疗事故 也未有残疾或死亡的过失医疗纠纷案件,如完全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则有 可能获得精神损害抚慰金,且并无最高赔偿年限的限制。

这种相似案件(甚至 是同一案件),仅是因是否进行过医疗事故鉴定,或对鉴定结论法院是否予以确 认的差异而导致适用不同的法律,从而导致不同的赔偿结果的情形严重违反了平 等原则,也不合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因此,对过失医疗纠纷不能完全适用《民 法通则》的规定。那么,对《通知》中的“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又作何解释呢? 我认为,对于《通知》的该项规定,在适用过失医疗纠纷时应做“限缩解释”, 即 将过失医疗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解释为仅是在构成要件上适用《民法通 则》的规定,而在法律效果上则并不适用。至于其法律效果,我认为应类推适用 《条例》的有关规定。

类推适用《条例》的理由在于:其一,按上述解释,《通 知》的规定对于过失医疗纠纷而言,仅是在构成要件上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而在法律后果上却未作规定,因而出现法律漏洞;
其二,依“相似案件,应作相 似处理”的法律原则,过失医疗纠纷在事实构成上与医疗事故纠纷最为相近,所 以应采漏洞填补方法中的类推适用方法予以填补。

这样解释,不仅符合《通知》的意旨,使过失医疗纠纷的受害人的合法权 益得以保护;
而且也消除了过失医疗纠纷的受害人在相似案件中获得的赔偿可能 高于医疗事故纠纷的受害人的不公平现象,使得法律适用得以统一、“限额赔偿”的立法目的得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原则得以贯彻。

五、完善我国医疗纠纷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侵权行为 法或一部专门性的立法来调整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为了更好的解决医疗过程中的 纠纷,应完善我国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如(一)在立法体例上由全国 人大单独制定一部专门处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法律——《医疗损害赔偿法》, 或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处理全部内容在民法典中设专章、专节予以专门规定,就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实体处理和程序作出单独规定以摆脱目前法律适用上的混 乱。在立法内容上,应将医疗损害作为调整对象,明确民事法律关系性质、医患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医疗过失、医疗人身损害赔偿的因果关系、归责原则、举证 责任、赔偿标准以及诉讼时效等内容。(二)建立医疗损害保险制度、建立医疗 行为豁免制度、建立限额赔偿制度、开增医疗行业增值税建立医疗损害补偿制度 等。

为了平等保护医疗单位和患者的利益,在诉讼程序中,法院应注意释明权 利的行使。在起诉立案阶段即向赔偿权利人说明以“医疗事故赔偿纠纷”和“医疗 损害赔偿纠纷”或“医疗服务合同纠纷”起诉的不同点,要求起诉人明确诉讼请求。

在审理过程中,亦应通过对法律规定的解释向赔偿权利人进行宣传,允许其变更 诉讼请求,使赔偿权利人在法律的框架内能够尽可能多地得到赔偿。

近年来,医疗纠纷案件逐年上升,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法院审判工 作的难点,积极而慎重地处理这类案件,比较科学地调整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利益 冲突,实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双赢”,对于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保护患 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