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禁毒日 > 儒家价值观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诌议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儒家价值观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诌议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来源:禁毒日 时间:2019-11-22 07:57:54 点击: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诌议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试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诌议儒家生态伦理价值观 分析个体发生哲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揭示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问题,揭示儒家生态保护思想的先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以及生态伦理思想及其 价值。即从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核心的确立,到仁民爱物生态保护观的实施, 再到取物有节生态发展观的长效机制保障。

0 引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认识人的本质和价值,实现人 的发展,即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就是人学理论。如果把社会看成一 个功能系统,那么个体就是建构这个系统的真正要素。

1 个体没有独立性,人类没有个体观 1.1 个体受物的驱使摆布 “旧的社会分工对个人来说实质上是把完整个体的生命活动分割开来, 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劳动和享受、生产和消费这些本是个性整体活动和存在 的各个方面,分别由不同阶级及其个人来承担”。分工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个人 完整性的进一步分割。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以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联系,社 会个体受物的驱使和摆布。这时个体概念虽然产生了,但个体被埋没了,封建社 会鄙视物质利益的禁欲主义就是上述思想的产物。

1.2 个体没有独立性 社会功能系统以外的个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 早期阶段,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每个社会个体都不能把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交付 给别人,这个时期个体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个体没有独立性。在漫长的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片面强调人类社会价值,坚持社会利益绝对至上,反 对个体私欲和本能欲望。中国封建儒家文化极端夸大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用社 会来否定个人,将社会价值抬高到了脱离个人并与之完全对立的地步。

1.3 人类没有个体观念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微观上关注个 体理论。弗洛伊德的个体发生理论把潜意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把自我看作人的性欲本能的外显形式,这种泛性论否定了人的本质属性。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科 尔伯格重点研究了人类个体道德规范意识的发生过程。他发现最初的儿童没有稳 定的道德观念意识。道德意识依赖于权威崇拜;随着儿童生活范围的拓展。开始 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在个体行为真正进入社会领域以后才产生遵守法律和履行义 务的责任感,认识到遵守法律、履行义务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性。尽管 资产阶级片面夸大了个体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把个 体理论推向了高峰。

2 天人合一天行健,统揽全局不愈矩 2.1 天人合一儒家理念的核心 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

正如路德斌指出的“志于学”、‘而立’与‘不惑’,不过是知天命的准备阶段,而‘耳 顺’和‘纵心所欲,不愈矩’的境界也不外是‘知天命’之延伸。孔子年五十时,对天 命还只是知,人与天命还被分为两部分,但在知天命之后,自然便是一个如何与 之融合,以求达到最高境界的问题。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 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 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从挖掘人的心灵,知晓人的本性,从而知晓天的本 质,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2.2 尽人之道者动议顺生之几 易传·系辞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 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显然,天道,地道是对人而言的。

人道指的是社会法则,特别是伦理原则。易传是把自然与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真实 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共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些都是把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看作相互联 系和谐平衡的运动。

“圣人尽人之道而合天道,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 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讲的天的根本性质是健,人的生活特点是动, 人的动与天的健是一致。

论述不难看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不是把天、地、人孤立起来考虑, 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把握,强调天人和谐,即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3 正确把握个体、群体、社会的辩证关系 3.1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说: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体的奋斗、 实现、发展、超越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奋斗、实现、发展、超越。但问题在于,人 们在着重于弘扬个体主体性同时,却相对忽视了对个体活动客观性的思考,忽视 了个体与群体、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的研究,对自我意识、自我奋斗、自我超 越、自我实现的本质含义没有作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这无疑对人们起了消极的理 论导向作用。所以,正确把握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已迫在眉睫了。

3.2 社会发展必将得到个体与整体有效的统一与平衡 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整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牺牲和抑制个体 为手段而实现的。但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个体与整体必将得到完整有效的统 一和平衡。这种统一和平衡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整体来说,表现为社会历史不断由 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对人类个体来说,体现为个体主体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弘扬的 过程,就是人的生活不断多样化、丰富化而又整体化的过程。就是人的才能不断 得到发展,作为个体本质力量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逐渐得到充分展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

3.3 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就是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还没有极大的发展,物质财富还不能 各取所需,只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同时并存的分配体制,劳 动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主要是作为谋生的手段。现实中,人们不 能很好地处理公与私、正义与非正义等关系,说到底就是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体与 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人的问题离不开对个体与整体(群体、社会)关系问题 的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就是个体发生哲学理论的基本问 题。

4 仁民爱物物同源、万物皆备于我焉 孔子以仁民爱物的命题作为生态保护的根据。孟子以万物皆备于我的 命题,佐证了孔子的仁民爱物思想

首先,所有的物始终都在生存着,所有的物都是同源,同生的,在未发状态之中,物我一体,天地人并无差异,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不分彼 此他已。

其次,物的现象存在整体中包含着个体,个体中又能够反映出整体的 性质,特点和功能。“万物皆备于我’,言万物皆有素于我”。我的存在总可以在 物的存在中找到印证。

第三,一切经验事物都是可通达的,不存在不可把握的客观对象。至 于如何通达,把握于物,孟子主张,主体自我向内关照。世界事物并不在我心之 外,我身之外,而始终在我的关照之内。万物皆备于我,所以人类才可以推己及 物。

5 结论 人的问题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们所研究的重要问题。人不管多么复杂多 么奇特最终都表现为一种存在,而人的存在又是以个体存在为前提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实际上就是人学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人与自然 的关系和谐,就是儒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价值,具有先 导性、睿智性和系统性。

作者:梁铎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2016年19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