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禁毒日 > 中医学_儒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_儒学与中医学

来源:禁毒日 时间:2019-10-25 07:57:08 点击:

儒学与中医学

儒学与中医学 中医学和儒家的学术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学者常言“不为良相, 则为良医”。不少业医者精通儒学。所以,中医学充分吸收了儒家学说的精华, 如中庸、仁爱、孝悌等思想学说,这些思想表现在对人体、疾病的认识,治疗原 则,医德的形成等方面。

中医学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 影响。然而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且受西方自然科 学、逻辑学的影响,现在许多人对中医学的理论、经典、观念、逻辑都抱一种怀 疑的态度。医者也常常把中医学仅看成一种治病的技术,且常用现代医学的手段 来证明中医学的疗效,所以很难将中医学思维运用到实践中去。笔者通过中医学 与儒家思想的对比研究,旨在梳理中医学哲学观念的来源,有利于学者更加深入 地了解中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以及医生的品德观等中医学的人文精髓,从而 将中医药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1孕育中医学的文化背景 在历史的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盛世,自从 周代礼崩乐坏之后,逐渐出现百家争鸣,百川汇流,形成以儒家为主的思想体系, 而中医学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仁爱之道、孝 悌之道在中医学的医理、医术、医德等方面都有体现。

2中医学与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乃是不偏不倚,无过之且无不及。《论语·先进》记载:“子 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
‘过犹不及。’”表明太过和不及一样不好。《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 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 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 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医学强调阴阳平和,任何一方过于亢 盛,或者不足,都会带来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曰:“岐伯曰:‘阴者,藏 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 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阳主温煦,如果阳气过强就会发热;
阴主凉润,如果偏胜则会血脉不通。所以,中正平和显得极其重要。

孔子将中庸视为君子应有之品德,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 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无忌惮者,无 所顾忌,任意横行,放纵极端,这样最终会带来灾难。《中庸》中曰喜怒哀乐之 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就是“中庸”,不偏不倚,既不过 分也无不及,以期达到理想中的均衡态,所谓恰到好处。“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核心概念,也是和谐社会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 意义包括中、和两个方面。只有达到“中和”的状态,万物才能欣欣向荣地生长发 育。所以,君子安心地处在平易的地位,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顺应时机的发展。

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是行事肆无忌惮,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最终给自己和他人 带来灾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 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强调身体的健康关键是阴阳一个“和” 字。在生命生长的过程中,阴阳和则为“平人”。《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一 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 病也。”而不病的表现就是气血平和,无过无不及,否则,就是病态。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其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调,所谓“阳胜 则阴病,阴胜则阳病”,因此,治病的关键在于调和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强调治疗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使之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据此而确定 了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因其衰而彰之”达到“平治于权衡《素问·汤醪醴论》)权 就是古代的秤砣,衡就是古代的秤杆,形象地描述了阴阳平衡的相态。

3懦学与医术 3.1术精显德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医生怀有救人之心,就必须 先磨砺好自己的医术。《中庸》记载:“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人不能生而皆圣,所 以在禀赋与能力方面不如圣人,并不重要,只要他的心“诚”,集中精力致力于某 一方面,最终就能有所造诣,对人们有所帮助,照样能够做到赞化万物而和天地 为三的道德境界。

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以术济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

因此,中医学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王涛在《外 台秘要序》曰:“若不能精究病源,深探方论,虽百医守疾,众药聚门,适足多疑, 而不能一愈之也。”《大医精诚》记载:“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 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尔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所以, 离开了精湛的医术,仁爱孝悌之心对于疾病也没有什么益处。

3.2持之以恒,精勤不倦 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古人以为身 为医者,必须有勤奋学习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 累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实践,才能在面对不同病证的情况下得心应手。晋代学者张 湛曰:“精典的医方难以精通,已经很久了。”孙思邈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 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 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做一名医生,一定要广泛 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丝毫不能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中医学 博大精深,唯有精勤不倦,克服艰难困苦,树立终身学医的信念,方能成为“拯 黎民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苍生大医。

4儒学与医德 4.1孝文化的烙印 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文化认为年青人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 兄长、与人交往要严谨而守信用、爱护众人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这些你都 做到了,并且觉得自己还有余力,那么你就可以去学文。这里的“文”是指诗书六 艺之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 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儒家是将行孝放在一切事物之前。

百善孝为先,“孝”是儒家的道德基础。《外台秘要序》曰:“呜呼!齐梁之间,不明医术者,不得为孝子,鲁、闵之行,宜其用心。”既然孝如此重 要,那么关系父母健康的医术也就不得不去学习了。所以,五代齐梁的时候,不 懂医术的人,不能称为孝子。因为不懂医药你就不知道如何更好的照顾父母。

诸多中医学大家如李东垣因母病逝而习医,捐千金以师从张元素;
朱 丹溪奉师许文懿命而习医。从而使得儒家“孝”理思想深深植入医德之中,但孝在 医德中的更多表现则是将孝放大为仁。

4.2医乃仁术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孟子提 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宋代儒者张载在《西铭》提出:“民吾同胞, 物吾与也。”提示人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中云:“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卫生, 意思就是护卫生灵。尊重生命、心怀仁爱、普通一等是一名医者必须具备的品格。

4.2.1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表现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文价值观。《论语·乡党》 曰:“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马厩失火,孔子退朝赶回来问“可有 人受伤?”却不问马的死伤情况。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学医德最重要的思 想基础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黄帝内经》指出:“天复地载,万物备悉,莫贵 于人。”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中曰:“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 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误生灵。”在这里,大家都反复强调了做为医生就一 定要对人对生命髙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 事和等闲视之。南朝皇帝萧纲《劝医论》中记载:“天地之中,惟人最贵,人之 所重,莫过于命。”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尤显尊贵,而“医乃生死所托,责任 匪轻。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只有懂得珍惜生命的医生,才会体验到自己身 上的责任。

4.2.1心怀仁爱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也是不愿意看到别人受苦,就是“仁” 爱之心的开始。《灵枢·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 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意思是说,看到患者 饱受病痛的折磨,心中就觉得烦乱,然而自己对医术又不太懂,冒然去帮他,只会加重他的病情,又不能代替他受苦。这就是心存仁爱。

《物理论·论医》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门 法律》亦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 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医乃仁术”应该是医生思想道德的规范。唐代孙思邈《千 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曰:“见彼烦恼,若己有之。”这是要求医者对患者的痛苦 应感同身受。

4.2.2四海之内,普同一等 孝,作为儒家的道德基础,而“仁”是孝的延伸。“子之道一言蔽之,忠 恕而已”。什么叫做忠恕之道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论 语·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当你做到孝顺父母的时候, 就要做到推己及人。《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人之幼。”就是将这种孝慈,放大到普通人身上,这正是儒家所谓的“同是人,皆 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即对所有的人予以平等的关爱和尊重的思想。

孙思邈曰:“若有疾厄来求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老幼妍蚩,怨亲 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果有患者来就诊,不管他的贵 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人还是一般的朋友,是 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要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看待。中 医学作为“生生之具”是帮助生命健康长寿的,呵护人类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术, 应当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所以,中医学的最高 道德理想就是普救世人的一切病痛,体现了儒家普同一等的人道主义精神。

5小结 总之,中医学是一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上的应用科学。它 充分吸收了儒家学说的优秀思想,并对儒家文化的发展并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因为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中,儒家的思想哺育了中医学。反过来,中医学理论又 集中体现和充分诠释了儒家文化的深层底蕴,于治病救人之中体会做人之道,践 行君子之道,推己及人,普济天下。可见中医学是一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 傲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继承与弘扬。

作者:兰小和、钟秀驰/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邝卫红、 张铮铮、林路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