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读感知 引,即引导。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讲授式教学, 按照事先备课安排向学生逐一讲授。学生该读的时候不读, 读中的感悟不深,阅读效果不是很理想。阅读,更多的是让 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感悟和体验,为此,读是 不可缺少的。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 发展,自主性有所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读,让 他们获得对文本的感知。
二、精讲点拨 不可否认,在阅读教学中,讲是不可缺少的,但讲不能 等同于照本宣科。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讲授是主要的方法, 写作背景、文章内容、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 用,诸如此类,都是教师以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学生则是 以听的方式进行阅读,没有在读中获得感悟。如此,当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时,也就不知道该从何读起了。在训练性阅 读中,讲是一种示范性的讲解,是在学生探究基础上的点拨 和指导。
首先,讲应该是点拨和指导,即在引导学生读的基础上 的指导。以《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例, 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医生是怎么说的?她自己的想法是 什么?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后应明确,琼珊觉得自 己的生命就像那随风飘零的藤叶可能真的活不下去了,那么, 谁挽救了琼珊?学生交流后要明确贝尔曼、苏艾、医生、琼 珊自己所做的事、所起到的作用。
三、训练技巧 练,即训练,但不能等同于单纯的书面练习。训练性阅 读中的“练”更多指向于“训练”,是一种拓展性的应用练 习,即在阅读中通过引导学生读而掌握方法后进行拓展。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应主要放在文本研读环节,要注 重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其次,训练还要注重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学生由此及 彼,做到举一反三。如小说阅读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是先找到文中对人物的相关描写,如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再根据描写分析人物形象。那么,当学生掌握了方法后,再 遇到小说时就会尝试用这种方法去分析人物形象。又如议论 文中对论证方法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事例论证后,在以后的 阅读中如果遇到类似的例子,就可尝试对该论证方法的作用进行分析。
实施训练性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学 生发展的需要。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以听的方 式进行学习,阅读中的参与度不高,体验不强。由此,在解 决文本阅读问题时,往往不知该如何回答,甚至只能从原文 中找一些句子应付。而通过训练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掌握 方法,在阅读中进行应用,可以逐渐让学生完成从只会读向 会读会解决问题的转变,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 高中阅读教学变得更加有效。语文天地·高中版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