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道德教育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 等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动都要受一定的道德 规范的制约,在长期的、反复的执行道德规范的实践中,逐 渐形成个性品德特征。可以说,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实践 活动中形成的,道德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实践问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道德教育规律,幼儿期的品德教 育首先是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的,从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 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 的形成。
我们品德教研组自2012年9月开始,以中、大班为主对 此进行实验与研究。常规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增强教师的德育 意识,建立必要的、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为使生活常规的 制定更好地服从教育目的,加强行为的练习,促进良好品德 与行为习惯的形成,我们在各园原有生活常规基础上进行修 改补充,制定出《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试用)》。如在进 餐常规要求中,补充了“在成人帮助分添饭菜后要道谢”“饭 后把餐具有规律地放在指定的地方”这两项要求,并为幼儿提供了反复练习的机会,培养幼儿把行为技能和习惯迁移到 日常生活中去。如当他人帮助了自己后会道谢,会把自己(或 他人)使用过的物品按规律整理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逐渐形 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主要因素,要促成 其转化,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使良好品德在 执行常规过程中实现。常规教育不单纯是行为技能和行为规 则的训练,必须在幼儿掌握行为规则的同时,指导幼儿掌握 道德规则,这一点在以往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了。如要求 幼儿用完物品放回原处,只停留在“放回”的行为上,而忽 视了“放回”的道德意义。实质上这是为培养幼儿的爱整洁、 爱惜物品、有责任心、尊重成人劳动等好品质。
为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明确常规教育目的,我们经过 综合分析,归纳出了生活常规的内容:①生活习惯(行为的 目的性、稳定性,独立生活能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与 同伴友好相处、交往能力);②行为技能(礼貌规则,遵守 纪律规则,爱惜物品规则);③行为规范(爱整洁、爱劳动、 有责任心、有同情心)。以上三点为教师有目的地实施常规 教育奠定了基础。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 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行为的 效果又影响着幼儿的情感和意识,为使幼儿头脑中行为规则 和道德观念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必须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实践中,进行反复的练习。
成人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譬如,孩子良好 的卫生习惯是在他们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 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 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 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 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然,作为成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 子做出表率。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人先要 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 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常规教育中采用了三个途径:
1.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安排经常性的行为练习 通过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中履行道德规范,在教师榜样示 范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和教师对幼儿经常一贯的要求和重复 下使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2.特意创设情境进行有目的的行为练习 教师根据不同时期的常规教育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设 计活动或创设情境进行行为练习,注意知、情、意、行四个 因素相互作用,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促成良好的品德行 为习惯形成。
3.家园结合进行迁移性的行为练习 家园同步教育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把教育延伸到幼儿的家庭,吸引家长参与教育,配合幼儿园 敦促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着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 功和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 品德与行为习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