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 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 者。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新、奇、疑”的教学情景, 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兴趣,调 动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 探究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还要为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一个便于探讨的环境,创设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教“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 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剪刀、尺子、长方体纸盒各一个,在课 堂中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做你手中这样的长方体至少 要用多少硬纸板?如果想知道,我们一起沿着棱剪开,再展 开,看一看展开后的纸盒是什么形状。”通过动手操作、观 察、思考,然后再提出问题:“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 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 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讨论解决的办法。这一系列的提 问,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能让学生在思考、 推理中主动探究,得出结论。这样的情景设置,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 化,让生活数学化。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 系有典型意义的生活实例,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 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到学习中。
例如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用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端 午节快到了,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分给哥哥这个西瓜的1/3, 分给姐姐这个西瓜的2/6,分给弟弟这个西瓜的3/9,问:哥 哥、姐姐、弟弟三个人他们谁吃的西瓜多呢?上完这节课会 得到准确的答案。”这样,使学生对数学有了一种亲切感,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另外就 是质疑,提出问题。在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后,便问:
“老师这里有三个苹果,想把它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不知 道该怎样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快来帮帮老师”。同学们 情绪很高,思维活跃,纷纷发表意见,虽然方法各异,但说 的都有道理。可见,凡是能撞击学生火花的地方,教师应努 力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最大限度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三、互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能最 大限度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操作中配 合、作业中互助”,通过设置情景、讨论交流、相互学习,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 题,逐步形成动手、动脑、动口的技能。例如教“分数加减 混合运算”时,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再进 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不同的解法,并比较哪种思路比 较简便。这样,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 知识的活动中来,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收获。在这样一 种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中即使是后进生,也会消除 自卑感和紧张感。
四、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来源于疑问,生疑是思 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 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要让学生自始至 终地参与这一过程,发展其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提 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在教学中,精心的构思,巧妙的设计, 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还应 动用多种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欣赏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因势利导,帮 助学生完成创新思维的提升。例如教“平均分”时,出示课 题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提问,尤其是应对爱动脑筋的同 学加以赞扬和肯定。总之,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 要充分考虑学生、教材、环境等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创造 氛围,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 面素质的提高。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