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教师节 > 省际新闻流通与省委机关报-一个实证研究的案例|省委机关报

省际新闻流通与省委机关报-一个实证研究的案例|省委机关报

来源:教师节 时间:2019-11-22 07:51:37 点击:

省际新闻流通与省委机关报-一个实证研究的案例

省际新闻流通与省委机关报-一个实证研究的案例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整合性分析框架,以省委机关报为代表媒体,通过 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探讨了建国以来省际新闻信息流通的模式和演变 历程,并从半个世纪新闻流通呈现出来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关键词]省际新闻流通;
省委机关报;
整合分析;
社会变革 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在操作上一般指甲乙丙多地互相报道和被报道的 情形。它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甚 为关注的问题。诚如政治学者R.Muir指出(1):“各地域之间信息流通的水平及其 变化,反映了它们之间联系的力度,以及趋向分离或整合的走势”(1981,P113)。

新闻又是一种表征话语(discourse of representation),它通过连续不断地报道社 会变动而与现实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并且将人们日常的、零碎的、本地的、相 对静止的个人经验与社会的、流动的、制度的、整体性的以及聚焦化的外部世界 联系起来,因而有一种“自动”获取的“合法”权力。新闻报道及其信息流通的这种 特性使其扮演一种社会性的整合离聚功能,也因此,它彰显了所在社会的权力结 构和统治合法性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 于毛泽东时代而言,这些变化的特征较为集中体现在地方自主权和区域之间的联 系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各级传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 呈现出何种面貌?从一个长时段的视点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以省为单位的 区域间新闻交互是如何演变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又是如何从 一个侧面体现在省际新闻流通中?显然,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久前, 笔者和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合作,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2)本文 即是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综述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

关于中国大陆“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由于国土 辽阔,情况复杂,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区党、政、军的领导, 曾于50年代在有关省之上设置“行政大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及西北等六大区。至1955年大局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大区。自此,“省”一级 行政单位(包括中央直辖市和自治区)便成为大陆在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下最重要 的地方行政单位。在“省”以下虽还有“地区”和“县”,也各自发挥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视为实质性的行政单位。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大陆“省”的研究明显增多,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归纳 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采用3种取向。第一种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这是研究 传统的主流思路。第二种是“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主要 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分析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和研究其发展 的模式。第三种是“省的个案研究”,通常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份为对象,进行深 入分析研究。

上述3种研究取向,主要是为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计,方法虽异,但 无所谓优劣,然而在分析阐述上则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省 与中央(北京)”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排除了省与省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互 动,以致难以深刻理解中央与“省”之间的变化。“区域比较”方法将诸多省份划为 大区(例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而不是针对省际关 系和它们的互动情况探讨其性质,这样在解释区域发展或其他问题时,忽视了省 际互动和其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此外,这种研究方法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而 甚少涉及其他方面。“个案研究”取向虽然提供了某个省份的详细资料,但这种方 法难以令人了解全貌。不过它可以为下一步的省际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对“省”的研究,还未涉及省际互 动领域,作为上述3种取向的补充,我们认为需要发展出第4种研究取向,即:系 统的省际关系互动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某种同质单位 (例如,“省”被视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辖单 位),研究的问题需涵盖或适用于所有这类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这 种联系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种研究取向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 收集资料难度很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头绪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 析框架或理论模式也使研究不易进行。

就本文而言,我们尝试采用这种研究取 向,探讨中国大陆省际间的新闻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 方面也要对内开放,只要目前市场经济及区域开放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 贸组织(WTO)之后,各省将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利交往。据此,省际间 的新闻流通总量及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了解省际水平互动关系和社 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探究省际交互联系更具意义。当然,本文研究的 范围只是新闻信息,虽然这只是省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的潜在价值 则不容忽视。省际新闻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运用某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对采用第4种取向的研 究至关紧要。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国际间新闻信息流 通方法论的启示。当时,一大批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国际信息传 播新秩序”的大辩论,最后导致美国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言之,研究国 际新闻信息流通的学者揉合了发展传播学和批判学派的特点,视跨国新闻信息流 通为世界体系运作的一个方面和构成要素。同时,它也是世界体系的产物。许多 学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新闻传播谱系,也揭示了世界体 系内在的结构矛盾和冲突关系。世界体系是当代左翼思想家华勒斯坦 (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问题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将世界划为“中心” (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边缘”(不发达国家)和“半边缘”(介于两者之间) 三大块,以全球视野,分析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 冲突。90年代,冷战结束,但华氏理论不仅未过时,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 快而倍受重视并被其他学者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析和论述。

传播学者几十年来通过研究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媒体对外国的报道,总结 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发现在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信息流通失 衡现象及单向主导的传播资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两位著名国际传播学者 统筹下,一批学者同时对38个国家如何报道全球214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 的国际新闻信息交互流通的调查,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统一的内容分析方 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从2000年开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顾几十年来积累的文献,可以说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备充分的 理论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们认为,通过对有关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 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鉴作为一国内新闻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础框架。

省委机关报与省际新闻流通 在国内传媒体制中,每一家省委机关报就是该省的“人民日报”,它代表省 的领导层向全省说话,履行传递政令,上情下达的职责;
同时,它在中央与地方 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又在与外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成为把门人及外 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国内传媒传统上是一种垂直单向性的宣传型模 式,省委机关报历来以宣传上面政策,报道下面省情为主;
面对其他省份的报道, 除了一些常规的新闻(如“祖国各地”,“塞外风情”等花絮新闻)可按编辑专业喜好处理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还要顾及地方的经 济利益、贸易往来、人口流动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换言之,省委机关报在 国内1500份地方报纸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守土有责”,通过某些机制,对其他 省份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让它流入本地区。也因此,这种传递既涉及政经 因素,也涉及编辑程序;
既有一定的采编运作习惯使然,也同省委领导层的理性 偏好有关联。以此类推,这种情况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级传媒中。这说明,中国地 方传媒机关报和外部信息交互的运作机制,是一块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地。

省委机关报这种“精英导航”特性,使得它在众多的各类地方媒介生态圈内 始终执政治传播之牛耳,其权威地位无可替代;
也由于各省省报一般在1949年建 国以后就开始不间断地连续出版,而其他种类的媒体则无此条件(如“晚报”和城 市电视台,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兴盛起来,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 我们顺理成章选择了全国各省的机关报作为代表媒体,并以每一省的党报对外省 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试图 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探究建国以来省际 新闻流通是怎样体现在省委机关报上的。

研究关注点和主要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点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 1949年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的模式与形态变化;

2. “文化大革命”前(1949—1966),“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及后毛泽东时代 (1977—至今)3个阶段省际新闻流通的比较。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考察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省际新闻流通中的变 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与50年来社会变革的关系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3) 因此,我们选择以系统纵向设计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在 具体操作上,分别选定3个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时段中,又分别选取两个连续 的年份点,每个年份抽取4个星期的省报进行全体抽样调查。为了降低特定年份 中特殊事件的影响,每个时段都分别包括这两个年份。最近的年份为1995—1996 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为1975—1976年(文化大革命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为 1955—195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3个年代分别是代表各 自的10年时段。总之,这样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过往40多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在我们驾驭的范围内。(4)表一、表二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一:省际新闻流通量统计表 表二:省际新闻的空间分布 归纳表一、表二的数据,省委机关报反映出来的省际新闻流通特征如下:
一、 省委机关报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报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趋 势。1955—1956年间,平均每份省报每天只有两条外省新闻;
1975—1976年间, 每天只有1条;
目前则为5条。其中,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上海、天津、广东、江苏 等地。

二、 质的方面,65%以上的省际新闻报道属普通消息类报道,新闻图片 类型的报道不断减少。而90年代简明新闻类则明显增多。

三、 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闻处理成简讯栏放在头版,而当下 的作法是将非本地的新闻(包括国际、国家和外省)放在内页固定的版位上。这 说明近年省际消息在省报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 报道主题方面,经济消息占据主要地位,政治新闻在文化革命后期 占36%以上;
同时,除了科技新闻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灾祸消息攀升至8% 外,其他种类的报道则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变化则是新闻类型呈多元化 趋势,趣味性的软新闻和罪案新闻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五、 空间分布上,在所有3个年段中,省际新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几 个省份。信息丰富省份和信息贫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扩大趋势。1995—1996 年间,9个信息丰富省份占了55%的报道量,而9个信息贫乏省份仅占13%,比率 为4.21。

结论 这项研究调查了建国以后3个年代省委机关报进行省际新闻交互流通的情 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宝贵数据,对认识大陆文革前、文革中以及贴近当今的90 年代省际间的新闻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状况颇有裨益,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 参考和启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是一个 孤立的个案实证,还缺乏多元有效的参数变量进行更复杂的量化统计,从而作出 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传统上,大陆的报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级党报为核心的垂直 管理体系。政治学者A. Liu早期研究表明(5),这种垂直统领性的媒体结构和全方 位网络式宣传导向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和宣传上的话语服从(1971, 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级的报纸(包括综合性和行业对象性报纸)除 了负责传递中央的信息外,也侧重各地新闻动态的报道。在毛泽东时代,传递和 推广各地符合中央意图的先进典型和地方经验往往是中央一级报纸要唱好的重 头戏。而省及市一级的报纸主要任务则放在上情下达和报道本地区新闻上,对其 他省或市的横向报道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社会 转型更使这种变化赋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变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复 杂因素的影响,既有体制结构、不同媒介的限制;
也受到经贸的、地缘文化的、 人口的、历史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省际新闻的流通量研究还需和中央传媒 对各地报道的新闻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的省委机关报对外省报道总量一直偏低,文化 大革命期间,每天只有1条,反映了当时高度一元化的宣传整合模式。到了90年 代中,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变,但省际新闻的流通量仍然较低。平均而言, 每家省报每天也不过只有5条外省消息。换句话说,每6个省里面,只有1个省的 消息出现在它省的机关报上。

这种状况,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区间 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 英导航”机关报上,仍然较为偏重信息的垂直单向流通。而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 通呈现出来3种模式的异同,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 与不变的矛盾,新的社会改革因素和旧的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间愈来愈加 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 的单一党报/媒介体制在官方权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下正不断向 双轨制结构演变,即:新兴的市民—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介体制同传统的党报媒介 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补缺”,甚至实行“小报(代表市民的商业 媒介)养大报(代表正统的党报媒介)”,这情形有些类似80年代以来建立市场 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如合资、民营、集体等)的双轨制现 象(6)。当然,由于传媒的政治敏感性,商业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要比非 国营企业小得多。但是,这类媒介(主要指市民报/晚报,消遣杂志,有线电视 台/各省的卫星台和新近崛起的民营网站等)对促进地方信息交流意义重大。根 据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报(7)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近年来不仅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也较为重视外地新闻尤其是社会 的财金新闻的报道,这需要今后专门的研究予以实证了解。

鸣谢 本研究曾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学术研究基金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另本论文 初稿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国际研讨会”(2000年10月 20—21日)上报告过,并获数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本文的定稿已尽量吸收了他 们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见Muir.R.(1981) Modern Political Geography.London: Macmillan. (2)笔者与祝建华的一部份研究发表在《新闻学研究》期刊,2000年7月号 上,题为“中国大陆省际新闻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页。本研 究从方案设计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祝建华教授都贡献良多,笔者感到受益匪 浅。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4)关于操作与抽样过程的几项说明:
1)1955—1956年间的3份省报不适用于全部3个年段,其中一份直至 1975—1976年依然阙如,《西藏日报》于1956年后期才创刊;
《宁夏日报》于1959 年创刊;
《海南日报》则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因此,在3个年段中互动省报样 本数不一致,1955—1956年间是27份,1975—1976年间是29份,1995—1996年间 是30份。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只使用27份省报样本在3个年段内进行比较,29 份样本在70年代与90年代进行比较,90年代的对比则使用30个样本。

2)我们初步检测发现,大部分省报很少报道其他省的新闻,因此要进行 内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选取一或两星期)必须选取数量相当大的样本。我们 在所选择的6个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个 星期28天内的省报,进行全部抽样调查,或者说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了 4816期报纸。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新闻报道,其他表述意见的文章,例如社论、评述、读者来信以及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关于“省际”新闻的定义,我们参考有关国际传播研究传统界定的关于 “国际新闻”定义的阐释来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5)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级城市,我们将它代 表国家和城市的双重身份作了特殊的处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关中央政府与国家 大事的报道。

6)假如一则新闻报道涉及一个以上的外省,我们采取多个省的条目处理。

7)国内一流大学的3位资深新闻资料室管理员协助担任资料收集工作,他 们运用上述标准对选自30个省份出版的省报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下列要 求逐项进行编码:事发地点(即外省名称),新闻数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报 道类型(普通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和刊登位置(头版或内页)。由于编 码人员经过反复培训,素质较高。加上编码要求明确,最后编码分类的一致度符 合标准,达到满意的要求。

(5)见A. Liu(1971) Communication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有关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双轨制怎样在社会转型中取得“帕雷图改 进”的积效,可参看L. Lau,Y. Qian,G. Roland的新近合作研究成果:“Reform without Los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 vol. 108, no. 1, pp. 121—143. 有关中国传媒体制改革新近研究,可参看C. C.Lee (ed) (2000) Money, Power,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patterns and bureaucratic control in cultural China.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Y. Zhao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中文可参看何舟,陈怀林 (1998)《中国传媒新论》。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7)有关都市报的概念和实践,可参考杨平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 的《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国际研讨会》上报告论文。北京,2000年10月20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