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重点,设计实质性练习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落实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习的 角度来看,不管是学习新知识前的铺垫练习,还是之后的巩 固练习,都必须围绕教学的目标和重点进行。好的铺垫练习, 能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搭建平台,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和概 念,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学习目标。对于 学习新知之后的练习,则要紧紧围绕重点,从强化知识的角 度出发设计实质性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一课时, 课本上的练习基本上都是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掌握这个知识 点。由于计算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又突出不了“乘数末尾有 0,只要在积的末尾添0就行”的算理。于是教师重新设计了 以下练习,让学生进行训练:
请在方框里添“0” 820×30=246□ 210×70=147□ 3200×30=96□ 7900×40=316□ 250×40=10□ 350×50=175□ 3100×40=124□ 6200×70=434□专门给积的末尾添0这样的练习,针对性非常强,简化 了形式,又突出了本质,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算理。
二、关注差异,设计针对性练习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认知水平、心理特 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根据 教材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兼顾两端,体现练习的层 次性。层次分明,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一些难度 不一、由简到难的题目,让每位学生充分参与练习,得到成 功的体验;
又要关注差异,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能完成一部分的题目,学而有余的学生不至于 “吃不饱”,从而使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
例如,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对于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只要求他掌握基本的练习,而对于能 力强的学生,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套用公式的层面。为此, 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
(1)有一长方形地块,长40米,宽30米。这块地的面 积是多少?如果在它的四周围上护栏,这个护栏多长?(层 次一) (2)有一长方形地块,长40米,宽比长短10米。这块 空的面积是多少?绕这块地走2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层 次二) (3)有一长方形地块,长40米,宽30米。给这块地种 上草皮,如果每平方米需要60元。这块地种满草皮共需要多少元?绕地走2圈,一共要走多少米?(层次三) 这些不同层次的题目,能让有差异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得到合理有效地练习,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拓展空间,设计开放性练习 教材中的练习,往往都是标准的条件、统一的答案,解 决的方法也是固定的。这些练习对新知识的巩固有好处,但 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却没有多大帮助,反而容易形成思维定 势。因此,教师可把教材中的练习适当调整重组,留出一定 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灵活训练。具体可在教学中设计 一些解决方法多样、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开放性练习,改变学 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例如,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后,教师设计了这样 一道练习:有40本练习本,最少拿掉几本后,就可以正好分 给6个同学?这道题目条件是确定的,解决的方法也是固定 的。如果就到此为止,体现不了练习的开放性,教师可把题 中“最少”二字去掉:有40本练习本,拿掉几本后,就可以 正好分给6个同学?这样,题目就成了一道开放题。
像这样的开放性练习,能让学生根据同样的信息,作出 不同的判断,从而产生不一样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法,有效 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要使练习合理有效地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教师 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层次不同、难度不一的 开放性练习,使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都能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同时要注重练习的反馈,拓展学生的思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