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历史过 程,也是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存在的发展历程,因此,汉 语国际教育不但是一种作为教育事业的存在,也是一种学科 存在。从起源来看,汉语国际教育包含着两个前后相连并在 后期高度重合的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教育,这两 个方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而又融合一 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较早,已经从一项事业发展成为一 门学科,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及国际交往的增长, 其所属范围早已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因而在其基础上又 催生出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其特指是在海外把汉语作为 外语的教学活动。正如孙德金的观点,“关于对外汉语教学, 应分清两个概念,一是作为一项事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一是 作为一个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2]对外汉语国际推广教 育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其更是一门新专业和新学科。2012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汉语国 际教育”归属于文学门类的中国语言文学类,在研究生教育 体系中,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文件把汉语国 际教育作为专业硕士学位(代码0453)归为教育学门类。作为学科存在的汉语国际教育在学科定位上有着诸多争论,因 此,本文更关注作为教育事业的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追求。
我国对外汉语推广教育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起步阶段。上个世纪50 年代初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开 始起步。中国政府曾在1950 年7 月于清华大学设立东欧交 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周培源先生为第一任班主任,吕叔湘 先生为副主任。该班第一年只有来自东欧的33 名留学生,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
囿于当时国际格局处于两大阵营冷战时期且中国所采取的 “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仅局限于社会 主义阵营以及亚洲、非洲、东欧一些友好国家。1952 年该 机构并入北京大学并改名为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 专修班。1960 年9 月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专门接收非洲 留学生的非洲留学生办公室,当时接收非洲留学生约200 人。
1962 年北京大学的中国语文专修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非 洲留学生办公室合并,再加上出国留学预备部,北京外国语 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成立,这便是新中国以来第一个专门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机构。1964 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 为北京语言学院,即今天的北京语言大学的前身,这也是中 国政府建立的唯一一所以来华留学生语言教育为主要任务 的高等学府。70 年代,新中国外交随着世界政治形势的变 化出现了重大转折。1971 年,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 以恢复,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3 年12 月18 日联合国大会第28 届会议一致通过,把汉语列为大会和安理 会的工作语言之一。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 升,许多国家纷纷主动要求通过外交途径向我国派遣留学生, 不能否认,当时一股强劲的“中国热”正在涌现。
第二,飞跃发展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对外汉语教 学事业飞跃发展的关键原因。1978 月12 月8日十一届三中 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至此已成为具有重大 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和政治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 实施深化,贸易、教育及社会文化交流等迅速发展,来华学 习汉语的留学生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院校数量随之快速 增长。一方面,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层次稳步提高,生源结构 发生了根本变化。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基于最近几年的调 查,到我校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已由非洲东欧少数几个国家为 主到遍布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法国西班牙、 巴基斯坦、埃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来华 留学生数量增长最快。另一方面,除了继续通过政府协议交 换以外,政府还支持一些有资格接受政府奖学金的高等院校 直接与国外发展学术组织交流来接收由国外实业机构或友 好团体派遣的自费留学生。面对来华留学生数量猛增的状况, 1983 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本科专业,专门 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从此对外汉语教育有了真正“科班”出 身的教师。1987 年国家成立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 领导全国的对汉语教学工作,至此,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走上了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发展道路。
第三,海外扩张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汉语向世界 步伐的加快,汉语教学事业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以往在 中国语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涵盖世界范围内蓬 勃发展的汉语教育。我国以接受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为主的 对外汉语教学,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融入国际汉语教育发 展和建设这一巨大的洪流之中,并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仅在本国开展汉语教学,也在国外建立了教学基地。
2004 年开始在中国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 孔子学院,2005 年7 月,中国国家汉办在首届世界汉语大 会上正式提出“汉语国际推广”的名称,开始从对外汉语教 学向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根据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老 师的观点,“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指称‘在国内对来华留 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用‘汉语国际教育’指称‘在海外 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3] 崔希亮还认为:“‘汉语 国际教育’这个名称诞生的背景色独特的,它与孔子学院事 业的发展有伴生关系。”[4] 但是,无论名称有多少变化或 争论,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成就和影响正在越来越凸显出来。
目前,来华留学生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各国普遍较为重视汉 语教育的发展,汉语国际教育成为沟通中国和世界各国的重 要桥梁,并为中外友好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当下际遇 当前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为适应这一迅速扩大的教学规模,全国已有三百多所高校制订了庞大的外国 留学生招生计划。另外,社会上以对外汉语教学为目的开办 的教学机构也大量涌现,广播教学、函授教学等多样化的教 学模式也已经启动,并将很快达到实用化。从目前国内的对 外汉语教育的教学方法看,除了传统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教 学外,很多高校还开办了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课、才艺课 等课程来满足来华留学生多样化的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求。
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看,改革开 放30 多年来我国出版了数量可观、花样翻新的各类对外汉 语教材和教辅材料,并形成了一支拥有约3000 多专职、4000 多兼职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教学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随 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多媒体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 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不断进步,网络公开课、相关课件以 及视频教程在网络中俯拾即是。
提到汉语国际教育,就必须提到孔子学院。作为我国汉 语国际推广的重要载体,“孔子学院”在其章程中明确了其 “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促进 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的办学宗旨《( 孔子学 院章程》)。迄今为止,在世界五大洲已分布着百余家孔子 学院和孔子课堂。它的兴起,一方面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事 业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构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 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媒介,既为中国人提供了解世界的机 会,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解华夏文明的契机,从而搭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另外,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已跻 身世界上最重要的第二语言水平测试之一。早在1984 年底 汉语水平考试研究小组成立,1991 年起开始向国外推广,截 止目前,HSK 考点已遍布世界上包括中国和香港特区在内的 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有十万余人次参加了考试。汉语水 平考试的意义已远远超出考试本身,它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受 到推广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同样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一项伟大 事业。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各个高校开设了以对外汉语教学为 目的的二级学院及其对外汉语教程的设置,同时海外孔子学 院与孔子课堂的遍地开花,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情在不断高涨, 学习汉语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汉语的国 际地位。虽然我国现今汉语国际教育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有诸多的问题与困难等待着我们解决。汉语国际教育在 我国学术界一向被认为是属于语言学领域,众多与此相关的 研究基本都关注于如何运用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却很少学者关注到汉语国际教育其本质应该是 ——种价值追求。首先,当前的汉语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技术 层面的东西,过分注重语言教学,是一种表层的、带有表演 性的教学形式,看似热闹,实则没有灵魂;
再次,外国人学 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与中国人打交道,进行经济贸易及 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而不一定是真正要接受或欣赏中国 文化的特质。此外,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主要采用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导致外国学生 在汉语学习中产生一定的文化障碍,也造成他们对中国文化 认同的缺失。
三、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追求 当前的对外汉语及汉语国际的教育模式有其合理和可 取之处,但笔者认为,在纷繁复杂的授课内容背后,中国文 化输出才是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相比语言教学,更应 该受到关注的是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通过文化的 交流与沟通架建起人与人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桥梁,进而成为 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进而向世界展示中国大 国形象和中华民族精神风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价值 追求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现汉语知识与能力价值。语言不仅体现着民族 的文化内涵,也是建构世界的重要方式。作为中华民族基本 书写符号,汉字是中华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最为重要的载体。
汉语国际教育首先应从汉语言知识的学习入手,并以能够熟 练掌握汉语文字以及语法为目标,“让愿意学习汉语的外国 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汉字,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 ……并以此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文化”,[5] 为其了 解汉语背后丰富的文化传统底蕴及独特的语言魅力奠定基 础。能熟练应用汉语这门语言是当前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学习 汉语的主要目的,是其从事与中国进行各个层面的交流工作 的先决条件。为了能够从事如外交、经贸、文化等领域的相关工作,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纷纷加入学习汉语的大军。
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及学习目的趋于多样化,他们对汉语学习 的需求随之亦必然不断扩大。面对多样化的需求,这要求我 们在进行汉语的推广工作时,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 学生的不同需要,从而扩大国际社会对“对外”的需求,进 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来推动学科发展。需要指出的是这种 “对外”需求和汉语语言能力培养紧密联系,对此,北京语 言大学校长崔希亮老师曾提出“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仅 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这个能力包括组织能力、外交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独立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才艺表演能 力、亲和力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要有教学操作能力。”[4] 另外,在汉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要介绍中国的方方面 面,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人文风情、生活习俗等都应囊括 其中,来提高全球范围内人们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并吸引有 更多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学习汉语,亲身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 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
第二,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任何语言都是符号, 而任何符号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西方学者布鲁赫 (Maurice Bloch)提到:“言说的一方所采用的符号本身就 规定着对方的话语形式,因此使用一定的符号也就意味着接 受了其中的观念”,[6]P9 这里的观念正是文化的所指。因 此语言不仅仅是思维、学习和表达的工具,同时在深层次上 它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精神信仰,并向外界展示着该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方式。相对于其他,文化才是 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成为民族“社会文化性格”或“文化特质”的基础所 在。正因如此,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其价值正是由其所承 载的文化价值得以推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 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 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 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7]P9 语言与民族文化紧密相关,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 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而言,中华民族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传统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根本、 最深沉的精神积淀,它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并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方式。
伴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还必 须注重语言教学的深度,即不仅注重文字语法,展现汉语文 字语音的独特魅力,还需通过探究语言背后所隐含着的文化 基因,即其反映出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与思维。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都是在学习、 感受并力图掌握一种完全陌生的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在教 学时必须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中国文化的根基上来,即中 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在中华民族文化中起主导和定型作 用,是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民 族特质形成发展的基础,从而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加深对中华民族深邃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 理解。
第三,国际理解与交流合作中的主体价值。中国是个大 国,大国如何在国际事务中促进互相理解和交流合作,如何 在国际理解与交流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这也是汉语国际教 育的价值追求。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跨 文化交流,语言教育在跨文化交流之中正是起着传播民族文 化与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双重功能。同时“全球化在形式上 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每一种文化提供了话语空间,并 且客观上要求进行新的文化整合”[8],因此各国文化在交 流中都会取长补短,以适应全球化发展和文化多元的需求。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汉语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为当 今世界提供优秀的文化资源。汉语国际教育是能够将中华民 族优秀的文化资源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介绍到全世界 的重要途径。通过汉语国际教育可以打破国家间的文化隔阂, 建立各民族国家间共同的认知,从而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 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以此促进国家间的文化理解和文 化融合。当前,世界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极 端,一方面,由于跨文化沟通的固有障碍、意识形态的冲突 与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复杂因素,不少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存 在较深的偏见,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激起了外国人越来越强烈的了解中国的欲望,他们渴望来到中国,与中国人交往,学习中文并了解中国文化。在一个这 样大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领域已经稍显落后的中国需要 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去传播中国文化,因此,作为文化推 广前沿阵地的汉语国际教育在其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基础上,汉语国际教育还可以正面引导和塑造外 国留学生的主观认知,使其对中国文化形成情感向往以及理 性认同。在现阶段汉语国际推广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育和 汉语国际教育多少有些急功近利,多少带有为介绍中华文化 而推广文化的色彩。但事实上,汉语国际推广项目的是否能 够顺利实施或者说汉语能否成为全球性语言,主要还是取决 于多数国家对中国语言及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这种带有温 度的情感认同,不仅能够有利于拉近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 距离,促进两国之间经贸、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同时还 增强外国友人对中国的认同,也有助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建 构其积极负责的大国形象,它将有利于其“深度参与全球化 并确立中国主体地位的角色意识,实现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 献”。[9] 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 抓住全球化这一历史机遇快速崛起,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随 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汉语也被越来 越多的人认为是最有经济价值的强势语言之一,全球对汉语 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以了解汉语、学习汉语进而深刻感 受和理解中国及中华文化的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布局应运而生。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促进软实力 的提升,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汉语学习在文化交流与融 合中的作用,让汉语成为促进异文化传播交流的桥梁,为中 国的和平发展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并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舞 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当世界各国会 说汉语的人数普遍增加到百分之五,中国在国际上的安全系 数、形象系数、亲和力系数必定将大大高于目前”[10],因 此,汉语国际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 治问题、外交问题。
“中国教育学,不是只在中国范围内的教育学,也不是 中国教育政策的汇编,而是蕴含中国文化的教育学”[9],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传播和弘 扬本国文化己成为世界各国语言教育的一种共同的价值取 向。同样,汉语教育中的这一价值追求对未来汉语是否能够 成为真正的全球性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汉语的未 来走向。
———— 注: [1] 包文英.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意识[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2] 孙德金. 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 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2).[3] 崔希亮.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 语言文学运用,2010(2). [4] 崔希亮.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J].世界汉语教育,2015(3). [5] 陆俭明.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定位问题[J].语言教 学与研究,2014(2). [6] Bloch, Maurice. Political Language and Oratory in TraditionalSociety [M].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5. [7]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 北 京:人民出版社,2014. [8] 徐晓林等. 文化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教育“走出去” 战略[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9] 冯建军. 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 高等教 育研究,2015(8). [10] 金立鑫. 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 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