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以国际民商 事关系为调整对象,当事人处于平等的民事法律地位,但一部分当事人相对于他 方当事人而言,因市场地位、信息技术知识的不平衡或自然生理原因而处于劣势 是个不争的事实。国际私法的弱者权利保护与正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正义是国际 私法弱者权利保护方法的逻辑前提,国际私法的弱者权利保护是正义的客观要求。
国际私法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公正合理地解决每个案件来凸现其正义内核。国际私 法弱者保护方法的原则和制度基础也凸现出以人为本的根本特点——体现人的 本质,满足人的需要,关怀人的未来。国际私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护着涉外民 商事交往中弱者群体的正当权益。这里所说的“弱者”主要包括涉外合同领域消费 合同中的消费者、雇佣合同中的被雇佣者、技术转让合同中的技术受让方;
涉外 侵权中的受害人,尤其是涉外产品责任的受害人,以及涉外婚姻家庭领域中需要 确认是否有婚生地位的子女;
被监护人、被收养人、被扶养人等。具体来说,国 际私法弱者权利保护方法的正义内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涉外 因素的消费者的保护 法律的作用在于形成相关主体间权利与义务的制衡关系, 从而为当事人之间实现实质上的平等创造条件。就保护以具有涉外因素的消费者 为典型代表的弱者而言,国际私法是以一种特殊的标准来衡量当事人的法律地位 及利益的。这些特殊的标准源于社会对“弱者”身份的认定,是以特殊身份来决定 利益的保护,从而使这种保护有利于“弱势身份”的一方当事人。
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私法保护弱者利益原则是以消费关系当事人之间的不平等性为基础而进行 的一种制度上的设计,其目的在于对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予以补救,从而达成新的 平衡关系,以保障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
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 在消费关系中,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难以主张其利益。而处于强势地位的 主体则会充分利用其优势地位,尽最大可能维护其自身利益,从而难免在一定程 度上侵害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为:“利益就其本性来说是盲目的、无止境的、 片面的,换言之,它具有不法的本能。”消费关系中处于强制地位的主体个人利 益的过分张扬,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破坏。而通 过倾斜的方式,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以特殊的保护,可以起到平衡各方利益的作用,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合同关系中“对自由选择法律的限制” 一些 立法中对当事人自主选择法律的方式做出了限制,即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进 行限制。海牙公约草案第6条第2款规定,根据“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选择法律的 形式应是明示的,从而排除了默示选择。因为默示选择的方式被认为不符合消费 者保护的目标。随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民事权利的社会化迫使立 法者进一步限制和削弱“当事人意思自治”。
对此,有学者通过法理研究,主张“当 事人意思自治”作为一项原则应当包括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适 当限制两个方面,其主旨是把“对自由的适当限制”作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中 的一个内容,而不是原则之外的东西。这样来理解和运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将有助于兼顾各方的正当权益,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稳 定,促进社会发展。
因顾及弱者的权益而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进行限制或禁止 (或者说是“对自由的适当限制”)主要表现为特殊合同领域。这里所指的特殊合 同是指在合同中有一方当事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合同,主要是消费、雇佣以及保险 等合同。在国际合同领域,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是一般做法。但是, 在特殊合同中,消费者、受雇人、投保人相对于商家、雇佣人、保险人来说,无 疑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晚近的国际私法为了保护弱者的地位,对此类合同中当 事人自主选择法律的权利进行限制。限制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强制性规则进行。具 体采用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方式是在总则中规定强制性规则 。
如1989瑞士 《关于国际私法的联邦法》第18条:不论本法所指定的法律为何,因其特殊目的 应予适用的瑞士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应予以保留。在总则中规定强制性规则,虽 然不是专门针对弱者权利进行保护,但实际上可以达到保护弱者权利的效果。因 为消费者、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则是一国强制性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种 方式是仅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规定强制性规则。
如《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关于国 际私法与诉讼法的法律》虽在总则部分未规定强制性规则,但在第21、22条均规 定:当事人不得通过法律选择协议排除国家强制性的、不许当事人选择的保护雇 员权利的法律规定以及消费者住所地国法中有关保护消费者权利的强制性规定。
第三种是前两种方式的融合,即既在总则中也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规定强制性规 则。
如韩国2001年修正国际私法,其不仅在第1章总则中规定了强制性规则,而 且在第27条消费者合同、第28条劳务合同的法律适用中也进行了规定。此外,有 些国家立法甚至排除了意思自治在特殊合同中的适用。如瑞士《关于国际私法的 联邦法》第120条第2款明确规定,消费者合同的法律适用中“当事人的法律选择 应予排除”。而其关于一般合同的法律适用中,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其首要原则。
国 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是指当事人双方可以选择国际民 商事关系的准据法。享有选择权的主体是当事人双方。但是,由于弱者权益保护原则的冲击,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意思自治原则的变异。这种变异后的意思自治 原则,虽然有当事人的自主意思蕴含在里面,但是意思自治的主体不再是当事人 双方,而是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当事人。这在侵权法律关系中表现得最 为明显。
正义的法律应该保持当事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均衡,不会厚此薄彼。
国际私法也不例外。从侵权法律关系来看,受害人无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应 该强调对受害人的保护。但是,这种价值倾斜应有一定限度。如果过分强调受害 人的利益,超出了侵权人正常合理的预期,对侵权人的利益也将造成不应有的损 害。因此,许多国家国际私法立法虽然允许受害人进行法律选择,但受害人的选 择权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随意选择。而且,所选择的法律应该是与案件及 当事人有关的国家的法律,比如当事人的国籍国法、住所地法、惯常居所地法、 居所地法、物之所在地法、侵权行为地法等。有些国家还在立法中采用了最密切 联系原则,依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案件的准据法。
考察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 原则的发展,可以发现这一原则虽然在杜摩兰时代就被提出,但是其真正确立则 是近代的事情。这一原则的广为传播是与19世纪契约自由、私法自治的观念分不 开的。在当时条件下,国家奉行的是自由经济,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在法 律领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建立在“平等性”和“互换性”基础上的私法认为:当事 人是平等的,偶尔的不平等可以通过角色的互换达到平衡。因此,在私法领域要 遵从私法自治,契约自由。以涉外私法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国际私法也受其影 响,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领域。但随着资本 主义走向了垄断,私法自治的两个前提“平等性”和“互换性”的缺失以及30年代经 济危机时“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涉,国家的公权力逐 渐向私法领域进行了渗透,并且不断加强。意思自治原则也由此受到了限制,特 别是在当事人明显处于实质上不平等地位的领域。从国内立法来看,各个国家都 相继出现了专门保护弱者权益的法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者权益保护法 等。在当事人明显处于劣势的领域,意思自治原则受到限制的情况分述如下:
1. 消费合同关系中“对自由选择法律的限制” 在消费关系中,由于经济力量不对称、 信息的不对称等原因,导致消费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地位在实质上是不平等的。一 方相对于另一方,处于强势地位。国际私法如果让消费关系当事人完全自主地确 定他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可以由当事人随意选择准据法,但这样做就很可能出现 不公平的结果。因此,国家作为第三方,通过立法对当事人意思自治作出适当的 限制,是为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从世界各国国际私法的立法规定来看,普遍的 趋势是在国际消费合同中,对当事人法律选择的自由加以必要的限制,甚至排除。
各国基于消费者保护的需要,大都对消费合同规定了有别于一般合同的特别的准 据法选择规则,如德国1986年国际私法立法第29 条规定:当事人选择法律,不得剥夺消费者依其惯常居所地国的强行规定应有的保护。为体现对消费者的保护, 一些国家的国际私法立法还倾向于适用消费者习惯居所地法。
2.雇佣合同关系 中“对自由选择法律的限制” 法律规定抽象人格,对一切法律关系主体作抽象的 对待,于是在企业主与劳动者的法律关系中,造成了经济地位上的强者对经济上 的弱者在实质上的支配。劳动者(雇员)受聘往往通过劳动合同来实现,雇主往 往会在格式化的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适用某一国的有利于雇主的法律,从 而使得雇主的某些责任得到预先排除或者减轻。为了纠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体 现法律对弱者的人文关怀,有关保护劳动者(雇员)的立法,往往采取倾斜保护 政策。就保护弱者而言,有关保护劳动者(雇员)的立法以一种特殊的标准衡量 当事人的地位,这种特殊的标准源于对社会弱者的身份认定。为体现对劳动者的 保护,在雇佣关系中,有些国家原则上适用劳动履行地法律作为确定雇佣双方权 利与义务关系的准据法。
另外,在保险合同纠纷中,有些国家为了保护处于弱 势地位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利益,保险法规定,如果保险公司的格式合同 条款中,若某一合同条款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释,则法院应选择对投保人、被保 险人有利(或者说是对保险人不利)的那种解释。
三、保护妇女、子女和被扶 养人等的立法中对弱者的保护 婚姻家庭亲属关系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关系,与市 民社会的价值或利益法则不同,它渊源于人伦秩序这一本质的、自然的社会共同 体结构,其自身的存在和功能带有鲜明的公法秩序和社会保障、福利属性,各国 法律均将妇女、儿童和老人视为弱者,予以特别保护。因为在家庭关系中,妇女 相对丈夫在许多情况下在体能上、经济上是弱者,子女相对于父母在体能上、经 济上、经验上是弱者。而被扶养人更是在经济上、生活上依赖于扶养人。他们之 间发生跨国法律纠纷,迫切需要进行法律上的利益平衡。各国国际私法大都形成 了比较完备的保护妻、子女、被扶养人的亲属法体系。
为体现对弱者的保护(主 要是指对儿童的保护),在亲子关系、监护、收养等关系中有多个国家的法律规 定,法院适用对儿童最为有利的法律。瑞士、奥地利、匈牙利等国的国际私法均 有体现这一立法特点的明文规定。
四、跨国侵权关系中对受害人的保护 相对于 加害人,跨国侵权中受害人是弱者。受害人往往由于不熟悉侵权行为地法和加害 人属人法,加之路途遥远、取证困难、语言障碍等诸多因素,致使跨国侵权诉讼 往往很难成功。这就为许多恶意侵权者逃避法律制裁大开方便之门,使大量的无 辜受害者投诉无门。侵权法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有关的理论和学说层出不穷。
近年来颁布的一些国际私法立法,如1992年罗马尼亚国际私法第112—118条、 1995年意大利国际私法第62—63条、1998年突尼斯国际私法第71—74条都先后规 定了保护受害者的条款。
从晚近的国际私法立法来看,就一般侵权行为而言, 已有一些国家规定受害人享有一定的法律适用的选择权,如1995年《意大利国际私法改革法》第62条、1998年《委内瑞拉国际私法》第32条、1999年《德意志联 邦共和国关于非合同债权和物权的国际私法立法》以及《立陶宛共和国国际私法》 等。这些法律一般均规定: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受害人也可以要求适用 侵权事由的发生地法。在特殊侵权,如产品侵权案件中,则有更多的国家允许原 告(即受害人)享有在一定范围内法律适用的选择权。国际私法立法对跨国侵权 中处于弱者地位的受害人所予以的呵护和人文关系,体现了现代国际私法实质正 义的价值取向。
从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保护弱者是私法适应现实生 活需要而出现的制度安排。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化,必然在现实中涌现出各种各样 的需要法律予以保护的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弱者。如果说21世纪是人类更为进步 的时代,那么这其中必然包括着基于社会实质公平和正义对弱者的倾斜性保护。
这种保护不仅意味着应尽可能全面地为现实中的弱者提供畅通无阻的法律救济 途径,而且意味着通过法律救济途径,弱者能及时地获得无论在保护广度还是深 度方面都足以弥补其劣势的救济,从而进一步全方位彰显国际私法弱者保护方法 的正义内核。
注释: 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1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 版社1956年版,第179页。
尹田:
《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冲突与平衡》,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 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参见吕岩峰:《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内涵探析》, 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董保华:《关于建立“现代劳动法 学”的一些思考—兼论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机制》,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术文集》,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3页。
Eugene F.Scoles,Peter Hay,Conflict of Laws,2ndedition,West Group,1992。
徐东根:《人文关怀与国际私法中弱者 利益保护》,www.law.1 caifu.com.2006—11—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