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军节 >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意与境的关系美学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意与境的关系美学

来源:建军节 时间:2019-11-19 09:57:32 点击: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

中国美学之境与世界 学习美学主要就是提高人的艺术欣赏或者艺术创造的能力。最根本的是要 提升人的人生境界。美学的全部内容应该指向人生,不能脱离人生。审美的人生, 首先是一个诗意的人生,审美的人生,也是一个创造的人生。中国哲学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中国美学是一种超越美学,对境界的追求成为 他的重要特点。境界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理论中意义最为纷繁的概念之以。讨论中 国美学的意境、境界、境、意象等范畴是中国美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要弄清其 含义,必须要深入到其语源上、中国美学的理论内涵上寻求解释,还需要深入到 中国美学的肌理中寻求端绪。境界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已经形成了比较丰富的理 论。在唐代这一学说已初具规模,本文所说的境界,不是当代美学所说的境界, 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境界说。笔者通过对境界的解释和分析来阐明境界与人的 心灵世界的一种相互关系。

“境”,也就是境界。在唐代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这与中国 哲学的基本特点有关。中国哲学不重知识论而重存在论,重视将人的生存在融入 到世界中去,寻求其意义。中国传统思想十分重视人的修养,重视人的生命境界, 中国哲学认为生命之间相连相动,每个生命都是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中国人将艺 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人生与艺术密切相关。这些思想都对境界理论产生影响。

境界,其实就是世界。

一.哲学意义中的境界观 中国哲学中的境界观,其实是从境界、世界中提升出来的。但哲学意 义上的境或境界,不是指具体的物理空间,而是人心所对之世界。人生活在世界 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境界,有自己对生命意义 和价值的看法。境界是人的生命体验对世界的反应。中国古人所说的有一等之心 胸,方有一等之艺术,强调的就是心灵境界和艺术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境界这 一术语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乃至中国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很大程度上在于这 个术语反应的是人与外在世界所构成的关系。

1.1 自我境界的形成 所谓境界就是人生命的徽章。境界不同于性格、气质、知识等。境界 是一个人的生命整体风貌,在其人生态度和人生的价值取向方面体现出来。艺术 与人的精神气象密切联系,人心灵中的境界是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心灵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境界。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审美眼 光、价值判分形成属于自我的境界。人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 划分,人用意识的储备来分割外在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灵影像。所以境界就 是意识中的世界。

1.2影响境界的因素 生活在世界中的人,即使是在相同的相同的时空中,内在的世界也是 各异的。对宇宙之觉解、生命之感悟、人生之体验形成了每个人的不同境界。因 为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进而在心灵中产生不同的境界。不同的 境界会导致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从美学中的艺术创作来说,不同的心灵境界会 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不同的艺术作品可以显现出艺术家的心灵气象。所以,我们 说一个人的心灵境界,往往是说他的心灵世界。也就是说心灵境界与外部世界的 一种交汇感悟。不同的人可以做相同的事,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知觉,这 件事对于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世界是各异的,故境界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这个世界是有层次之别的,故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别。

1.3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 审美活动与人生最是相关,人格境界与审美境界相互联系。这可分为 三个层次来看:第一,人格境界本身就是美学问题。第二,人的美的创造和艺术 创造者心灵中的境界是分不开的,中国艺术反应的是人心灵中的境界,艺术本身 就是人生之显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体现 的是审美境界,也是人生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因为体现出人生 之境界,才是一种美得境界。第三,审美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如王羲之的, 我当以乐死,这种痛快的人生格调,是一种审美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所以 说,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相惬相兼,以 人与自然、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相互整合为最高审美境界。中 国美学尽管也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美的生成来源于外物的感召,但是, 更多的还是强调主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审美活动所向往的是心灵的抒发, 是要在现实人生中达到一种解脱、超越的审美境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独特 的风景,具有审美价值,而且整个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观照人的生 存境况,并努力成就自由完美的人生境界,使人生得以丰富地展开。

二.境与世界的关系2.1心对之境 人的意识指示之对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在世界。动物没有世界, 因为有了人,世界才有意义,世界本身就是标示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境或境界一 语反映的是人的意识所对之世界,它不是具体的存在物。如刘禹锡《缺题》中,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柳宗元《禅堂》诗中的“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其中的境都指外境。

2.2心中之境 心中之境,是人心灵所构造出的世界,这和心对之境略有区别,前者 强调所对之世界,后者更强调人心中创构之影像。如刘禹锡所说的:“释子诗, 因定得境,故清;由悟遣言,故慧”。这里的因定所得之境,就是心境。“华轩何 辚辚,为我到幽绝。心境寒草花,空门青山月。”这里的境都指人心所创造的世 界。这里的境与外境有联系,因为外境也是人心所对之世界,但心境则是人与外 在世界的关系中创造的心灵影像,是一个内在自足的世界。因此,主体心灵与宇 宙精神的贯通合一,不仅包括主体与大化同流的能力,而且包括依性创化的创造 精神。

2.3由象见境 由象见境主要有因人观境和由艺观境两种。所谓因人观境,即由人的 言谈方式、言行举止等所显现的境界。体现人的精神美和人格美。孔子对曾参父 亲曾皙所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的话,喟然而叹,发出了“吾与点也”的向往之语,其中所体现的“圣 贤气象”,或者说圣人的境界,反映的不是知识,而是一个生命体对世界的态度, 包括人的风范和格调。

三.总结 中国美学强调境,其实强调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自足的世界,世界 不是只是的对象,只是的对象是局部的、外在的,境界所体现的不是一个时空概 念,而是一个活的世界。境界是人心灵中出现的一个活的、流动的空间。而不是 实有世界。所以说境与世界是相互融通的,境界理论也突出显示了中国哲学重视 体验的倾向。境界反映的不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知识积累和整体把握,而是把 人放到世界中所得到的体会、感悟、境遇等。并由此形成的审美超越、人格魅力、人生感叹、气质熏陶等。人不是在世界之外认识这个世界,人是与世界同在的, 世界就是人的语言。因此境反映的是人生命的信息和生命的象征,境就是存在者 得世界。总之,中国传统美学意义上的人生境界就是体道、贵真、顺情、适性的 人生之境。在这样的美学追求中,人不是要站在宇宙自然的对立面去战胜和征服 它,而是讲求与宇宙自然的和谐融洽。

作者:李冰心 来源:西江文艺 2016年17期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