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对音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认知心理学向艺术 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重新诠释音乐课程和教育理论,从 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对音乐教育的新启发,以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认知心理学与艺术 1967年,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设立了“零点计 划”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在人体符号上存在的缺陷,所 谓人体符号即音乐、诗歌、美术等。这些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心理有特 殊的影响,对艺术概念和学习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启发。“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础 是形成于这时期的认知心理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认知心理学拓展至艺术领域。
艺术类别中的认知主义表现在:艺术不是作为知识存在,而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
即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够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喜悦、悲伤等心理状态, 而艺术“读者”也能够分辨并且明白这种抽象表达。20世纪70年代后,“零点计划” 研究转向学前至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 用于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证了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零 点计划”在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加德 纳多元智能理论。目前该理论在我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德 纳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音 乐、人际关系、空间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音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被证实为人类智慧的形式存在,为音乐 教育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与认 知心理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提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 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学习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识水平、 认知结构之外还包含外部刺激和个体主观意识;思考、认知等意识性活动在学习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重视主体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心理和 外部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就是照亮音乐教育前方的明灯,对音 乐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二、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出 发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创设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 开放的音乐课程,进而发展音乐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对音乐课程的启发 第一、开设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普遍存在忽视音 乐课程,重视文化课程的“应试体态”。除了一些艺术生之外,文化生几乎与音乐 隔绝,这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行为,也构成了中小学跨越大学的音乐 教育断层。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全民 音乐教育的愿望。大学中尽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仅仅只是单线条的存在,在课 程结构上并没有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
中小学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大学音乐教育又未考虑这一因素,课程结 构设置较难,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太满意,进而失去兴趣。大学的音 乐课程应该根据普遍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地进行。课程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乐欣赏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调 动学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音乐认知世界。
第二,音乐教材的极端性。在中小学中不乏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教育 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把音乐作为 一种知识,为了接受家长、教师、社会的考核而学。进而也就有了音乐考级一说, 所配套的还有考级教材,完全将“应试教育”搬到了音乐教育中。考级教材尽管是 专家为不同程度的音乐学习者所精心编写,但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一定程度 上抑制了学习者的行为意识,更不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则 缺乏相对应的音乐教材,有些教师要么凭个人喜好选择教材,要么直接把专业音 乐院校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极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无法接受适合自己 的系统音乐教学,造成不良心态,形成恶性教育机制。教育者应该努力编写适合 音乐教育各个阶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音乐进 行不同阶段的认知,而非目的性的应试。第三,开放性“音乐课程”。这种课程的形式自由,没有强制性的内容 和课程地点,纯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为目的。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普通高校都可以开设音乐社团,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 团活动,教师只作为辅助指导而存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可打破传统的音乐知识灌 输,而是交流大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积极 调动学生意识的发展,让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的启发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学生的心理之上, 遵从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长,不强加 教师主观意识。比如幼儿在学习音符时,首先学习四分音符,因为这个节奏与其 走路的节奏一致,幼儿容易接受;学习音阶时则从二声音阶人手,即“sol-mi”,因 为这个音调和幼儿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一致,随后再慢慢加入la、do、re, 以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如此教学理论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其次小学生大都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静止的音乐教学对其不太适合, 教师则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玩乐的过程中让学 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发育成熟, 对其进行音乐教育以启发主观意识为主,大学生一旦主观意识上对音乐进行学习 认知,就能自我探索创造力等。教师可从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吸取精华,采用“PK 教学法”,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认知自我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创造力, 进而自我开发探索,以求PK获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理 论的创新以及音乐课程的完善。认知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出发,突出重视学生对音 乐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张从从内至外地刺激学生对音乐认知行为的意识 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发其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兴趣、素养、审美能力以及 传扬音乐文化。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动认知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 乐,为自身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见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积 极作用。长期以来,家长、教师都没能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让其学习音乐,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和强制性手段反而减退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此, 希望教师、家长能够站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看待音乐教育,找到最适合学 生的教学理论,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作者:罗铭 来源:北方音乐 2014年3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