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的有机结合点,是医学生走向临 床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职业选择。传染科作为大内 科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疾病谱的特殊性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时常怀有恐惧心理,从 而无法真正地以准医生的角色投入其中,导致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常无法保证。
在临床实习带教中,笔者创新思路,综合多种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科室及医院的共享资源,通过提高学生对疾病诊疗方案的学习兴趣,很 好地达到了提高传染病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入科宣教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入科宣教是临床实习生进入传染科的第一步,宣教内容包括科室实习 制度、传染科病种介绍、传染病防护、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填写、传染科人员介绍 等。在入科宣教中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强调传染病防护及隔离消毒知识,有利于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例如:面对艾滋病患者如何进行防护和肝炎患者一起吃饭会 不会得肝炎进入“甲流(甲型H1N1流感)”病区应该注意什么被乙肝病毒感染的针 头刺到了怎么办等等。同时,带领学生参观科室,现场讲解,可增强学生的直观 安全感。通过强调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的地方,如病房门前不同颜色的隔离符号、 清洁区和污染区的区分方法、隔离衣穿脱知识等,能有效增加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除此之外在入科宣教中,穿插讲解现实的临床小故事,对消除学生心理恐惧感也 起到积极作用,如介绍SARS及甲流期间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等。
入科宣教中,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对传染科和传染性疾病有更深 了解;通过现场讲解科学防护知识,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通过穿插讲解临床小故 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最终使学生以宽松的心情投入临床实习。
二、发挥临床资源优势深入掌握理论知识 临床患者是最好的学习对象,有利于学生将书本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对 形象的事物的认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在患者身上可以见到常见传 染病的典型症状及体征,如慢性肝病的“蜘蛛痣”、“肝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红三痛”、“球结膜水肿”等等。尤其在季节交替的时节,发疹性疾病发病率较高, 这时可在病房门诊见到多种发疹性疾病病例,诊治过程中可让学生们相互比较, 结合不同疾病皮疹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形象直观地理解并掌 握各种皮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优势,尤其是典型病人的临床表 现、体征、疾病演变过程等,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病症相结合,进而 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 通,能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疾苦,加深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理论 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的能力。在学生与临床患者交流过程 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哲学思维,如“动态全面的临床思维模式在诊断疾病中的重要 性”、“医学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等等,引导学生逐渐培养临床思维,为以后更好 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 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 后经哈佛大学商学院推广应用并发展,现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1,2]。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简称,此教学模式源 于加拿大McMaster大学,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试行,至今已有 四十余年历史,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3]。在临床实习中将 两种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与方法相互融合,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采用创新的病例讨论制度,实习学生与带教老师组 成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任组长。每周由组长挑选出一份患者病例,将患者症 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整理制作成PPT,组员共同讨论分析患者病情及 治疗进展情况,包括与患者家属沟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心得体会,每人提出对 诊疗过程中问题的思考及后期诊疗方案建议,组长总结。这样的讨论模式,有利 于学生深度参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加深体会。例如:曾有一名慢性丙型肝 炎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因合并结节病导致无法耐受干扰素不良反应而停药 的病例。讨论前由学生提出问题,包括干扰素使用适应症及禁忌症是什么、什么 是结节病、结节病与丙型肝炎有什么样的关系等。学生主动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 料,在随后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共同讨论和思考,老师指导、点评。通过这种方 式,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参与到患者的诊疗过程中。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理念与方法,使学生亲身参与临床病人的管理 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分享患者治愈后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而然的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使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挖掘探索知识的潜能,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 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思想,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
四、角色互换教学方式全面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书本、教师、课 堂讲授为主的“三中心”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组织形式上单调乏味,在教法 上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会使学生失去学习 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而角色互换教学模式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者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变换教学形式,让学生做主角,老师做配角,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4]。
传染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临床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季节性的 限制,往往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很难遇到典型患者,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 识,创新的采用了角色互换教学模式,让学生当“老师”。“老师”通过查阅资料、 分析病例、制作表格,以板书的形式讲解出来,首先介绍既往患者的病例,然后 复习课堂中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而让老师当 “学生”,对重点内容提出问题,与“老师”探讨。通过角色互换,学生变成教学中 的主动者,课堂氛围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 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角色互换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综合教育能力,又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教学效果来讲,学生能站在一定高度上来摄取知识, 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巩固了基础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掌握 的各种技能,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提升了医学生的从医能力和素质,并 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学习与实践的共同提高,教学 效果明显。
五、利用科室科研平台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实习学生的综合科研能 力,在传染科的实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室的科研平台资源,对教学起到了较好 的辅助作用。
实习学生通过参加科室每周组织的专家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科室 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室科研活动,如学生提出思路较完善的科研主题,科室可资助 学生完成科研;科室主持多项临床药理实验,实习学生可协助收集资料和参与药 物研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挖掘科研素材,指导学生书写实验记录等等。
实习中带教老师注意启发学生科研思维能力,通过科室科研平台资源 的利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积极探索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奠 定基础。
六、小结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习又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 作之间的结合点。通过传染科临床实习带教,笔者认为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创新的 教学方式,有效利用科室的科研平台资源,可充分调动实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有很好的借鉴 意义。
作者:刘小静,蔺淑梅,张曦,叶峰,刘敏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陕西西安71006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