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根据全球化的新背景确定我国青年文化
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人类的全球化或全球一体化并不是今天出现的,这一过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至少可以追溯到近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人类真正的世界史是从近代开始的,但在此前人类已经为走向这一步准备了条件,因为否则不能说明为什么动物不能走向全球一体化,而人类能够如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到今天为止的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从分散的人群走向一体的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世界化的过程。”(江畅:《理论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总体上看无疑参与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然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对外封闭,使我国逐渐脱离了全球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了国门,中国人开始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开始向国外学习,特别是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但是,只是当中国真正加WTO时,我们才真正自觉地参与了这一过程,而这只是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被认为是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灌输”。正因为如此,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更注重青年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青年的思想文化建设或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图把共产主义思想观念“灌输”到青年的头脑,使之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本来也是来自国外,而且也可以说是全球化或现代化过程中的产物。但是,长期的封闭使我国以共产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青年文化建设慢慢地脱离了现代世界的文化的轨道。当我国的国门打开的时候,特别是当我国因加入WTO而直接参与当代世界文化进程、进入一体化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我国的青年文化建设,无论是在目标任务方面,在内容形式方面,还是在途径方式方面,都明显地与当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而且不能适应已经开始走向当代世界文化或沐浴在当代世界文化之中的中国青年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文化建设包括青年文化建设曾试图只接受当代世界的物质层面的文化(如科学技术),部分接受当代世界制度方面的文化(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而固守原有的观念文化,而且试图用原有的观念文化克服现代文明日益突出的各种问题。当我国真正进入WTO之后,我们发现这种战略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有问题的。我国追求实现现代化和世界化,然而,如果没有观念的现代化,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制度现代化、行为的现代化和物质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全方位的现代化,而不能只是部分地现代化。当代我国青年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国青年文化走向现代化。这种现代化同样必须是全方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青年文化建设不能再一味地坚持加入WTO以前的目标和任务,更不能一味地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目标和任务不变,而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新的世界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刻反思和重新审视我国青年文化过去的目标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确定今后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全球化背景下确定我国青年文化建设
目标和任务的三重根据
当代世界文明的最显著特征是全球一体化,全球一体化因而也是我国在加入WTO后重新确定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宏观参照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体化只是当代世界文明的表征,并不显示当代世界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蕴。从当代世界文明的总体走向来看,全球一体化这一表征背后隐含着三大趋势,这就是趋同化、个性化、现代化(作为今天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不同于20世纪中叶以前的后现代化)。这三大趋势才是当今世界文明的真正内涵和意蕴,也是今天我们确定我国青年文化目标和任务的三重根据。
趋同化主要是指今天的人类文明就其根本和总体而言正在从过去的差异走向一致的趋向。就其根本而言,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念正在趋同。当代人类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市场、科技、环保、公正、享乐等(参见江畅:“论当代人类的核心价值理念”,《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不用更多的论证,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绝大多数人都已经认同这些理念,并确立了这些理念,尽管对这些理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今天的人类不仅在观念方面,而且在物质文化(如科学技术、网络通讯)、制度文化(如市场经济制度、民主政治制度)乃至行为文化(如广泛使用现代交通工具、依赖电视打发业余时光)也
程度不同地趋同。今天,在确立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已经得到普遍公认的这些人类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即使我们不认同甚至反对所有这些趋同或其中部分趋同,我们也必须提供我们的充足理由,而不能置之不理。
个性化主要是指在人类文明日益趋同化的强大潮流面前人们抵御过分的趋同、力图保留和突现自己的个性特色的趋向。其中特别突出地体现为国家的个性化、民族的个性化和个人的个性化,今天世界各地此伏彼起的民族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就国家化而言,各国都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和国家至上,都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本土文化,抵御外来思想文化对本国思想文化的冲击,突出自己思想文化在世界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民族化而言,不同民族的人们强调自己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甚至以此为由要求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就个人的个性化而言,今天的人类特别是青年自主意识大大增强,追求独立性、独特性、多样化,甚至奇异性。今天人类的个性化的走向越来越强劲,在我们确立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充分地考虑这种强劲的走向,不能不考虑国家的目标和任务,不能不考虑乡土感情和民族特色,不能不考虑青年的个性化要求。
后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类文明经过了近代化、现代化之后正在努力克服近现代文明所存在的弊端和所导致的问题,使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趋向。以追求个体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初衷和目的的近代化,不仅确实使人类从各种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同时由于人类获得了解放,人类的能量充分地释放了出来,因而出现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即所谓现代化。但是,现代化在解放人类的同时过分地刺激和鼓励了人类的贪欲,特别是占有欲和征服欲。在这个日益增强、永远也不能满足的无限贪欲面前,地球显得太小了:它资源供量太少了,它的垃圾容量太小了;人的承受力也显得太小了:他感到生存压力太大,感到活得太累。在这种严峻的生存危机和生存困境面前,人类开始改变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开始节制自己的贪欲,开始从现代化转向后现代化。后现代化不同现代化的最突出的特征也许可以概括为人类从贪得无厌地追求占有资源转向和谐地追求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对立、争斗和贪婪走向共处、对话和双赢。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文化建设
的根本目标和基本任务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适应当代人类趋同化、个性化和后现代化的需要,笔者认为,当代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是把青年培养成为具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和特色、具有现代知识和专业、具有个性特征和生活情趣的高素质后现代人。这一目标的落脚点是“后现代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人”。这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是能在争权夺利(并非不当正的)的竞争中取胜的“强者”;而前者则是综合素质高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人”或“人”。在当代世界条件下,这种人一般不可能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那种达到“天地境界”的“天民”,他们应该具有或者说不得不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能自觉地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他们也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自觉的民族意识,有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为民族兴旺发达而努力奋斗的意识。这种人是接受良好学校教育、具备现代知识和一技之长的“自助”劳动者。这种人不仅因为把劳动作为乐生要素而能劳动、会劳动、肯劳动,而且体魄强健、人格完善、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珍视生命、热爱生活、讲究情调,人生丰富多彩。
为了实现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使青年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明确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任务。根据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的要求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和青年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青年文化建设面临着以下三项主要任务:
第一,转变对青年的态度,把青年当人看。高素质的后现代人是人性化、人情化的人,是自主的个性化的人。要把青年培养成高素质的后现代人,首先要把青年作为独立自主的人看待。要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要把青年变成我们所期望的人,而是要帮助青年成长,使之成为按其本性能够成为的人、应该成为的人。青年就像一棵树苗,青年文化建设的任务只是要为树苗的健康成长适度地创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要对其进行嫁接,更不能去改变其基因。青年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实现家长、教师、社会自己目的的手段。青年也不只是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而且本身同时也是目的。因此,要把青年当目的看,当人看。要尊重他们追求快乐幸福的权利,尽可能满足他们正常的需要。要使他们成为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众人一面的人。要尊重他们,相信他们。要减少对他们的干预,为其成长留足够的空间。
第二,改革青年教育,使对青年的教育人性化。青年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通过教育培养青年,使之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这里说的是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单位教育、社会的各种自觉影响)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实现青年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教育是关键。教育决定着青年的成长。改革青年教育,就是要使青年教育人性化。教育的人性化也就是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联系起来,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和人的尊严联系起来,和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途径,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青年教育也必须以青年为本。
第三,改善青年的境遇,为青年的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个性全面而自由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优良的环境和充分的条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都不发达,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青年面临着诸多问题,他们的健康成为面临着诸多阻力和障碍。许多青年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专业技能、发展自由而全面的个性方面没有多少自己选择的空间,没有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全社会面临着紧迫的为青年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问题,而且要不断地去改善和优化这些“硬件”和“软件”,最终使青年成长有足够的空间、优良的环境和充分的条件。这不仅仅是青年成长的需要,而且是青年快乐幸福的需要。
青年组织在实现当代中国青年文化
建设目标任务中的作用
确定和实现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氛围下,青年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确定和实现我国青年文化建设目标和任务的直接责任,共青团组织应该在这方面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青年组织可以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确立和实现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鼓”与“呼”。从人类历史来看,承认青年文化的存在,并自觉进行其建设的历史并不久。在这方面,我国的历史也不长,但应该说是走在世界前面的,青年组织特别是共青团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共青团组织由于其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一方面肩负着贯彻国家对青年的期待责任,同时又肩负着为国家对青年的决策提供根据的责任,同时还肩负维护青年权益的责任。共青团这种特殊角色及其责任决定了它应当出于对青年的未来负责而为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调整青年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呼吁并提供方案,推动这一调整方案出台并逐渐为社会公认;也决定了它应当协调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青年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而共同努力。
同时,青年组织作为青年社团还可以为实现我国青年文化建设新的目标和任务做出自己实在的贡献。就当前而言,青年组织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一,促进青年人格的个性化。要使青年普遍成为“后现代化”人,关键是要使每一青年有独立的人格。这种独立的人格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人各不同的,也就是个性化的。青年组织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感召力促进青年人格的觉醒和个性的意识,同时更要用各种途径影响社会,使全社会尊重青年选择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自由和权利,并为之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条件,鼓励青年人格的个性化,并相应强化他们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共青团要发挥好这方面的作用,首先自己要改变人格观念及其评价的标准。
第二,推动青年教育的人性化。青年教育的人性化,特别是青年学校教育的人性化问题是当前中国青年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获得了空前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教育的主导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即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强者”,而且由于转型时期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不少弊端和误区。就当前的学校而言,必须从过分强调应试(可谓之为“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层次(可谓之为“求高教育”或“精英教育”)、过分迷恋成才(可谓之为“专才教育”或“人才教育”)的教育转向强调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个性发展有机统一的教育;就当前的社会教育(包括党团、政府、媒体的影响等)而言,要从政治的导向转向品质的导向;就家庭教育而言,要从成才的期待转向成人的期待。共青团组织作为青年的教育组织之一,首先要率先实现自己对青年教育的人性化,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及其影响力大力推动我国教育人性的进程。
第三,致力于青年活动的多样化。后现代社会要求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活动是丰富多彩生活的载体。要使青年成为后现代人,提高青年的综合素质,使青年生活快乐幸福,应当多组织和引导青年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青年组织主要是以开展活动来吸引、影响和引导青年的,因而在为青年开展活动方面更具有优势,也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青年文化建设的新目标和新任务要求来看,青年组织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直接组织活动。在组织活动时,要使活动系统化,也就是要开展强身、益智、修行和休闲等成系列的活动,而且要使活动经常化;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青年的活动意识和习惯。
第四,引导青年生活走向情趣化。生活多情趣是后现代人不同于现代人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人在贪欲的驱动下,成天忙于功名利禄,无暇也无心关心生活的情趣。实际上,生活情趣化是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的重要指标和标志。青年组织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青年的情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欣赏生活、玩味生活,注重生活质量,享受生活乐趣,不断提高生活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不断提高人生境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