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代,鲁迅家乡的一位 雇工祥林嫂坎坷的一生。一个年轻勤快的壮劳力被鲁镇人糟 蹋,沦为疯疯癫癫的老女人。鲁迅高超的描写生动地展示出 那个年代表现出的这个民族文化的糟粕,人性的扭曲。本文 针对《祝福》中祥林嫂在“贫困”境遇下的悲剧,进行分析 和阐述,来体味《祝福》这部优秀短篇小说的独到魅力。
一、爱情婚姻的悲剧 小说地点发生在鲁镇,鲁镇是中国二三十年代社会的缩 影。贫穷落后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 中国农村妇女命运日渐悲惨。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 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 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 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 没有人身自由;
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 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在那样的境遇下,祥林嫂并 没有反抗,这也是她长期狭隘的爱情婚姻价值观导致的。在 这样贫穷、落后的环境里,腐朽愚昧不断滋生。祥林嫂的悲剧也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由于贫困,做童养媳与祥林结婚,丈夫去世后, 改嫁生了阿毛,最后丈夫贺老六也因患伤寒去世。祥林嫂一 次一次为了生活而做工,爱情婚姻都不由她自己。在这样一 个境遇下,祥林嫂的一生更加充满悲剧色彩。妇女始终处在 社会的最底层,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褒扬条例”中,就有 “表彰节烈”的条款。“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礼教观念 流毒甚广。鲁迅的《祝福》就是在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 道德,改变这个病态社会。
二、社会给予的悲剧 强大的封建势力从四面八方向祥林嫂重压下来,使得她 生活贫困,处世艰难,精神上遭受着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 心灵上得不到片刻安宁。当时的社会是黑暗、冷酷的,人群 里充满愚昧和冷漠。祥林嫂以为丧子的悲惨人生能够博得人 们的些许同情,她忘了人们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什么都没 有改变。
封建宗法之根深蒂同,在人们的眼里,从一而终才是妇 女应该做到的事情,而祥林嫂的再嫁也没有让他们改掉对祥 林嫂的称呼,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嫂。起初,人们对祥林 嫂的经历感到同情,但时间会泯灭一切,包括人们的良知, 到最后同情都变成了嘲笑、讽刺。甚至人们经常拿祥林嫂的 悲惨人生当素材,用来做茶余饭后的笑料。社会上的人们就 像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愚昧而缺少良知,他们成为迫害祥林嫂的帮凶。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紧 紧地束缚祥林嫂,渐渐将她推向深渊。所以,祥林嫂的悲剧 不仅仅是一人所为,而是社会的“给予”。
三、盲目反抗的悲剧 祥林嫂反抗,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 工;
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
为了 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
临 死前大胆地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 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因为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 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 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 土地庙里捐门槛;
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 话语,怕死后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 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 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抗争的结果是跳出“苦 海”进了“狼窝”,就是怀着这种恐怖走向更加痛苦的深渊。
祥林嫂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 最后带着对生的痛苦,对死的恐怖,在鲁镇祝福声中,在遭 受了一连串的致命打击、迫害、摧残之下凄然死去。而这时 候正是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而祥林嫂在生命的最后 一刻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人生的历史舞台,这一结局的安排使 祥林嫂的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加映射了社会的黑 暗,农民阶级、妇女们生活悲惨这一社会现象。鲁迅小说完美地承袭并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它以 对现实的深刻、精确、艺术的描写,显示了鲁迅不愧为对中 国社会把脉最准的伟大思想家、小说家,鲁迅小说绝不以夸 张、乖戾来媚俗、邀宠,表现出一派大家风范。《祝福》作 为鲁迅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更是如此,祥林嫂的悲剧不以偶然 性为支点,它映射社会,反映社会,控诉社会,描画一个真 实的“悲剧”。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