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建党节 > [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综述] 那些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综述] 那些家庭教育的缺失

来源:建党节 时间:2019-10-06 07:58:47 点击:

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综述

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综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特征, 与现实世界中的职业相结合,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 作出相应的发展时间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发展的短期 与长期目标相结合,阶段性与终生发展目标相结合,为个人 发展提供了导向。

职业生涯规划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 动,历经近百年的时间,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系统的职业生涯 理论模型。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符合学生实际需要,因此在世 界各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或者 以制度保障纷纷推进职业教育的开展,比如美国国会1994年 通过了《学校就业法案》、德国将职业教育纳入法规、日本 开展了“进路教育”、澳大利亚开展中学生职业教育等。职 业规划的观念形成了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渗透到家庭的模式。

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理念,但是却很少有 学校或者家庭对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教育。赵士果在2009年 对徐州523名高中生的职业规划调查中发现,父母在孩子职 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严重缺位。

一、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缺失的现状 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在网络家长群中随机选取了 济南市市区普通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共150个家庭做了关 于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家 长对孩子的了解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涉及职业生涯规划两大部分。

针对“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特长吗”这一问题,46.8% 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3.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 解”,19.7%的家长选择了“一般了解”;
针对“你了解孩 子的性格特征吗”的问题,50.5%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 46.5%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解”,仅有3%的家长选择了“说 不好”;
针对“你了解孩子的能力特征吗”的问题,33.2% 的家长选择了“非常了解”,35.7%的家长选择了“比较了 解”,31.1%的家长选择了“说不好”。

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多是兴趣特长、性格特征 方面,对于孩子的能力特征却显得了解偏少。

对于“是否和孩子谈论过未来的职业取向”这一问题, 88.6%的小学家长会和孩子谈及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话题, 但是是一种没有目的性的交谈;
20.5%的初中生家长、33.3% 的高中生家长会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于“是否为孩子 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98.6%的小学生家长、97%的初 中生家长和90%的高中生家长表示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那 么,“孩子选择职业首先会考虑到什么因素?”56.6%的家 长会选择稳定、有保障,23.4%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兴趣, 8.9%的家长表示顺其自然,11.1%的家长会考虑到孩子的能 力。

此种结果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具有普遍性,家长很少会 和孩子谈及职业的话题,对职业规划的知识了解更少。在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父母大多谈的是好好学习,考一 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至于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 做父母的很少会与孩子谈论。

二、家庭教育中职业规划缺失的后果 家庭中职业规划的缺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最明显 的问题有:孩子的学习动机不足,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
进 入高中阶段,文理科选择的随意性;
高考填报志愿的盲从 性;
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生活茫然;
择业时 的盲目性。

(一)学习动机不足 在石绍华(2002)做的中学生学习动机调查中发现,只 有约三分之一(30.3%)的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有19.4% 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有50.3%的学生是出于外部动机而 学习。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学习动机 的激发要靠外部动机。在学习外部动机的内容上看,就业和 学生的前途息息相关,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艾凡思在 1992年对生涯教育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就业 引导的教育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很有帮 助。而在一份后进生的学习动机调查中显示,后进生学习的 动机主要是为了“不受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考试及格”“不 上学在家里没有意思”,也就是说其内部动机对于激发学生 的学习热情是不足的。

(二)文理科选择偏差文理科的选择很大意义上决定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向。

高中阶段文理科的选择应该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特点以及 学生擅长的科目来选,但实际上有不少学生在选择文理科时 非常随意。有的学生选择某个科类班级只是因为特别喜欢这 个班级;
有的学生是听取了老师的建议,认为理科生高考时 录取分数低,且将来就业面广;
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 么,随意选择。这很可能使得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因为学习 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而学习效率不高,致使自己丧失学习兴趣 或者形成对自我的负面评价。

(三)填报志愿盲从 (四)大学生活茫然 “新浪网”对大学生所学专业满意度的调查显示, 65.5%的学生想换专业,华南师范高教研究所的研究中也有 相似的数据。但是更为可怕的是,假如可以重选专业,有 78.8%的学生还是不知道选什么。人在没有兴趣的状况下学 习,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影响了个人的发展和 社会的进步。职业生涯规划的滞后,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 之后不知道干什么,无所事事,或者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 么,盲目陷入各种考证热中。大学生在三四年级才开始考虑 就业的事情,一方面缩短了自己职业探索的时间,另一方面 增加了就业的盲目性。

(五)择业盲目 从学校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若不能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及适合的工作岗位有充分了解,就会增加择业难度, 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在对上海市某高校毕业生的调 查中显示:有3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没有信心, 3%的学生甚至没有想过就业前景;
在谈到职业发展方向问题 时,有31%的学生认为不好确定,有6%的学生认为比较模糊。

三、家庭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遵循着一定的发 展规律。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对职业生涯的发 展进行过长期研究,他将人的职业发展阶段划分为幻想期(0 ~11岁)、尝试期(11~17岁)和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 期)。美国另一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职业选择要完成自 我认知、职业认知和人-职匹配三个任务。家庭教育中父母 要根据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帮助孩子完成各阶段的任务。

(一)幻想期:0~11岁 这一阶段处于儿童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对周围的事物 非常好奇,特别是当他们看到一些职业表现时,喜欢模仿和 问究。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孩子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 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更不会考虑社会需求, 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二)尝试期:11~17岁 这是少年儿童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的 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是吸收知识和增长能力 的黄金时期。人们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价值观念逐步成形,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探索意识。在职业需求上呈现 出的特点是:表现出一定的职业兴趣,并开始审视自身各方 面的条件和能力;
开始注意职业角色在社会上的意义、地位, 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这个时期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初 中、高中阶段。家庭里要有一个重视孩子职业梦想的氛围, 家长可以经常拿出这个话题来讨论,并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使用测评工具是了解孩子职业兴趣取向、生活价值取向、 性格和能力特征等基本特征的最简便方法。职业兴趣取向可 以使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通过测试知道自己理想的 职业和适合的职业;
性格和能力特征可以使用《卡特尔16种 人格因素量表》;
要了解生活价值取向,可以和孩子一起探 讨孩子未来想过何种生活。

2.帮助孩子了解专业和工作 在职业兴趣确定之后,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搜集这方面 的资料,进一步对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进行了解,当 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距离所喜欢的工作所需能力还有一大 段距离时,往往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闲暇时间,父母 还可以带领孩子亲自体验他所喜欢的工作。

3.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规划 时间规划分为一生的时间规划和一天的时间规划。一生 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每个年龄阶段应该做的事情,以 未来的视角看清现在需要做的事情;
一天的时间规划可以让孩子看到一天24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应该怎样合理安排时间。

(三)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期 这一时期处于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工作,能够自 觉地将自己的能力、现实条件与社会生活中的职业需要联系 起来,能够自发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此阶段已有具体的、 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现实性、 讲求实际。这个阶段,孩子基本上从高中后期转向就业或者 升入大学阶段,开始有机会从事相关职业或者为这一职业目 标进行专业的学习。如果说在幻想期和尝试期要完成自我认 知和职业认知的话,那么在现实期主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人- 职匹配。

此阶段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 发展工作技能;
鼓励其在假期从事兼职工作,在实践中体验 个人和职业是否匹配。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