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不同形态的对话中,师生对话是核心,引领着儿 童思维、语言的发展。解析童心,是语文课堂师生深入对话 的最佳路径。
一、顺应童心,平等交流 18世纪思想家卢梭在著作《爱弥尔》中主张顺应儿童的 天性,让其在自然中自由发展。“顺应儿童的天性”,便是 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这是一个普遍性原则。两百多年过去 了,语文课堂中忽视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现象仍然存在。
这样的语文课堂毫无“对话”可言,教师似乎无所不知,而 学生似乎一无所知。语文教师建立的“专业权威”与“知识 权威”,让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
语文课堂的变革只有从教师开始,顺应童心,真正尊重 儿童,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使师生对话打破教师中心 的传统模式,才能实现平等交流,让师生对话迸发出思想火 花。
晨读是语文课堂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育人价值与40分 钟的语文课堂是一样的。每日晨读20分钟,我们常常看到心 不在焉、有口无心的儿童。师生对话要从晨读问题开始—— 为什么你不喜欢晨读呢?你喜欢什么样的晨读?语文教师 只要顺应童心,平等交流,就会发现晨读的问题所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多数语文教师钟情“一起读课文”,但这 很难激发儿童的晨读兴趣。这样使晨读形同虚设。天朗气清 时,晨读可以到校园的操场上、花园里、小亭里,读一些应 时的诗歌、散文,这样能丰富儿童的晨读体验。
为让晨读变身,笔者做了尝试。根据儿童语言发展需要 以及语文课程安排,笔者让学生或者选择课文,或者选择《小 古文100课》《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5首》《笠翁对韵》的内 容进行晨读。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仅《小 古文100课》,儿童的选择就有性别、喜好的差异。通过了 解,笔者发现女生多喜欢 “天的魔术”“草木的性情”等 自然温情的单元;
而男生多喜欢“别样的争和辩”这一单元 的小古文,他们喜欢热闹,喜欢斗智斗勇的文章。
变身的晨读,受到儿童的欢迎。这源于教师尊重儿童的 学习需要,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差异资源,生成 出意想不到的晨读精彩。
二、回归童心,相互启发 回归童心,就是让成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 语言特点,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价值、观念等。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进儿童、了解儿童、感受儿童,才能 引导儿童、教育儿童和发展儿童。
教学一年级的《看菊花》一文,教师以“你喜欢什么花” 引入新课,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月季花、桃花、梨花……一 个女生郑重地回答“我喜欢窗花”。当全班哈哈大笑时,教师轻轻追问:“为什么呢?”小女生说:“奶奶心灵手巧, 每逢过年都用红纸剪出各式各样、特别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 上。”教师紧接小女生的话,对全班学生说:“窗花虽不是 大自然生长的花,但它是绽放在春节里特殊的‘花’。窗花 喜庆、吉祥,象征着幸福快乐,值得我们每个人喜欢。” 回归童心,教师与儿童展开了一场真实的对话。这对话 开拓了花的世界,是教师回归童心、对话儿童的体现,生成 了课堂的无限精彩。
卢梭曾经说过:“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独立生活,儿 童不是小大人。”是的,儿童有他们自身的世界,他们不是 成人的准备。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对待儿童的时候不应该以 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和要求儿童,而应该俯下身子,让自己变 回“儿童”,感其所感、想其所想,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三、理解童心,诱发生成 冰心是诗人,更是儿童文学家。她热爱儿童,理解童心, 因此她的小说《陶奇的暑期日记》,她的诗歌《雨后》,她 的散文“寄小读者”系列,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
语文教师就应像冰心那样,理解童心,怀有真挚的情感,建 立与儿童的对话关系。
著名学者加达默尔说:“真正的对话,其结果不是一种 拉平,而是要激发一种冲突,生成一种新的东西。这种对话 是在两个平等的对手之间进行的,但平等不等于等同,而是 棋逢对手,在碰撞和互相作用中,激发出二者最大的潜力,产生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堂中,只要教师真正理解童心, 师生对话就可能生成新的内容。
(一)向儿童学习 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教师不能理解童心,就会错过师生 对话的最佳时机。如,苏教版《怀素写字》的教学片段。
出示:“传说当时纸贵,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当纸用。
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 师:软软的毛笔,在坚硬的木板上写字,居然写穿了, 为什么? 生:因为墨汁有腐蚀性。
师:(一愣,不悦)谁再来说? (在教师强势“引领”下,学生才说出“标准答案”) 这场师生对话中,当儿童说出自己的理解“墨汁有腐蚀 性”时,教师并没有理解童心,忽略了儿童作为文化创造者 和享用者的存在。课堂上的生成,正是师生精彩对话最佳契 机。如果教师能够理解童心,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表达,就能 够产生师生对话的最佳状态。
(二)向童年致敬 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了“童心”,他认为人在最初 未受外界任何干扰时具有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本心。
向童年致敬,就是向毫无造作、绝对真诚的童年致敬。
《童心说》写道:“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 读书,童心固自在也;
纵多读书,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古代的圣 贤又何尝不是读书识理的人呢!关键在于,圣人们不读书时, 童心自然存在而不失,即使多读书,他们也能守护童心,不 使童心泯灭。教师不是圣人,但要警惕自己成为狭隘的人。
怀有敬畏之心,向童年致敬,就能搭起师生对话的桥梁,就 能生成出意想不到的精彩。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的习作“我的家乡”时,在教研活动 中教师们纷纷阐述这篇习作的教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 神通”。有建议组织家乡一日游的,有建议回顾校本教材《爱 我淮安》的,有提出写下水文的。教师使出“十八般武艺”, 生怕这篇习作难倒了学生。
笔者以“童眼看家乡”的视角,让学生进行“我的家乡”的 诗歌创作。先让学生回顾旧知——二年级的《水乡歌》,唤 醒学生的家乡记忆;
再小组讨论“我最欣赏(喜欢)家乡 的 ”;
然后,学生自主创作《家乡歌》,可以写家乡 的山山水水、名人故居、美食美景等;
最后,分享交流,选 出最美的诗歌。读学生的习作,笔者能感受到儿童真诚的本 心。
[本文转自 第—论文网代写小学教育论文] wWw.dYLW.nEt 解析童心,是语文课堂中师生对话深刻的最佳路径。只 有顺应、回归、理解童心,才能使得师生对话不是简单的交 流和沟通,是一种多维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这样的对话让教师走向儿童,让儿童走向教师,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并共同 成长。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