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
路 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媒体形式多样引发器物矛盾凸显。手机网络、微信、 平板电脑等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带动了信息生活的快捷化发 展。同时,由于新媒体及其信息传输的内隐性比较明显,隐 藏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价值观影响和嬗变势不可挡。正如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 济状况的产物。”[1](P133-134)新媒体这种新的社会经 济状况背景下的产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明显的。它 一方面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提供了新课题,另一 方面也加剧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尤其是伴随新 媒体而来的各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 政府主义等思潮的兴起。重道轻器,器物相衡是对待物质与 修养的重要要求。人不能沦为物质的奴隶,只有将物质吸收 为己用而不沉迷于物质的孤岛,才能实现器物的和谐。
2.工具理性扩张促使理性调节失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倡导通过内隐的、缄默的、旁敲侧击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 引导,从学生最容易关注的地方入手,通过感化、熏陶、内 省等方式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这种方式有别于禅宗“坐 化”“顿悟”的内修,是一种积极引导的结果。老子一针见 血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不 仅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也指出了教育的相对性,“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 合。然而,在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协调的时代,价值观、人文 观的发展始终滞后于物质技术。这种现象被西方学者称之为 “文化差距”或者“文化堕距”,费孝通称之为“文化失调”。
文化失调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工具理性的极度扩张,引起了理 想信念的式微。马克斯•韦伯指出:“现代文明的全部成就 源于外在技术层面的工具理性和内在精神层面的价值理性 紧张对立,以功效为趋向的工具理性的发达必然损毁价值理 性的人文理想。”[2]工具理性扩张的结果不但会导致海德 格尔“诗意栖居”的不可得,也会导致哈贝马斯预言的“极 权社会”的出现。新媒体作为工具理性的代表已经深入到人 群、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手一个手机的时代使得 信息传播无孔不入,导致大批“低头族”“宅男”以及“网 络水军”的出现。如何调适工具理性与理想信念教育的平衡, 已经成为当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
3.载体平台增多而网络系统不成熟。目前,全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坚持着两种模式,一是以传统的课堂、 课本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二是利用网络媒体为载体加 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空间格局的改变, 后现代理念、思潮的出现,加剧了非主流文化与传统道德、 价值观的激烈碰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课堂教育、创新教育内容的挑战,也面临着创新教育技 术、利用新技术推进教育变革的选择。目前,全国推进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化发展的研究,集中了课堂教育改革、实 践教育、辅导员课程化改革等新思路。在网络媒体建设上,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上海等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高 校已经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创新化建设纳入了规划。时 至今日,以校园网为基础的网络教育已经在全国普及,针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平台、机构和研究课题也不断产生。
但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平台建设,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 络化、创新化的程度依然较低,没有整合出有效、快捷的网 络平台,没有形成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
4.引导创新乏力导致隐性内化低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 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教育意图隐蔽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 到教育对象所接受教育的能力的高低,进而影响了教育对教 育对象内心的要求大小的程度。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塑造公民、 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上,采取了相对隐蔽、间接、委婉 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政治社会化、公民社会化的课程教育、 实践活动在不自觉中向学生教授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提高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性、经验性的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接 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挥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上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我国高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化发展相对缓慢,网络思想政治教 育的理念相对落后。二是平台构建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网 络信息输出仅占了0.1%和0.05%,而美国的网络信息则达到 了80%以上,服务信息达到了95%以上。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隐性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使人们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的资源总和。”[3] (P79)新媒体的出现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空间、丰 富了内容、提供了载体,赋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丰富的资源。
1.优化全媒体教育结构,实现媒体教育柔性转化。器物 失衡导致的后果是重道轻器理念的式微。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传播与价值观的传输往往同时进行。后现代主义思潮和 非主流文化价值观致力于破坏现有规则的特征尤其明显,各 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不断出现对青少 年的影响日益加深。优化全媒体教育环境,净化网络教育空 间,不得不从教育网络系统开始,实现媒体教育的柔性转化。
一是要优化校园网络基础建设,加强校园网络在增进学生教 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增强校园网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渗透性功能。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需要通过内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校园网对学 校网络信息传输的全覆盖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 育。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条件较好的清华大学、上海大学 等高校就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校的“红网”教育。二是要优化 校园网络交流平台建设,实现与自媒体、流媒体的互动联通。
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全媒体教育结构,实现校园网与手机 APP、微博微信、QQ等联通,设置链接与互动形成覆盖体系。
在人手一个手机、人手一台电脑的当下,实现网络信息传输 个体化、深入学生宿舍和课堂显得很有必要。把网络选课、 网络教学、网络问卷甚至网络缴费和考试报名等全部纳入校 园网全媒体的视野之中,使学生在接受信息、接受任务的同 时,也无形中接受了教育,明确了自身的责任,增强了学生 的责任感。三是要优化校园网络的内容建设,信息传播能否 被受众接受,其内容新颖独特且具有吸引力是关键。当前的 大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最渴望获 得什么指导?这些内容都应该囊括进校园网络的内容中。隐 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灌输主流意识形态上,而应解 决学生最关心的生活问题,如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恋爱情感 处理问题、就业与创业问题、人生规划与升学教育问题等。
2.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网络管理和调节能力。在新 媒体环境下,网络将信息传播的张力无限放大,群体极化的 情况经常发生。因此,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网络管理和调节能力势在必行。一是要加强 网络安全教育,防止网络舆情的无限扩张。网络舆情,尤其 是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极其严重。在近年来发现的网络舆情中, 网络谣言占据了重要比例。应推进网络安全教育,普及网络 安全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合理上网、健康上网的好习惯,将 吸收先进文化、正确价值观的理念教育贯穿其中,谨防网络 诈骗和煽动。对出现的网络舆情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避 免负面舆情不断升级、扩大。二是要增进师生对话机制,避 免出现沉默螺旋的集体缄默。沉默的螺旋就是在网络舆情中, 由于舆情具有一定的聚合性,身在舆情中心的个体为了能够 和大众保持一致,避免成为舆情的针对者,因此选择沉默对 待。这样的缄默放纵了舆情的泛滥,放任了不良价值观的不 断滋生和传染。要建立与师生平等的对话机制,沟通机制, 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援助,避免因为舆情压力而丧失 自我,被舆情裹挟。
3.构建教育媒介平台,提高网络教育和监督能力。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掌握新媒体网络平台,站稳主阵 地,构筑新合力,打造成熟的网络教育系统,提高教育和监 管能力。一是要构建校园新媒体平台,实现新媒体网络全覆 盖。校园自媒体平台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始终,在内容建 设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所在,选取学生关 心的话题、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互动和信息传输中开展思 想政治教育。开展线上和线下教育活动,进行网络评选;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建立网络心理咨询中心和网络帮扶小助手, 对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学业帮扶的学生进行帮助;
及时更新 并与校园官网进行连接互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相关规定、 最新动态。二是要建立平台信息过滤和监控制度,对发布的 信息和各种链接进行筛选和过滤,将不健康的信息及时拦截。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权博弈的参与方不仅是包括大学生在 内的社会群体,个人化的舆权博弈借助网络汇合成为一支最 为汹涌的力量,干扰、抗衡着主流舆论导向,那些喜欢新鲜、 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尚未健全的大学生极易因盲目追随而 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4]建立新媒体网络监控中 心,可以及时对出现的各种负面舆情、网络诈骗信息和非主 流文化价值观进行监控,对学生进行引导,以避免形成舆情 极化和成为受害者。4.创新教育引导方式,彰显隐性内化教 育的效果。教育引导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道德教育上,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 反对传统德育的目的与内容,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和原 则。以经验论为哲学基础建构的教育理论,核心内容是“教 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改造”。[5] (P54-57)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学 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选择。因此,必须创新教育引导方式, 才能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加凸显。一是要将缄默 知识贯穿教育的始终。英国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Polanyi) 根据对不同知识的划分,提出了缄默知识理论。波兰尼明确界定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点和区别,他认为隐性知识 必须通过特有的教育方式来施行,这种特有的教育方式就是 “批判性反思”,反思教育者的行为,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手 段。隐性知识具有文化性、情境性和层次性,必须采用文化 熏陶、情境设定、分层教育来进行。新媒体环境下开展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缄默知识的重要性,稳步推进开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要结合和吸收内隐学习的方法和技 巧。内隐学习方法是基于美国心理学家罗博(ReberS)提出 的内隐学习理论的概括和总结,罗博认为内隐学习的技巧在 于学习者内心的“感悟”,这种感悟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 形成的,无法通过眼睛看到,但是能够通过实验测试出来。
典型的例子是英语学习时的语感,语感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逐 渐形成的,这样的感觉无法通过肉眼观察,但是在学习中却 起很大的作用,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不谋而合。要善 于引导学生培养这样的学习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 领悟力,自觉认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价值规范。
三是要在教育中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传统文化和教育者人格 吸引等多重因素,不断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新 媒体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代表,将新媒体作为教育依托的平台, 融合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加之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吸引和媒介 素养,共同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 到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帅庆,平欲晓.文化断裂视角下乡村生态环境分析 [J].农业考古,2013,(12). [3]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7. [4]吴小英.微时代视域中高校网络德育困境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5][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