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甲在简单的导人后,展示了学生前一天晚上预习课文时 写出的疑难问题。
1.“绝地”指什么?为什么叫“绝地”?2.“绝地之音” 指什么?为什么叫“绝唱”?3.题目为“绝地之音”,而文 章花大量笔墨描绘“绝地”,是否离题?4.为什么一次次地 讲述反而“使自己对原来刻骨铭心的经历的真实性也发生了 怀疑”?5.“我”为什么要再次寻找“绝地之音”? 刚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第一、三的 问题学生很快就回答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了,但只是 简单地点评。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虽 然积极地回答了,但是仅仅在文本的字面上徘徊,未能深入 文章内涵进行深度解读,教师甲及时深入讲解,但讲解就相 对多了一点,学生显得很被动。当老师问及剩下的两道问题 有没有同学能够解决的时候,课堂上鸦雀无声,无论教师怎 样鼓励、暗示,学生的反应很沉闷,教师的教学出现了冷场,后半节课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该教师对学生“完全放手”, 是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 地位,完全信任、尊重学生,但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 没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了解学生现有的真实能 力,没有以学定教,所以出现了后半节课教师唱独角戏的局 面。
教师乙的教学设计起点则完全不同。
生:集体回答“震撼”。
生3:使他受到震撼的歌声是“无词无调的”,土地的 特点是一言半语说不了的,只能用“绝”概括。
思考二:是“以机代读”还是“教师范读”。
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不是唯一的、确定不变的,而是多元的,教师要根据动态的课堂及时调整的教学起点。不管如 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 也是最终的起点。
区内兄弟学校教学开放日,一位教师上了《将进酒》一 诗。在进行课前导人、字词指导等环节之后,教师播放了夏 青老师配乐朗诵的音频。夏青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配上舒 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李白的豪放个性和喝酒 时的狂放不羁。之后教师作诵读指导,指出需要注意轻重缓 急、抑扬顿挫的地方,接着让学生根据诵读指导和音频朗读 的情况,自己大声地朗诵,读出李白的豪放来。很遗憾,学 生虽然大声地朗读了,但是背景音乐的氛围没有了,他们朗 读虽然声音高亢但是少了感情,也没有了来自李白的狂放不 羁和孤独无奈。
另一次优质课比赛,一位年轻老师也上了《将进酒》。
该教师检查学生朗读后发现有些字音读错了,语气、语速、 语调偏差过大,情感表达不准确,于是先作诵读指导,然后 亲自范读,没有背景音乐,但浓缩了教师深刻体会的声情并 茂的精彩的范读,即刻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刚念完, 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该教师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的示范朗读,不但展示了她的风采,也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 趣。教师范读之后,让学生指出哪些地方该注意轻重缓急,哪些地方该抑扬顿挫,教师适当地再作指导,腾出5分钟时 间,让学生酝酿、感悟、诵读。之后找学生朗读,学生们跃 跃欲试,纷纷效仿老师,声情并茂,读出了李白的豪放,也 读出了他的狂放不羁。每一个学生读完全诗后都迎来满堂的 喝彩。这节语文课的魅力就从朗读开始了。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