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刺激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会独立观察与思考 兴趣是尝试去了解任何一个新学科,新知识的前提,就 像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彼岸的大门,在人好奇求知本性欲望 的驱动下,一步步朝新的方向迈进。激发学生对于已知或未 知事物的兴趣,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事物的本质是在 人类无数次的观察中探知的,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的科学家们,无一不都是生活中勤于观察、喜欢思考的求知 者。物理学家牛顿就是如此,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 的学习成绩一般,但是他热爱读书,尤其是操作性强的科普 读物,并且在受到启发后总是动手制作些奇特的小玩意,比如风车、木钟等等。牛顿也喜欢思考,小时候的他总是仰望 着星空,看着浩瀚无垠的星空,皎洁明亮的月亮,他就经常 在想:为什么天空上的这些美丽的东西掉不下来?有时,牛 顿在花园散步,也会逐渐陷入沉思中,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是 家喻户晓的,正是因为苹果砸到牛顿后,牛顿并未把这当作 一件生活小事看待,而是思考并且继续结合自己生活中的观 察,深入地探讨,最终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对于我们而 言,也应当时刻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经常提出疑问,才会 更好地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在我们的实际课程教学中,比如, 《花和果实》这一章,在课堂上关于植物的理论知识应该给 予相应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特点功效等,但教师应该 指导学生自我进行观察,需要他们学会观察植物,提出自己 的疑问,积极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 直观的接触,不仅使得学生对植物有了自身的独特认识,而 且对于观察植物或者此类的科学探索活动也有了初步的了 解,在此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更加主动地参与科学观察,自觉 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
二、拓展丰富的想象空间 天马行空的想象思维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指引我们向 世界的深处去探索。创新思维是覆于想象力之上的,它是在 发现新事物后大脑得以建构起抽象模型的基础,只有想象之 后产生了新的方向概念,接着在自然或者社会的发展规律制 约下,着手于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与发散,并且寻求差异,提出设想,把众多的现实中的不 可能变为可能。想象力的发挥没有范围,也没有固定的方向, 因此需要学生对生活敏感,从生活中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循序渐进地形成科学创新思维。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都可 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水往高处走》这节 课时,我们都知道由于重力作用水都是往低处流的,但是在 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水也会往高处走。我们把蜡烛粘到盆底, 盆里装上适量的水,然后点燃蜡烛,等火烧得非常旺的时候, 用玻璃杯扣住蜡烛,这时就会出现有趣的现象了。如果我们 仅让学生知道是蜡烛消耗了氧气,气压降低的结果,并不能 让学生对这个小实验有着深刻认识,而实践操作却充分让其 想象力得到了释放。
三、注重实践操作的能力 皮尔杰曾提到过思维与动作的关系,他认为人的思维都 始于动作,一旦动作失去了,思维就无法发展。所以,在教 学课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极激发学生的 创新意识。《水变咸了》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材的课文, 主要讲述的是水从无味到有着淡淡的咸味的一个过程,水是 我们每天都接触到的物质,且我们都知道普通的水是无滋无 味的,而加入了盐之后,水就可以变成咸的,这表明水是可 以溶解物质的。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只 是老师讲述课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但是如果老师带领学 生进行实际操作,譬如,在《水变咸了》这一课程中,引导学生往水里加入盐或者糖,然后搅拌溶解后让学生分别品尝 加糖或者盐前后的水,并叙述其中的味道,这样就能让学生 从中学到的会更多,培养自身思考发现的能力,敢于挑战与 尝试新事物的勇气。事实上,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操作学科, 应当让学生积极动手,从实践中学习。在我们的小学自然课 本上有制作各类植物标本的课程,课本上是要求学生课后去 搜集不同形状种类的树叶,然后自己制作标本再带来学校。
但是,如果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很少能够完全按照 老师的要求去完成,而仅仅把这个当作一项作业去做,不仅 体会不到做标本的乐趣,也无法让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一些 特性。相反,如果由老师带领学生在附近实地采集树叶,大 家在一起制作标本的话,不但增添了课程的乐趣,而师生在 相互的交流中促进感情的融洽。总之,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 提出问题,质疑书本,充满好奇心与想象力,提高实践操作 能力。此外,学校要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尊重 学生的每个想法,课堂上应多采用集体小组讨论的方式,轻 松愉悦地进行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逐渐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