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职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情况 伴随着中职涉农专业在校生人数的增多,中职涉农专业 专任教师生师比重问题日渐凸显。由于大部分涉农专业处于 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地位逐渐边缘化,导致大量涉农专业 优秀教师流失,新教师又得不到补充,最终导致学生增加的 同时中职涉农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专任教师严重缺乏, 中职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过高。如图1所示,中职涉农 专业生师比总体呈现逐年攀高的趋势,截止到2012年,中职 学校生师比为25:1,涉农专业专任教师生师比更是高达95:1,远远高出发达国家中职平均生师比15:1的比例。
三、中职涉农专业生源结构情况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可以分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应届高 中毕业生和社会生源。近几年虽然中职招生困境有了一定缓 解,但是生源类型单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成为制约中职 涉农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图2可知,总体而言2003 ―2012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占中职涉农专业招生总人数的半 数以上,2005―2007年更高达80%以上。其中仅2009、2010 年比例未超过50%,这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密不可 分,200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 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 逐步实行免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并于2009年实施了相应的免费政策。政策的倾斜扩大了生源 范围,中职涉农专业广泛的吸引了社会生源,社会生源(尤 其农村劳动力)比例的扩大,符合农业职业教育的规律,有 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积极 的帮助。然而从2011年开始,中职涉农专业应届初中毕业生 人数比例再次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相关政策的吸引 力存在暂时性,未能从根源上真正解决中职涉农专业生源单 一的问题。由此得出结论,我国中职涉农专业生源以应届初 中毕业生为主的趋势将会继续延续,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结构 的需求与生源类型单一的矛盾仍将共存。
四、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情况随着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视,中职涉农专业的招生 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招进来以后如何留住学生, 减少学生流失率成为日益关注的问题。如表2所示,除2010、 2011年外其余年份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流失率均大于10%, 中职涉农专业存在较高的学生流失率。观念陈旧、学校变相 收费、教学质量不高、就业待遇较差、学生急于就业等是导 致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较高的主要原因。2011年中职涉 农专业毕业生人数多于招生人数的两成左右,这是免费政策 和培训政策调节下,中职涉农专业吸引更多生源入校学习的 结果。然而2012年农科专业学生流失率再次攀爬,说明政策 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高的 问题。这不仅是单纯过快发展中职涉农专业、没有解决专业 就业路径的结果,也反映出涉农专业未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 革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
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 中职涉农专业以培养在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 作的中等技术人才为目标,受专业自身特点的限制,大部分 涉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岗位在农村,如茶叶生产与加工、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种植专业等。但是,全日制学生 的就业意愿往往不在农村,他们希望通过读书在城市寻找到 稳定的工作。虽然一部分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留在城市工 作,但是,事实上大部分毕业生在城市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2012年,学者王欢以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价值取向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专业选择和就 业选择两方面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最 初的就读意愿并非是职业教育而是普通高中,即便选择了就 读,部分学生也是想以中职为桥梁继续升学进入高职学习;
就业意愿方面,大部分涉农专业学生希望在城市就业,而且 比起其它专业学生更倾向毕业后创业[2]。这一调查结果从 某一侧面反映出,中职涉农专业的出口并不能满足全日制学 生的就业需求,学生的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也就是说 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存在一定 的冲突,不能完全满足全日制学生的需求。
六、中职涉农专业的发展建议 (一)扩大中职涉农专业培养对象的范围国际职业教育 理论界著名学者福斯特认为农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不是 学生,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农业生产的新 知识、新技术以及市场信息[3]。这一办学思路对于解决我 国中职涉农专业生源单一的现象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中职涉 农专业应将培养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现有的大批基层经济 组织管理人员、村干部、专业户、返乡农民工及回乡初高中 毕业生,而不应只把目光锁定在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群体上。
这些成年农民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职教育, 但他们具有应届初中毕业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如有学习涉农 知识的需求,有农业生产经验和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长期 扎根于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稳定劳动力来源。因而让成年农民接受中职涉农教育对新农村建设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将培养对象扩大到成人群体,这既解 决了中职涉农专业招生难的问题,又提高了农村现有农民的 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技术,成为具有一 定技能、可自主创业或再就业的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 “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人才[4]。
(二)建立高素质的中职涉农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 稳定影响着学生对于涉农专业的认可度。当前涉农职业教育 师资人数少、质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扩大涉农专业师资队 伍数量需要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吸引农业科研推 广机构和企业中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 课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中职涉农专业可以通过制定兼职 教师聘用制度的方法,让优秀的农业企业人员走上讲台为学 生讲解农业推广过程中的方法与技巧,甚至可以请有经验的 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民做种养技能的培训,通过交流学生熟谙 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等。相对于量的扩大,教师素质的提高同 样迫切,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方面,需要教师具 有更为丰富的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能[5]。因 此要建立涉农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 力度,有计划地让教师到农业企业和农村基层参与一线农业 生产来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调动专业教 师投身农村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在培训学习之后建立多 元化的评价机制,由学生、教师本人、学校领导、培训基地负责人等多方主体共同评价,明确教学管理、专业能力等多 角度的评价内容,以期建立在测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职涉 农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最终到达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
(三)解决中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出口难的问题不管是中 职涉农专业学生流失率高,还是生源渠道单一的问题,其实 都说明中职涉农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而问题的关键在 于毕业生出口难。对此,从学生的价值取向出发,学校可以 采取以下办法:第一,对于愿意就业的学生,要加强对毕业 生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很多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和管理 工作,但是,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又缺乏竞争力。针对这种 情况,学校可以开展职业指导,为他们更科学地做好职业选 择提供参考。另外,要积极进行创业教育,这是解决当前中 职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在日常的 教学环节中,增加与创业有关的实用技能、国家关于创业的 各种政策和法律以及商务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增加一 些模拟创业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到创业的乐 趣和艰辛,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对于涉农专 业毕业生的创业工作地方政府应给与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对 项目优先审批、无息贷款等[6]。第二,对于愿意升学的学 生,要帮助他们畅通升学渠道,提升学历教育层次。学历的 限制是当前中职毕业生难以进入农业事业单位的重要原因, 他们在与高职院校及普通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面临竞争时处于劣势。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采取 “3+2”或“3+3”的联合办学方式,学生前三年在中职院 校学习,后两至三年进入高职对口专业学习,为愿意进一步 接受高一级教育的学生提供升学机会。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