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研究现状 2.1关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现状 培养目标是国家依据教育目的的总体要求和不同类型 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对受教育者提出的特定规格标准,是专 业设置的基础。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了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应达到的要求,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伴随高等 教育的快速发展,历经社会变迁,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已经引起国家教 育部和国内专家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2.1.1关于培养目标定位依据的研究例如,王飞在《对我国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 考》一文中总结了我国现行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所存在的矛盾 和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培养目标定位应考虑到社会 需求、体育专业的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中小学、 特殊人群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刘红在《21世纪体育 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确定依据的探讨》一文中将培 养目标确定的依据总结为以下七个影响因素:党和国家的教 育方针、国家高等教育的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 国体育事业、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改革与发 展趋势、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以及师资培训中存在的 问题等。袁野等人则在《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 体育教学适应性》一文中将谈到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的依据除与本学科建设需要、专业目标市场需要等相关外, 还应考虑到适应中学未来体育教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体育 知识技能获得以及思想品德培养等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分析 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的依据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发展 的需要,其二是我国社会体育市场发展的需要。
2.1.2关于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 例如鲁国斌“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彻底由 ‘专门型’教师培养目标向‘复合型’教师培养目标转轨”;
欧岳山在文章中写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主要是面向基础 教育中的学校体育,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工作的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学校体育管理、科研以及社会体育指导的能 力。”王胜利在《浅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 位》一文中写道:“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定位。改变只培 养中学体育师资的单一定位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还 要追溯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与发展。由于改 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 域都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势必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 影响。我们知道,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在单一的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 课程设置方面均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色和痕迹。”如今,随 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原有体育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对教育理念、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教育效益都 有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目标毋庸置疑需要重新定位,以满 足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多元化需求。2003年教育部印 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将 培养目标规定为:“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 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 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1.3关于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关系的研究 例如董国永在《试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一文中写道“: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存在一 定的问题,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偏离;
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 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社会需求是培养目标确立的前提,培 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方向,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保证。” 彭贻海、王莉等人在《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及社会需求的相互关系》一文中分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社会需求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且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紧密相关的,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 置,课程设置反过来影响培养目标。三者辩证而言为:社会 需求是前提、培养目标是方向、课程设置是保证。
2.2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基本 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则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伴随 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和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等 体育院系在发展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从教学内容、 管理体制、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着手进行了一系列大胆而深 入的探索和改革。但从各院校的改革情况看,课程建设这项 工作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正如上文所言,“课程设置是人才 培养的保证”。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系统的抓好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 与重心。现将关于课程设置的讨论综述如下:
2.2.1关于课程设置的探讨 黄汉升在《21世纪中国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研究》一文中将我国21世纪高等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发展特点和 趋势总结为以下15个方面:(1)体育课程体系科学化;
(2) 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3)体育课程交流国际化;
(4)体 育课程研究队伍专家化;
(5)体育课程实施个体化和处方 化;
(6)体育课程设置综合化;
(7)体育课程设计整体化;
(8)体育课程形式多样化;
(9)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现代化;
(10)体育课程改革一体化;
(11)体育课程组织序列化;
(12)体育课程结构立体化;
(13)体育课程社会化;
(14) 体育课程搭配合理化;
(15)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化。陈鸣, 王伯华等人在《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一文中将 课程设置改革思路优化为:课程设置要注重素质教育的整体 育人效应,课程设置要适应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课程设 置要促使学生体育能力特长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增强科研创 新的学术成份,课程设置要满足学生的择业需求。
黄汉升,季克异撰写的《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 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一文“调查和总结全国60所普通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现行教学计划,以课程开设的总门数 为切入点,对各院系现行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 分析,总结概括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 置的特点”。指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应实行“通才教 育和专才教育结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互融合”、“增 加教师职业技能课程内容”“、专业课程内容综合化”“、 开设新型课程”、“开设特色专业课程”等发展趋势。2.2.2关于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 龚德贵,吴步阳等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高师”体育 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一文中提出我国高师体育专 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1)突出师范特点,丰富教育 专业课程;
(2)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加强文理渗透,强化 通识教育(3)精选学科专业课程,跨专业选课,形成通融 性专业课程结构(4)调整各课程模块的比例。
杨湘、刘春光撰写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 查分析》一文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 情况,建议:应大幅度增开选修课,尽量减少必修课,降低 教学总时数,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学习的时间,以人为 本,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设置的改革应面向市场,为 市场经济服务。
龚德贵,黄阵,钟秉枢等在《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 程体系改革研究》一文中提出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要以 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体育运动当代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 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 据,围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的 人才为目的,深入研究,认真讨论,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 重新设计、重新构建,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 拓宽课程体系的覆盖面,增强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为目标。
龙建新,谭洁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部分问题探析》一文中建议:根据培养目标大力改造技术教育课程,重视选修课的规范,加强地方课程的开发,突出地 域特色。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发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 能力、广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方向。
2.3关于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关系到未来我国体育 教育事业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在我国目前现行的《全国普通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 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如何深化改革我 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以适应社会转型、经济 发展及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是我国高 等院校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李仪,颜军等人在《新世纪高 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素质 多元复合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并将其方向性特征主 要涵盖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性”、人才素质的“全面 性”、知识能力的“实用性”、拓展新专业的“可塑性”。
文中进一步阐释了高素质多元复合人才的教育体系新模 式:一个使培养的学生主修一个专业,达到规定层次质量和 水平的要求,同时培养其多个副修专业的知识与能力,使其 既能从事体育教师的主体工作,又具有胜任其它“多选一” 专业的体育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最终构建一个一主两副自 由任选为框架的、各因素间相辅相成的、有机联系的教育体系新模式。
左新荣等人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中“多能一 专”的理性思考》一文中则对现代教育理念“厚基础、宽口 径”的局限性、现代教育理念的“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的 局限性、传统理念中“多能一专”的可接受程度三个问题一 一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刘芳,杜朝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一文中总结道:通过优化课程 体系,扩大知识容量,突出专业优势,确立核心课程,加强 基础课程建设,拓宽选修课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努力 探索多种形式的育人途径,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树立规 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一协调的全面发展观,构建具有特 色的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王刚,杨军在《高等体育 院系人才培养途径的新思考》一文中提出高等体育院系应面 向社会需求,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建 设;
加强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建议;
走结构、质量、规模、效 益协调发展之路。
于振峰,王晨宇等人发表的《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 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文对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及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当前中国体育教育专 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公共课、专业 基础课比例偏低,专业课比例偏高;
学科比例偏低,术科比 例偏高;
专业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严重 脱节和二元分离的缺陷。进而提出了通过自学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培养21世纪初期我 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戴健立足上海体育学院,在《上海体育学院“知识、能 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文中从教育范围、 内容、手段和目的等方面入手剖析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中的 教育全面发展观,并且在充分利用吴蕴瑞体育教育思想和 “上体精神”的文化资源,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遵循“五个 一”的工作思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上海体育学院“知识、 能力、人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于振峰在《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文 中得出结论道“: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 属于专才思想指导下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21世 纪初期时代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能力提出新要求的需要。” 并建议“为了实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应建立“合金”型人才培养模式”。
刘杰,张红霞在文章《构建体育学类“大平台―宽口径”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指出:“在多个体育专业共存的背 景下,应对各专业进行整合,建立“大平台―宽口径”的培养 模式”。
纵观上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分析与探索,笔者认 为:文章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其核心内容依旧 是培养“高素质多元复合型人才”。
2.4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黄汉升,林顺英在《体育院系课程设置:国际比较》一 文中对14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师资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特点 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外体育师资培养中课程设置的现状与 趋势,介绍了一些国家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的经验。郭国进 在《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一文中对中、日、美三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 行比较分析。徐国忠,贺国侠将中美基础体育教育师资培训 进行了对比研究;
窦红在《中、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 研究》一文中对我国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 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中、美比较研究;
黄汉升, 季克异在《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 案比较》一文中对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 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找出三地在课程设置上的特 点,以期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大陆普通 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以上关于人才培 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中陈述了国内外各种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目标、专业课设置、人才规格、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模式的 相关内容,旨在为我国建立适应当前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体 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3小结 总体看来,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逐 渐发展成熟起来,社会处于转型过渡阶段,在此历史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转型与市场发展的巨大影响, 体育教育自在其中,考虑到体育教育事业今后的发展,教育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显得格外重 要,而就其内里,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重中之重。上文通过对近十年内相关文献的研究 与分析发现,本时期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讨,其圆 点是培养“高素质多元复合型人才”,出发点建立在培养目 标的规定之上,而其发展的基础则是相关课程体系改革。但 是,以上研究均忽略了在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建立适 宜的操作模式“,无法可依”。因此,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改 革,在对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进行分 析与探讨,集各家之言,析现行之道的基础上,得出能够适 应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建 立相应的操作模式。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