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妇女节 > 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员就业的路径:教学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员就业的路径:教学质量

来源:妇女节 时间:2019-11-27 07:54:54 点击:

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员就业的路径

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学员就业的路径 我国高校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高校不顾条件限制一味追求大而全。我国高校在教 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不论何类型层次、何类条件的院校, 都将目标定位为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这类大而全的高 校往往将学科门类齐全做为发展目标,无法提升原有专业的 办学实力,彰显专业特色,很难服务地方经济并为其提供专 业性强的人才。据统计,师范、农业、林业等专门院校也快 速增设了更多新的学科门类,学科门类覆盖面过宽。以2007 年为例,65%的师范本科院校设置了8个以上门类的学科;
约 二分之一的农业本科院校设置了8个及以上的学科门类;

(二)高校盲目升级,缺乏合理定位目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盲目升级的形势。高职争升本科,学院争改大学,本科 院校争上硕士点、博士点。高校不能仅仅从传统意义上以增 加博士点、硕士点及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种方式提高学校教育 质量,更要转变发展观念,即结合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毕业生这种资源“生产”为符合市场需 求的“产品”。这就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 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立足经济社会 发展大局,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 高等教育体系。(三)高校专业设置大量趋同由于高校多年局 限于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以我为主、自成一体,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主的办 学理念,不主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宏观经济政策, 盲目开办热门学科专业和低成本专业。2012年数据表明,有 六个省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已占其省本科毕业生总数的10%以 上,有五个省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已占其省专科毕业生总数 15%以上。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还没有真正树立以服务社会、 促进毕业生就业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根据产业战略调整和产 业升级的需求及时增设新专业,发展急需专业,改造传统专 业,调整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这些做法还没有在高校中 普遍形成习惯。这是影响高校提升质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因素。

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与措施 (一)调整和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当前学科专业发展中要 解决的“瓶颈”已不是专业数量的平衡问题,而是如何提升 专业质量从而推进专业升级,解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

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合并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 近的专业,构建“宽口径、大专业、多方向”的学科专业群。

通过集约建设学科专业群,增强各学科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和 相互支撑,在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并适度超前、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下,不断形成新的学科专 业增长点。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

同时也要鼓励企业、行业及政府相关方面积极参与和合作建 设学科专业。高校与企业、行业以及政府部门联办专业,实现教学与实践资源互补,产学研用相结合。对老专业的调整, 一是要在专业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
二是逐 步减少不符合社会需求发展的专业的规模,要根据经济社会 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形成“调整、 优化,再调整、再优化”的动态过程。(二)调整和改革的措 施和办法1.通过设置新专业,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高 新技术学科专业,促进高校专业升级。辽宁省教育厅在高校 2011/2012年度本科专业设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 求,专业设置必须注重质量、兼顾效益,实行总量控制,在 核定的专业数内设置专业。一般高校年度设置专业数原则上 不超过3个;
举办本科教育未满三年(含)的高校,年度设 置专业数原则上不超过6个。超过核定专业数的高校,原则 上设置一个新专业,应撤销一个旧专业。并根据专业布点、 在校生数和近三年就业率等情况,对部分专业布点多、在校 生规模大,且近几年就业率连续偏低的专业予以适度控制, 提出具体专业名录。2.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合并主干 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相近的专业,构建“宽口径、大专业、 多方向”的学科专业群;
通过集约建设学科专业群,增强各 学科专业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在学科的交叉渗透中, 不断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3.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改造提 升传统学科专业,为传统学科专业提供新的思维、新的研究 方向,赋予传统学科专业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研究 方向,新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实验手段,增加专业的高新技术附加值。4.根据地方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 职业结构的变化,积极填补空白点,优先发展急需专业,通 过“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重点发展对区域的特色经济、 主导产业、服务业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应用型专业。专业的设 置要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学科专业的交叉 渗透、文理交融,通过加强专业复合,形成一些新兴的、边 缘的、交叉的学科专业。(三)建立专业建设评估机制省级教 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制定专业评估检查指 标,在学校自检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高校的有关专业进行检 查,加强对专业办学质量的监控。严格控制布点多、在校生 规模大、就业率长期偏低的专业设置。通过专业评价等手段, 逐步限制或淘汰部分办学水平低和质量差的专业。重点扩大 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支持高校建设一批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专业 (群)。(四)建立专业需求预警系统1.设计、开发高校毕业 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就业率查询系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 预警建立数据收集及监测平台。包括就业率反馈及排行系统、 生源报考录取比预警系统、毕业生工资市场价格信息反馈体 系。建立和完善专业论证、评估和学科专业进退机制等,推 进专业设置和管理制度的创新。2.建立高校毕业生生源规模 情况定期报告制度。(1)定期公布高校毕业生生源情况, 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奠定基础。从1999年起,辽宁省每年 定期公布最新高校毕业生生源情况,编撰《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册》,免费向用人单位和高校发放,使全省及时了解省 内各高校生源分布情况及各学科专业分布情况。(2)定期 统计、汇总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

辽宁省是全国最早统计和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省份 之一,从1999年起,就制定了就业率统计的办法及有关规定, 每年根据新的形势进行完善,及时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 计汇总,并根据汇总情况对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认真分析,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警,并对下届毕业 生就业状况进行预测,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辽宁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探索和实践 (一)深入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现阶段,辽宁 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期,国家制定了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的 支持政策,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 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家批准。

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优化区域布局和协调发展方面,取得 了明显成效。逐渐形成了6个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区域 经济板块日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同时,省内 地区间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经济合作,如辽宁与东北其他地 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合与双边合作日趋紧密,对全省经 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1.高校依托自身教 育资源优势,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 等方面支撑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壮大,为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可 靠的人力和智力保障,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同时,大力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也有利于高校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高等 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协调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对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高地的优势, 整合省内高校同类学科专业的优质资源,积极推动科研成果 转化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 展,有利于提高地方产业的丰厚度和竞争力,加快实现经济 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尤其是对提高企业 自主研发能力和科学技术创新,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专 利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打造优质品牌等方 面,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保障。同时,高等教育为企业、地 方产业集群建设服务,将会极大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 用,弥补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壮大的人才短板,提升企 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高 校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典型大连交通大学在50 多年的办学历程中,确立了“立足辽宁,服务区域经济,发 展铁路市场,积极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求 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和“轨道交通、产学研合 作、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紧紧抓住中国铁路 跨越式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与各级政府、 国内外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实践,走 出了一条“校企、校产、校地”合作的创新之路。学校与国内几十家知名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建立了科研和人才 培养合作关系,组建了5个产学研合作平台,6个公共科技服 务平台,获得政府、行业和企业大量的经费支持。与知名企 业合作建立“定制班”,共建实训基地,极大地增强毕业生 的市场竞争力。实践表明,这种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 互补,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拓宽了学生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还推动了学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对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促进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三)辽宁省“校企、校 产、校地合作”模式发展历程1.积极探索阶段。辽宁省早在 2008年就开始研究、探索高校与各市地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对 接合作的措施和办法。一是2008年10月,省教育厅组织大连 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16所高校走访“五点一线” 沿海经济带城市,包括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 丹东等沿海城市,与各市人事局、教育局、各企事业单位进 行深入沟通,建立合作关系。二是2009年12月,与铁岭市政 府在铁岭市人才中心联合举办“首届辽宁省高校与铁岭市重 点产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供需对接会”,辽宁大学、东北 财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27所省内高校,以及铁岭市60家 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企业参加此次对接会,提供就业岗位近 千个,同时举办高端人才与相关单位封闭洽谈、人才供需信 息发布暨紧缺人才网上服务平台开通仪式。三是2011年6月, 丹东市委、市政府举办“2011辽宁――丹东鸭绿江之夏人才 招聘会”,省教育厅组织60余所高校代表参加活动,为高校和丹东市广大用人单位搭建深入交流与合作平台。四是2011 年12月,省教育厅组织15所辽西地区高校,在阜新市举办辽 宁省首届辽西地区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参会用人 单位260余家,提供需求岗位10800余个,来自渤海大学、辽 宁工业大学等辽西地区高校约1.5万名毕业生参会应聘。五 是与沈阳市人社局、沈阳市就业服务局、本溪市人社局连续 多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型专场招聘会、送企业送岗位进校园 等就业双选活动。2.逐步形成规范、系统的“校企、校产、 校地”合作模式。2012年3月,省教育厅组织省内12所高校 走访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盘锦港、盘锦精细化工产业园区、 盘锦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等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校企双方就共 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多项合作意 向。同年5月,省教育厅与营口市政府共同举办高校与营口 市产业集群建设对接活动,组织17所高校走访考察营口港、 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等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12所高校校 级领导参加活动。营口市政府组织营口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 的58家企业与高校对接交流,校企双方就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联合开展“订单、定制式”培养、共建科研机构、共享科研 成果等合作项目,以及在高校开设具体专业方向的营口班、 高校在营口设立二级学院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30多项,并签 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同时,在营口举办专场招聘会,共200 余家用人单位参会,提供需求岗位近2万个。此次活动得到 营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受到高校和企业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教育部向全国宣传推广我们的做法和 经验。3.巩固已有成果,向全省全面拓展和推广。省教育厅 把“校企、校产、校地”合作项目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继续以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依据,以人才队伍、 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为基础,积极引导高校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使专 业设置和培养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强与各市 地、行业协会及重点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强力推进深层次“校 企、校产、校地”合作。继续开展“辽宁高等教育服务区域 经济发展”系列活动,为省内高校和地方产业集群搭建沟通 交流平台,切实提升教育在紧缺人才培养、科技研发、企业 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为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 群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是进一步巩固已有成 果,继续加强与营口、盘锦等市开展“校企、校产、校地” 合作的工作力度,推进校企、校产、校地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开展“订单、定制式”培养、共建科研机构等合作项目,继 续研讨并深入挖掘如互聘教育和技术专家、行业企业参与毕 业生答辩、建立教育教学反馈机制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 作领域。二是继续组织相关高校,在铁岭、本溪、朝阳、葫 芦岛等市地继续深入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将我 省“校企、校产、校地”合作模式逐步向全省,甚至省外地 区推广和拓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推动 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目标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 支撑。

如何深度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 开展“校企、校产、校地”合作,要满足企业发展的人 才需求,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主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通过市场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本地资源, 为高校提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要走进高校、了解高 校、服务高校;
同时,高校要主动树立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 高校也要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以政府政策为指 引为核心、通过项目为载体、依靠科研来开展多种方式、多 种层次、多种渠道的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从而发挥高校 思想库、人才库的优势,实现引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一)深入了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围绕经济发展战 略200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进一步推进长江 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年 5月国务院又连续批复了的《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 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若干区域发展规划。至此, 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 中部和西部等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和大框架基本形成。这种国 家主体功能区打破了传统的中国式发展思路,突破原有思维 定势,从国际视野来看,国家主体功能区将国家竞争力理论 具体化为战略选择:人力资源强国。从国家视野的发展来看, 转变为主体功能区理论的发展基本策略,即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打破了省级的行政区划界限。主体功能区是用发 展新思维、新模式进行新的战略谋篇布局。高等教育应该对 这种发展战略思路给予积极地应答。目前,辽宁省经济发展 正处于上升期,国家制定了新一轮加快东北振兴的支持政策,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沈阳经济区国家 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家批准。进入21世纪 以来,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辽宁提出了进一步整合和优化配置资源,发挥中心城市带动 作用,发展临港经济和县域经济,积极推进辽西北、辽东山 区和民族地区综合开发,特别是构建沈阳经济区,重点建设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增强沈大和沿海两大产业集聚地 带的竞争能力,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1.以各市地为单位, 各行业为依托,共同建立信息收集、发布的工作体制和运行 机制。省教育厅与省发改委已联合在“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 业信息网”专门设立“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专栏, 与省政府合作设立“辽宁重大项目”专栏,省教育厅还与省 经信委合作设立了“辽宁产业集群建设”栏目,帮助高校领 导、专家和教师,以及大学生们,了解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和规划,紧密围绕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来谋划 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特别是新专业设置、老专业改造以及 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努力在政府、产业、企业和高校之间,搭建相互联系、对接 的有效渠道和平台。这在全国还是首创。2.深入分析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主动开展校 企、校产、校地合作。高校在把握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还 要切实根据需求的情况,不断地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与企业共同谋划、共同设计培养方 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和“定制式培养”,提高人才 的适应性。了解人才需求的趋势,更重要的是,主动把最先 进的理念、最前沿的知识、最新的技术传授给学生,提高高 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未来在社会上的可持续 发展能力。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政府、产业间的良性互动、 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高校发展的核心 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二)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辽宁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同时也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大学生 毕业生作为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坚强后备军。因此,全省高 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契机,密切关注国家及我省区域发展 战略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我省经济社会发 展建设中,强力推进校企、校产、校地合作,使促进高校毕 业生就业成为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的重要组成部 分,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能力,这不仅能够成为推动 我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且也能成为毕业生就业新的增长 点,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真正实现高校与政 府、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全面提升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

(三)地方政府、产业和行业部门以及企业要主动利用高校资源优势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要充分考虑人 才需求情况,定期发布人才需求趋势,公布人才需求的专业 特点,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模式提供依据。同时,也 要主动了解高校的特点,主动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主动引 进人才,为经济发展寻找智力支持。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