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文章对现有英语文献中市 场自由主义者、公共领域自由主义者、和激进民主主义者不同的民主与传播观念 及其对媒体全球化的意义的不同分析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回顾了从20世纪 60、70年代的“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到2003年底在日内瓦召开“信息社会世 界峰会” 这段历史时期全球媒体经历的四次变革。最后,文章提出了包括媒体所 有权明显多样化、全球媒体流动多向性在政治上和理论上的意义、西方模式和观 点的充分性或关联性、媒体在比提供政治信息更为广泛的身份认同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等7个宏观问题,以期推进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媒体的全球化和民主化进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其深度和广 度远非一两篇论文甚至一两本专著的讨论所能穷尽。但我们认为,要探讨这种互 动关系首先需要一个满怀希望的信念和一种批判的态度。
有人曾经天真地相信,新兴的跨国媒体和传播网络会自动自发地摧毁现有 的等级制度、重新分配权力、促进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中的对话、新意识的传播, 不仅造福于世界和平,而且在不同的民族、阶级和文化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这 显然是过于天真的幻想。
然而,我们坚信人类,相信个人一旦聚合为集体,成为“人们”或者“人民”, 就拥有重塑传播体系、甚至政治制度的能力,而只要他们发挥出这种能力,上述 的全球媒体和传播网络可能发挥的作用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批判的态度源于我们对现实冷静的分析:跨国媒体和传播网络不一定有利 于推进和平与民主。可以说,培育全球化媒体的土壤根本不是和平民主,而是统 治性的制度和系统性的暴力。基于以上的信念和态度,本文力求从一种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探讨媒体 全球化和民主化的问题。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提出泛泛而谈的新理论,更不是提供 微观的描述,而是对这一对相关的命题进行理论和历史性的梳理,从中提出新的 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有时在众说纷纭的议题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往往比得出草率 的结论更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关于全球化和民主的关系,政治学中专论已有很多,但它们很少关注媒体 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传播学研究中,虽然媒体的全球化以及媒体和民主的关系 问题备受关注,但是很少有学者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而且,正如 Hamelink(1995)所言,在现有讨论中,媒体和社会民主化的关系总是被当作媒体 机构自身民主化进程之外的独立命题。实际上,通过媒体推进社会的民主化—— 市民社会或者国家运用传播来推动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的民主化——和媒体本身 的民主化是两个相关的问题。因此,在我们看来,媒体民主化这一概念里的“民 主化”一词有双重含义。用作形容词时,它着重于公众传播促进整个社会的民主 进程和变革的方式方法;
用作动词时,它意味着需要促进媒体本身的民主化,也 就是提高一个社会的媒体系统的代表性、可接近性、可信性和可参与的程度。还 有,在目前关于媒体全球化的讨论中,文化研究领域和政治传播领域之间的对话 极其有限。本文的视角正是位于各类新旧学术领域和政治实践的交叉点。我们力 求从新的角度出发,挖掘前人没有发现的点与面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吸收政治 学理论和来自其他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观点。
媒体的全球化 “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政治和学术争论的中心议题,在一定程度上 是因为“这个观点瓦解了既有的范式和正统政治学说”(Held and McGrew 2002, 2)。
我们可以从不同层面上来分析这个问题。全球化是真实发生的现象,还是用以掩 盖更重要的根本利益重新分配过程的意识形态话语?如果它是个“真实”的过程, 它在历史上是全新的吗?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依然是个人身份和政治生活的中 心点吗?抑或它们已被全球化过程替代、消解或混杂融合?全球新经济是否正在 形成?它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与形式?是什么人为了谁的利益通过哪 种方式支配着全球治理?有什么结果?全球财富是否在增加?如果答案是肯定 的,全球化是不是财富增加的主要原因?(Held, McGrew, Goldblatt Perraton, 1999;
Held and McGrew 2002)。全球化是现代化的派生物吗?是否标志了时空的 浓缩和遍布全球的参与者和不同地方越来越深的相互依赖?又或者更具体地说, 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普及,也因此和帝国主义扩张难以区别(Petras andVeltmeyer, 2001)?最后,全球化在诸如通俗文化的全球共享和移民社区的形成 等方面的表现是否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 义(Bello, 2002)? 对上述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的种种回答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划分左右派别 的标准。有的欢呼地球村的形成和一个技术革新、个人自由、政治民主与经济繁 荣的新纪元的来临(如Friedman 2000),有的则恐惧它会导致“一场反对一切的 战争,被唯一超级力量主宰的世界,由国际精英组成的、导致全球生态大灾难的 专制联盟,或这些因素的某种结合”(Brecher, Costello and Smith 2000, xiv)。Held 和 McGrew (2002, 98-117)认为有关全球化的政治观点至少有六派之多:新自 由主义者、自由的国际主义者、制度改革者、全球变革者、国家主义/保护主义 者,以及激进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社群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
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范式自然也隐含着对媒体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的不 同认识。总的来说,自由主义现代化范式倾向于关注媒体对促进由专制独裁向自 由民主转变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东方和南方的国家。跨国媒体——特别是来自 西方自由民主世界的媒体——大多被当作社会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代言人。因 此,传媒大亨、西方政府、新保守派和技术热衷者们的代表性观点是:
如果将政府视为信息民主的潜在威胁,媒体技术的全球化就使得绕过独裁 政府对信息流动的控制、打破独裁者对不同观点的压制成为可能。作为摧毁政府 传播垄断的催化剂,市场化改革一旦和媒体技术的广泛利用相结合,就能引入信 息民主。(Waisbord and Morris 2001: vii-ix). 与之对应,持批判态度的政治经济学家和反全球化社会活动者把西方跨国 媒体和按自由市场逻辑来组织的全球信息流动视为不平等的统治性权力,因为这 种制度安排削弱了各国政府保护其“自主信息空间”的能力(Waisbord and Morris 2001: ix)。
在这两种观点之间,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政治社会民主化与媒体全球化之间 的复杂的、有时相互促进,有时互相矛盾的关系。我们认为,全球化确实是一个 虽然不是全新但意义重大的现象。大众传播过程、传播机构和传播技术一方面影 响了全球化浪潮的演进,一方面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根据Sreberny(2000)的 研究框架,我们讨论媒体全球化如下的几个方面:媒体在组织、市场、形式、流 动、效果和治理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媒体“由下而上的全球化” ,即媒体在市民 社会中的运用。这些相互关联又不平衡的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加速,并导致了国 家之间和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在组织逻辑和治理上的重要转变。二战后的30年,虽 然世界处在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敌对的冷战背景下,世界传播体系基本以民 族国家为中心来组织(或重新组织,如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在社会主义国家 中,由国家组织的媒体服从于不同程度的公开检查和政治控制。在西方,传播政 策则与国家所建立的不同类型的自由民主相联系。传播政策有两个关键要素:本 国控制和公共服务。前者意味着以民族国家为核心,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 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原则;
后者则体现了公民权利、平等和民主参与的原 则在决策中与市场和私人财产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为重要的理念(Schiller and Mosco 2002, 6)。
历史上,这两个要素在传播领域中为资本逻辑的完全表达提供了主要的政 治缓冲。许多西欧国家对公共广播实行垄断。在加拿大,虽然历史上“不是(本 国)国家就是美国”(the state or the United States,也就是说,如果加拿大国家不 介入广播业的经营,而只让私营广播按市场规则运作,加拿大的整个广播业就会 成为美国商业广播网的一部分)的争论把传播和文化政策中的激进民主观点边缘 化了(Mazepa, 2003),本国控制是公共广播体系的一个先决条件。这一体系被 认为是哈贝马斯主张的公共领域概念的最好体现,在私人广播之外提供了有利于 民主的选择。因而,它不仅受到广泛的赞扬,而且被认为是加拿大的文化立国之 本。即便在资本主义的大本营美国,也建立了本国控制的传播系统,禁止外国人 拥有通讯业公司和广播电视媒体。当然,与此同时,美国媒体积极向海外扩张。
公共利益的定义虽然不太明确,却在美国传播法规中扮演了重要的历史性角色, 它意味着对资本积累以外的其它目标的认同。
公共服务原则是在战后“自由社团合作主义”(liberal corporatism,Curran and Leys, 2000, 221 )这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式下被确定、协商和实践的。
在这一制度安排下,“渗透国家各个角落的公共服务原则抑制了市场关系和商业 广告在广播电视业及其周边行业中的深化与泛化”(Schiller and Mosco 2002, 9)。
这一背景为美国新闻业的“高级现代主义”时期提供了条件。较高的职业自主性和 “客观性原则”是这一时期新闻业的主要特征 (Hallin 2000a, 221;
Hackett and Zhao, 1998)。
在刚刚独立或脱离殖民统治、并被视为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媒体系统不仅 按国家政策组织,还被授权来促进国家建设和现代化。然而,这些系统在实践中 很大程度上受到前殖民势力和跨国资本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的参与者不仅要求通过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来获得更有利的全球贸易地位,还 极力要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这一运动的部分理由是为了保护刚刚摆脱殖 民统治的国家在传播政策主次选择中的独立主权。
虽然各国对正式但是非强制性的国际规范和条例(如《世界人权宣言》第 19条倡导言论自由)都有一定的承诺,战后的传播政策主要在各个国家自己的框 架中制定和执行。很多人注意到,全球化使现有的理论和实践中显得问题重重的 原因之一,是它对民族国家作为政治权利和民主责任的“承载者”的角色提出了深 刻的质疑。这种质疑的关系在传播权利和结构(公共领域)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不 亚于它在政治性更强的机构中的重要性。国家死亡的说法是否夸大其词仍然是社 会理论家(Held, McGrew, Goldblatt Perraton, 1999;
Aronowitz and Bratsis, 2002) 和传播学者(Curran and Park 2000: 11-16;
Morris and Waisbord, 2001)激烈争论 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当今国际传播理论中的许多逻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 年代发生的三次相关的变革。
第一,社会主义阵营的裂变,原因复杂,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这些国家内部 部分精英和民众对民主和民族自立的渴望,也是因为美国里根政府强化冷战策略, 对社会主义阵营施加了经济压力。
第二,“国际信息传播传播新秩序”(NWICO)运动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民 族自强愿望大多被抑制,原因有后殖民民族国家的内部矛盾,也因为它们受其到 了外在势力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上的系统攻击。这些攻击由美国和英国在联 合国体系内外发起,还源于西方跨国媒体集团,因为“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倡导 的国际传播重组对它们形成很大冲击(参见Preston, Herman, and Schiller, 1989;
Vincent, Nordenstreng and Traber 1999 )。在联合国内部,与“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 相符的有激进的媒体民主化可能的项目被单纯强调为第三世界媒体工作者提供 西方技术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发展项目所代替。同时,第三世界的政治精英不再挑 战西方传媒对传播技术和跨国信息流动的独占性支配,转而赞成与全球媒体的统 治性势力协商它们与本国和本地区的关系(Mosco 1996, 209)。
第三,市场自由主义的崛起,它发源于英美这两个最强大的北大西洋资本 主义国家,然后发展到世界其他地方。作为意识形态教条,市场自由主义几乎像 宗教福音一样被推崇与推销,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自愿或非自愿地接受为经济和社 会政策的主导逻辑。
以上变革同数字网络和技术的飞速提高相结合,解放了资本力量,并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由市场驱动的传播体系铺平了道路。过去的二十年见证了私有化、 商业化、贸易自由化及总体的放松管制(更确切地说,是基于市场的再管制), 包括在国家媒体系统中取消关于维护本国控制和公共利益的限制。作为资本主义 国家的领导者,美国站在这场运动的最前列(Herman and McChesney 1997;
Schiller 2000)。国家不再是媒体服务的提供者,对媒体所有权和广播通讯行业 中有关公共利益的责任条款的管理也大大放松了。
媒体全球化的第一个方面是跨国媒体公司和市场的主导地位。媒体兼并的 浪潮产生了超大规模的传媒集团,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新 闻集团”、“维亚康姆”和“贝塔斯曼”等。这些集团在超国家力量和民族国家力量 的帮助下,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和组织形式扩张到全世界。当然,商业化和外国 渗透的程度和范围在世界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媒体部门是参差不齐的。威 权政体对跨国媒体的渗透有重要的限制。但总的来说,新形成的系统在所有权结 构、生产、分配和消费等方面都越来越全球化。尽管美国的信息和娱乐公司仍然 在全球占据突出地位,但它们的拥有者在国别上趋向多元。通过合资企业和其它 组织上和经济上的结盟形式,以前具有鲜明国家特色的媒体系统在结构上与大跨 国媒体集团发生了联系。同样,媒体的生产和消费,如电影和广告的生产和消费, 也被全球化了。有人认为这是多极化和多元化的全球体系的证据,另一些人则认 为美国文化统治已经转化为跨国集团的文化统治(Schiller 1993)。
第二,媒体全球化不仅意味着目前支配跨国媒体生产和流动的大约10家公 司的崛起,还意味着商业化媒体作为普遍的媒体形式在全世界的推广(虽然欧洲 公共广播制度在新兴的东欧民主国家有一定形式的扩散),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媒 体工业在南方国家的建立,进而对全球和各国的传播空间进行新自由主义重构。
更广泛地说,西方媒体形式的扩散既包括了作为信息扩散和传播手段的收音机、 电视机及因特网技术,还包括节目类型和形式、职业观念和惯例。
第三,跨国媒体流动,即信息、形象和产品通过大众数字传播网络的分布 与扩散,由全球和地区的制作中心支配。同时,反向信息流也有限度的存在,占 全球支配地位的媒体也会对边缘国家或地区的媒体内容、形式和投资进行有选择 的融合,如合拍电影,经过挑选的(和改编)南方文化的版本,或更确切的说, 南方的文化元素和跨国集团的融资与发行支持结合在一起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北 方受众的欢迎;
“世界音乐”和某些电影都属于此类情况,如武侠影片《卧虎藏龙》 和鲁珀特-默多克旗下公司拍摄的描写南亚女性移民在英国的经历的电影《我爱 贝克汉姆》。当西方媒体,主要是美国媒体集团,在海外扩张的同时,外国媒体集团也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市场扩张,如墨西哥的Televisa把广播节目、杂志和音 乐唱片出口到美国(Zhao Schiller, 2001;
Paxman and Saragoza, 2002, 64-85),中国 也把卫星电视频道送到了全球各地,《女友》杂志办到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但 可以说,从加拿大电视黄金时段的娱乐节目到中国的休闲杂志,全球媒体生产中 心以外的媒体受众越来越多地直接或间接消费进口的媒体产品。
第四,同时也更不确定的是,当无数人同时体验着一致的媒体形式、媒体 产品、渠道和景象(如戴安娜王妃之死和入侵伊拉克)时,媒体流动的全球化是 否也意味着媒体效果的全球化。之所以有这种不确定性,是因为所谓“同质”的效 果不能靠推定来确认。大量研究证明,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媒体 文本的解读具有差异,对不同形式的媒体接受程度也不同。
第五,媒体的管理有全球同质化的趋向。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后共产主义 的“转型社会”,西方媒体的管理体系起码在原则上,如果没有在实践上¬,被采 用(见Price, Rozumilowicz and Verhulst 2002)。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传播法 律法规的角色被重新界定。1996年美国电信法对市场和企业偏向十分明显,在全 球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也看到自己的角色正在从“行业的管理 者”变为“市场的推动者”,努力促进国内和国际传播的竞争(Thussu 2000, 93)。
市场原则同样体现在欧盟传播政策中,尽管程度比较低,方式也比较复杂,并比 较有争议(McChesney 1999;
Mattelart, 2000;
Schlesinger, 2001)。更重要的是, 这一转变已体现在最基本的宪法层面。例如,美国的司法解释越来越多地把美国 宪法第一修正案变成一个挡箭牌,不是为了改善公民的传播民主权利,而是要“让 政府的法律法规不触及私有媒体和广告”(McChesney 1999, 257)。
在全球范围内,媒体管理也发生了双重转变 (O Siochru,2002;
赵, 2003)。
首先,超越国家的组织,如世贸组织和地区贸易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欧盟), 在设置政策框架中起到了比国家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二,公共服务和全民服务的 观念正让位于市场原则和跨国集团的利益。传播法规首先是作为贸易问题被修订, 遵循的商业逻辑正是“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批判的对象;
世界贸易组织和其 他贸易体系取代联合国成为管理国际传播事业的首要机构。意义深远的是,在美 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压力下,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机构)的管理和组织框 架也被重构,给与私有企业和成员国几乎同样的权利。今天,国际电信联盟“建 议世界各国解除那些阻止广播电台、有线电视企业和电信公司中的混合所有权的 结构性规章,并且始终按照世界最强的国家和它们的传播公司设置的议程行事” (Thussu 2000, 91-93;
see also Hill 1998, 99-121) 。在这种背景下,以技术为主要关注对象的国际电讯联盟取代联合国来负责组织“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 WSIS),十分值得注意。
上面所说的各项变革带来了泛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传播体系——这种新 秩序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名称。拥护者称之为“信息社会”或“地球村”。批判性的提 法很多,有传统的帝国主义概念,也有Hardt和Negri提出的既新颖又有挑战性的 “帝国”观念。Hardt和Negri认为,与军事和经济力量一起,这种传播体系通过定 义现实来成为“帝国控制的基本工具”(2000,346)。这个体系的主导逻辑就是 通过一个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传播输出网络,促进资本积累,致力于“创造世界消 费者”(Schiller,1993a),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就是让全世界的个人都成为有利 于跨国资本利益的主体。
在批判政治经济学的传统中,很多作者认为上述趋势证明了媒体传播网络 与全球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结合(Herman and McChesney 1997, Chapter 1;
Schiller, 2000)。然而,这种由企业和政府驱动的“自上而下的全球化” 与“全球抵抗运动: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是相对应的(Brecher, Costello and Smith 2000, 10;
Dyer-Witheford, 1999)。这是媒体全球化的第六个特征:为满足企业和 军事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跨国传播网络,被民间社会活动家所利用,来表达他们 自己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主张。在越来越网络化的世界,主流媒体的权力 正面临非主流媒体机构和传播实践的挑战和竞争(Couldry and Curran, 2003)。
近来,国际民间组织网络的一个新焦点是跨国媒体的治理。这些新趋势提出了一 个问题:媒体是不是既充当了民主化的动力,也成为民主化变革的目标? 媒体民主化? 和全球化一样,民主也是一个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在西方社会,它受到 普遍的拥护;
政治家不想被当作是反民主势力,更加意味深长的是,虽然有理论 家自称后女权主义者、后马克思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但没有人给自己贴上“后 民主”的标签。在南方和东方国家,接受民主的观念要困难一些,因为它有时被 等同于外国势力和不受欢迎的西方普世主义和/或资本主义价值观念。20世纪90 年代前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历史终结”的陶醉感和民主资本主义必胜的信念,已经 随着定期的全球经济危机、后苏联国家中的腐败和经济萧条而消失;
种族国家主 义和原教旨主义卷土重来,在某些国家中,快速的市场改革和政治民主化已经造 成了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少数民族和在经济、社会上被边缘化的占本国人口大多 数的民族之间潜在的矛盾,从而进一步导致了陶醉感和必胜信念的消失(Chua 2004)。然而,尽管世界上很多人用怀疑的眼光看待“民主”,但他们仍然坚持政府应该反映他们的价值和利益。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治力量争取个人和集体 自由的斗争在全世界稳步推进。
虽然学者们支持民主――不论它是一个过程,一种结果,还是一种正义与 人道的统治方式,对全球化媒体在民主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以及媒体自身是 否需要民主化,答案则各不相同。原因之一是民主有很多不同的概念,它们互相 矛盾,为评估媒体的表现提供差异极大的不同标准。冷战时期,加拿大著名学者 Macpherson (1965)挑战过西方正统观念,他认为即便一党专政的非自由主义政治 体系——如共产主义和新独立的第三世界民族国家——原则上也可以合理宣称 自己的民主性。这种宣称扩展到这些国家正在努力建设民主(虽然听起来含义颇 为模糊),这种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组织形式,而且是一个没有阶级统治的社 会类型,它能够培育发展的动力,即让每个人都享有充分发展和展示自己能力的 平等权利(Macpherson 1965, 58;
又见Macpherson 1977, 114;
Downing 2001, 43-44)。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民主传统并非西方所独有:遇事互相协商和类似 共产主义公社的平等组织制度是许多非洲社会被殖民者占领前的特征。这种组织 制度必然地拒绝个人拥有“自然权利”这种抽象的西方概念,而是将亲属关系和给 予个体生命意义的部落集体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当然,这种传统也有缺点:限制 个人自由、保护家族关系、容易引起与敌对社区的冲突。
即便植根于中产阶级革命和早期现代欧洲启蒙时期的自由民主,也不能说 是一种铁板一块和一成不变的政治传统。大致来说,关于民主和经济发达的自由 民主国家中的媒体,我们可以确立三种宽泛的观点(Hackett forthcoming)。
首先,从市场自由主义派(market liberal)的角度来说,它并不将民主自身 看作是一种目的,而是把它看作是维护政治稳定及个人权利的一种最佳公共制度 安排,特别是所有权、缔约和交换的个人经济权利。尽管市场自由主义派经常采 取平民立场,但他们对私人消费——而不是公共美德——的强调与精英主义的民 主观交织在一起。熊比特(Schumpeter)(1942,引文见Baker 2002,130)对这 种观点的表述最为经典。按照这种观点,民主只是选举领导者的过程,公民的参 与仅限于几年一次的投票选举——从本质上讲,就是让公民在政治市场中扮演消 费者的角色。该模式下的媒体和其他产业一样,最好不受政府控制,以便市场对 消费者的取向做出反应。如果媒体有公共职能,那就是监督政府,因为政府被视 为个人自由的最主要威胁。如果市场自由主义派,尤其是在美英,发现西方媒体 有民主缺失的话,就会把它归咎于国家对媒体的干预(特别是公共广播),或者 所谓媒体记者的左派偏见。市场自由主义和精英民主的观点已经在多层面上受到抨击,包括它对公民 参与不恰当的悲观、对媒体和政府集中财富后超强权力的忽视。另一种自由主义 民主(liberal democratic)的观点比较重视公民在公众评议中的参与价值,并号召媒 体促进公共领域的建立——“在这种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可以进行信息和有关公 共关心问题的观点的交换,从而形成民意”(Dahlgren 1995,7)。按照哈贝马斯 的理论,公共领域的理想特征应当包括:不受支配的自由讨论、平等参与和基于 公共原则——而非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理性诉求。媒体的民主角色则应当是 向各重要团体提供可表达并发展其利益的论坛,通过易于接近和包容各种观点来 方便全社会达成政治共识,并把作为私人的个体以民意的形式构建为一个公共形 体(Curran 1996,82-83;
Baker 2001,129-53)。
很多公共领域自由主义者(public sphere liberals)发现当代欧洲及美国民主 中的病态——日渐下降的选民投票率、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嘲讽、政治与公共 议程之间的脱节、政治话语的琐碎化等等。不安的理论家们发现一部分原因出自 政治环境,比如导致分歧的新问题、形象至上的政治竞选、选民对政党忠诚度下 降等(Blumler和Gurevitch,1995,206)。但矛头同时也指向了媒体实践,程度 稍逊的还有媒体结构。这些批评者称,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压力及市场再管制已 经把新闻媒体推向了小报化和信息娱乐化。频道增多而引起的媒体受众分众化削 弱了公共领域的一致性,并容易导致政治分化(Turow,1997)。新闻从业人员向 政客的炒作顾问(spin-doctors)争取自主的努力迫使他们采取半敌对的立场,更多 地关注政客的策略和丑闻而非实际的政策。尽管有学者批评这些“衰落的叙事” (McNair 2000,197;
Norris 2000),它们已经引起了适度的改革新闻实践的努 力。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就是一个例子,报纸尝试推动社区居民对公共事件的集 体讨论,而不是只根据官方信息来源报道(Baker 2002,158-63;
Hackett Zhao, 1998)。虽然新闻体制的改革是关健的,新闻从业人员道德操守和新闻实践改革 的意义和在职记者对变革的影响能力同样不容低估。
尽管公共领域自由主义者常常赞成对新闻实践的这种改革,他们却并不质 疑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结构,更不用说对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社会和政治秩 序提出疑问。与此相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radical democrats)对评价媒体表现提 供了更充分的标准。如果说市场自由主义者强调个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
公共 领域自由主义者强调对于政策的公众审议;
激进民主主义者则加上了第三个方面, 即不仅把民主视为一套程序性的规则,还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培育个人与社会的发 展性力量的社会环境,这就是前面Macpherson所提到过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是 寻求重振代议制民主,还在于促进对政治、经济和市民社会决策更为直接的参与。激进民主主义者不仅倾向政治平等,还要求文化、社会、经济资源更合理的分配。
他们认为,在结构性不平等的社会里,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是敌对的;
即使是高度 发展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与经济精英们也会与下层社会发生利益冲突。而且, 他们对权力有整体上分析:一个民主的公共领域不能与在国家、经济、性别、种 族中根深蒂固的权力等级相脱离;
确实,只要这些等级存在一日,公共领域中必 然会有话语权的不平等分配。
激进民主主义者支持其它模式倡导的媒体作为“政府监督者”和“公共领 域”的角色,但同时他们也期待一种民主的媒体系统以抵制社会秩序中的不平等 权力(McChesney1999, 288),并推动下层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包括作为民主 更新代理机构的改革性社会运动 (Angus, 2001)。
在激进民主主义者看来,西方特别是美国这种商业化的、由企业支配的媒 体系统,其政治经济的很多方面都有悖于民主平等及参与性的公民权利。无数结 构上的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媒体所有者的政治利益以及他们与商业精英的联 系、高昂的行业进入成本、所有权集中化、商业媒体高度依赖瞄准富有消费者的 广告收入、大型企业集团拥有媒体、一度互相独立的媒体产业的融合、媒体集团 与政府之间密切关系的发展(尽管政府本来应当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对媒体进行管 理)——都被认为对煤体内容的多元性和公众对媒体的平等接近有消极的影响, 并潜在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政治层面。(Hackett和Zhao, 1998;
McChesney1999)。随着大公司的力量和商业逻辑在全球范围内对传播的控制产 生越来越大的影响,O Siochru(2002)归纳出几个需要着重关注的相关问题:公 共领域的扭曲和缩退、对消费主义孤注一掷的盲目宣扬、知识私有化和商业化所 带来对“公共信息空间”的圈地、电子媒体对民权的侵蚀。
媒介民主化的四次波浪 既然民主的概念有这么多分歧,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又如此不平衡,所以将 媒体民主化作为单一项目或运动来理解有困难也不足为奇。事实上,在过去的40 年中,曾出现过几次媒体民主化浪潮,每一次在历史起源和思想资源上都不尽相 同。
上文提到的20世纪70至80年代出现的关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 (NWICO)的争论是这些浪潮之一,它是第三世界后殖民国家争取独立与发展 的副产品。它表达了民主化过程中两个具有潜在矛盾的方面——后殖民国家在文 化与传播上的主权(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概念,类似于Macpherson提出的第三世界追求发展的民主)和给予公民更多权利的参与式传播(这是一种更加类似于激 进民主或“自下而上的民主化” 的传统)。推进NWICO浪潮的主要论坛是联合国, 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里大国统治的现象由于一国一票制而有所改变。
它最终的成果便是1980年的“麦克布莱德报告”(MacBride Report) 。Valle(1995, 205-10)认为这一报告寻求的是五个全球性问题的答案:
1)传播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存在巨大鸿沟,非工业化国家对于工业 化国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严重依赖。
2)信息商品化及其对以下诸方面的消极影响:公众对信息的普遍接触、 媒体满足教育和发展需要的能力、大众对传播的实质性广泛参与、广告大力推销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条件下的文化保护问题。
3)南北之间信息与媒体内容的巨大不平衡,以及这一不平衡因北方跨国 媒体对南方报道中刻意忽略和错误描述而进一步加深。国际通讯社是当时注意的 焦点,但这一争论也逐渐囊括了其他媒体形式中的不平衡,如跨边界数据流动和 广告(MacBride 和Roach 1993,6)。
4)外国干预和跨国公司对数据流动的控制对不同国家的信息传播主权所 造成的威胁。
5)发展草根和另类传播形式,用于大众教育、表达公众意愿或大众动员。
NWICO运动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第三世界一些伪善的领导人打着摆脱殖 民地地位的旗号加强国内控制,但这些缺陷丝毫不能损害它对70和80年代国际传 播进行的双重批判——被西方强权控制、按照资本积累的逻辑运行——的重要性 (Mattelart, 2000;
赵, 2003)。实际上,NWICO强调了在关于出版自由和民主交 流的讨论中常常被忽视或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一种内在关系:以前,民主传播模式, 对民主传播的渴望,甚至在更广泛意义上,对民主模式和民主的渴望,都只是局 限在某个国家内部被表达、争论和(不完整地)建构。第三世界国家对国际传播 中民族国家主权的追求是与反帝反殖民和其他一些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些 社会运动并非都倾向于采取暴力或列宁主义的方式,也并非都在国内建立了程度 相同的威权统治——中国和印度的对比就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为了争取国家独 立与资本主义全球化进行的早期斗争并不符合现代自由主义者对民主的定义,它 们的斗争目标却可以理解为民主传播得以实现的一项前提条件:不受外部控制的 民族集体自治。尽管官方的NWICO讨论大多在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层面上进行,在国际范 围内,起码在一些国家,它同时也是一项“人民运动”,激励了国家政策制定者之 外范围广泛的其他参与者和多种传播形式,而这些参与者和传播形式反过来也激 励了这项运动。在拉丁美洲,工会和教堂等民间社会组织发展了民众自办的社区 广播,如玻利维亚的矿工广播。Paulo Freire的教育哲学则强调贫困人口在小集体 传播中对其自身价值的表达和对自身贫困根源的分析。在印度和非洲,大众剧场 和其他传统的民间媒体有长久的传统并有一定成功经验,小型印刷媒体和录像则 成为城市中工会和社区团体的表达工具。
媒体民主化的第二波由20世纪60、70年代一场要求听到公共声音、鼓励反 主流势力参与传播的社会运动引发。这一浪潮与上述的世界性第一波在时间与思 想资源方面有重叠之处。这项运动挑战的主要对象是全球资本主义中心——西欧 及北美的大众媒体中越来越集中的企业控制、霸权性的话语表达和商业化的逻辑。
这些挑战根源于青少年的反主流文化思潮和20世纪60、70年代新兴的社会运动, 包括反越战运动、反帝国主义运动、以学生为主的新左翼运动、(自由)民权和 美国(激进)黑人民权运动、少数民族争取平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魁北克独 立运动、环保主义、反核抗议等等。一些理论家(如Melucci,1980)注意到了 以个性为前提的“新”社会运动与以国家和经济(比如劳工问题)问题为导向的 “旧”社会运动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这种区别颇有些牵强(Carroll 和Hackett 2004)。在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和英国,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与劳工和社会主义者 的激进抗争密切相关。
起初,部分此类运动在主流媒体有比较同情的报道,还有一些,如世界绿 色和平组织,甚至能够在主流媒体的帮助下形成国际性的运动(Dale 1996)。
但更多的情况是,媒体框架忽视、贬低甚至否认反主流势力的重要性(Gitlin1980;
Hackett, 1991),从而促使他们创立了“另类的”或“激进的”媒体(Downing,2001), 进而建构超越或反对企业和国家控制的独立传播网络,即推动自下而上的民主化。
随后的数十年中,随着主流媒体的所有权日益集中在少数企业手中,促使主流媒 体观点更多样化和民主化的努力也增加了很多形式,如通过媒体教育和“文化干 扰”来改变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通过培训和公关活动使主流媒体增加进步信 息内容;
组织以改革国家传播政策和媒体组织结构为目的的联盟(Hackett 2000)。
英国始于1979年的“新闻与广播自由运动”(Campaign for Press and Broadcasting Freedom) 和美国始于2003年的“自由新闻”(Free Press) 都是建立此类联盟的先例。
激进的民主运动和“公共领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强调的西方媒体的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已经引发过政府的调查和局部改革,譬如英国的媒体所 有权最高限额、美国广播的公平原则及其它公共服务规则、法国的回应权和斯堪 的纳维亚国家的媒体补贴政策。这些改革都在当今的全球化时期之前实施,在很 多国家,它们都已经或者正在被新自由主义政策废除或削弱。但在西方,媒体改 革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由下而上民主化”的势头。
相反,西方政府、西方的基金会和西方媒体公司对媒体民主化的第三次波 浪相对比较支持(虽然这三者中最后者的态度也许最含糊)。媒体民主化的第三 波发生在由独裁政体向自由或名义上的民主政体转变的转型社会中,媒体改革和 政治、法律改革结合在一起(Price, Rozumilowicz and Verhulst 2002)。自前苏东 国家解体后,前苏联国家,尤其是东欧,通过巨大努力进行改革。因此这次浪潮 有将自下而上的民主化(如波兰工会Solidarnocz推翻一党专制的群众运动),自 上而下的民主化(原政体中的自由主义势力,最著名的是戈尔巴乔夫)同由外而 内的民主化相结合的特点。
但尚需讨论的问题是,这种改革是否有效,其结果是通向一个有活力的市 民社会还是融入一种去政治化的全球消费文化。总体来说,后共产主义的媒体改 革,较多地涉及自由化——对媒体管制的规范化和对个人及企业免受政府压制的 表达权利的肯定,而较少涉及民主化――对民众自治和根据自身能力平等参与社 会决策的实质性权利的强化(Hamelink,1995)。的确,跨国媒体集团对知识产 权保护和其它经济利益问题的关注要超过对公众观点多样性和表达自由之类的 问题的关注。事实上,他们已经并且还在与亚非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形式的 支持市场自由和跨国资本的军事独裁或市场专制威权政体相处得相当不错。当然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细微的差别非常多,跨国媒体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支持民主 化的记录,而且西方国家促进“转型社会”改革的努力没有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模式,美式商业模式(市场自由)与欧州“公共领域”模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的 竞争。
媒体民主化第四波出现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促进了致力于社会民主化和 传播民主化的跨国民间社会网络的形成。作为最新的发展,这一波值得特别的关 注与重点评说。在世界很多地区,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起关键性作用的传播网 络和信息技术已被反全球化,或更准确地说是“自下而上的全球化”运动所采用。
最近几十年中,民间社会和非政府组织(NGOs)在全球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市民社会的概念有着复杂的思想历史,它的重新崛起与东欧争取政治 民主化的斗争紧密相连 (Sparks 和Reading, 1998)。非政府组织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于国际舞台。有效的传播策略,包括对主流媒体的运用,一直 都是有影响的非政府组织(如“绿色和平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及 其网络展现其力量有一个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它们于1995年到1998年间介 入了在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的框架内进行的《多方投资协定》的谈判进程。来自 70多个国家的超过600个组织参加了这场运动,最后成功地阻止了这一旨在给予 资本前所未有的流动自由的贸易谈判。虽然非政府组织的这场空前的网络传播动 员与干预并不是谈判流产的唯一原因,公认的观点是,它们的作用十分重要。这 种介入可以被看作通过媒体(主要是因特网而非其它大众媒体)推行民主参与国 际政治经济决策的范例。而一个范围更加广泛,虽然不是那么显眼却同样令人印 象深刻的发展就是各种南方妇女网络的出现。
然而直到最近,非政府组织才开始致力于传播过程和媒体本身的民主化。
他们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活动也十分多元,有的致力于媒体教育、有的致力于 媒体监测与分析、有的则着重于促进言论自由和保护记者权利,更有的倡导与全 球化传播相关的政策 (赵, 2003)。
关于“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争论现在虽然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的梦魇(Nordenstreng 1999),但它仍然是动员市民社会的一件宝贵遗产,这点 在2003年底在日内瓦召开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全球市民社会的地位中可见 一斑。除了前所未有的来自世界许多国家的市民社会组织和力量的广泛参与外, 这一力量第一次作为国家和资本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在国际性峰会上取得正式参 加者的地位(而不是像世界其它峰会那样,只是旁观者和会议大厅外的抗议者), 并发表了体现民主精神的名为“建设人类所需要的信息社会” 的宣言 (中文版见 ITU 网页,http://www.itu.int/wsis/docs/geneva/civil-society-declaration-zh-pdf)。此 外,《人民传播宪章》和其他国际文件都表达了对媒体多样性、媒体责任及大众 对社会变革能力的渴望。并且,在上文提及的媒体民主化前几次浪潮中出现于国 家背景下的另类媒体,现在也正在通过互联网扩展和跨越国界。许多独立的非主 流记者通过互联网报道伊拉克战况正是这种传播的例证。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 组织机构的区别,非政府组织的媒体在占统治地位的全球传播系统之外提供了对 该系统进行补充、调和甚至挑战的多种声音。
当然,对跨国市民社会(transnational civil society)的任何乐观看法都必须在 现实中冷静下来。首先,在改变而非维持现有的在阶级、种族、国家、性别等领 域的不平等统治关系问题上,并非所有的市民社会组织都是进步的。第二,即使 进步的市民社会行动也并非总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如,在东欧,早期所谓自治“市民社会”的承诺至今尚未实现;
相反,随着新闻界按商业逻辑操作、广播电视 屈从于执政党的影响,“市民社会”变成仅仅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表达。
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峰会上的地位有历史性的突破,在上文提及的2003年在日 内瓦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占世界近1/5人口的中国没有独立的市民社会组 织参与(Zhao, 2004)。在中国,传播系统中跨国媒体公司,政府、和被商业媒体 作为消费者来迎合的城市中产阶级的话语强势十分明显,在人数上并非少数的弱 势群体在媒体上的声音十分微弱(Zhao,2003)。在印度日益商业化和全球化的 媒体制度中,类似的系统偏差也同样明显:倾向于城市中产阶级、不利于农村贫 困人口。在非洲,南非已在媒体民主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它曾经与广泛的反 对种族隔离的政治和社会斗争结合在一起,但这种市民社会推动的公共广播在非 洲却也是硕果仅存,在其它大部分国家与地区,民众挣扎的声音在强权政治和世 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的”结构调整”经济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中显得极其微弱。
与之相比,在拉美抵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市民社会的网络覆盖和动员 则有一些成功的案例,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墨西哥的萨帕塔 (Zapatista)起义。最近,Naomi Klein(2003)报道,在反对跨国公司不顾当地利 益的矿产开采斗争中,阿根廷南陲小城Esquel的市民和绿色和平组织在阿根廷的 分支机构联合起来,并不断“挖掘”对本地民众参与民主决策发挥关键作用的信息, 最终发起全体市民公决,投票抵制了一家加拿大和美国合资开采企业的投资计划。
当然,作为一种独立于政府和跨国资本之外、甚至与它们具有潜在对立性 的力量,“市民社会”的概念仍有待分析。当非政府组织被当成市民社会代理人时, 这个概念更值得推敲。毫无疑问,有一些媒体,如“独立媒介”(IndyMedia), 试图帮助那些在全球秩序中被边缘化的地区和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很多非 政府组织都有“迎合并服务于全球新自由资本主义”的议程(Hardt和Negri 2000, 312-13),成为它的“道德力量”。一些评论家认为,帝国的力量已经越来越深入 非政府组织的领地,创造、培养或把它们转变成灵活的外包型团体,通过它们实 现自己的目标(Brecher, Costello and Smith 2000, 88)。因此,国家一方面向上将 自己的一部分力量转移到WTO这样的超政府实体,另一方面向下将一些功能转 移到非政府组织,使他们成为“影子国家”的一部分(Mitchell,2001)。
所以,在评价“市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政治意义时需要谨慎。然而,在 美国这个全球资本的心脏潜在大众媒体改革运动的形成、妇女组织的跨国网络的 出现等,说明了市民社会和媒体全球化的正面意义。
媒体的全球化和民主化:矛盾与问题所有这些复杂的趋势相互叠加,提出了复杂而繁多的问题,在这里无法充 分的解决。我们仅仅列出以下问题,为将来的研究、讨论及行动提供思路。
1、全球媒体机构(和媒体全球化进程)与政治民主化的关系。我们上文 提到过两种针锋相对的看法,一种庆贺,一种悲观。市场自由主义相信全球化了 的媒体机构的民主化作用。这种观点认为,如果全球媒体对推进民主的作用还不 够大的话,是因为它们缺乏渗透。相反,激进民主派学者则认为,全球媒体的民 主局限正是它们遵从的市场逻辑的结果和成功控制新市场的产物。实际上,媒体 全球化的实际意义非常复杂,因很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变化而变化,也因为传播的 手段、内容和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在中国,90年代以来,不仅国内媒体的 政治经济结构和新闻从业者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跨 国媒体本身在结构上的变化和它们在华的利益关系与80年代也有很大不同。十几 年之前,美国的三大电视网还不是各个跨国媒体娱乐集团的子公司,它们的母公 司在华还没有投资利益 (Zhao, 2001)。全球化的深入与跨国媒体娱乐集团对中 国市场的渗透不免直接或间接影响它们对中国的报道取向。在拉丁美洲,媒体早 已经按商业模式发展,国内媒体与跨国媒体的整合程度也相对较高,但无论是国 外还是国内媒体,它们对地区民主化影响都很复杂,没有单向或一致的效应。一 方面,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的基础,即公民概念的发展和政治的非威权化尚未完 成。而传统政党政治的堕落、政治推销的兴起、以及电视作为代表底层阶级的媒 体的重要政治角色,使一些公共领域自由主义学者们担心拉丁美洲的政治是否已 被美国化。但另一方面,最近几年这一地区的一系列政治发展也显示了公共领域 自由主义学者们的精英主义局限。在巴西,鲁拉的劳动党在重新振作的市民社会 基础上的获得选举胜利;
在阿根廷,被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剥夺得一无所有的下 层民众在国家经济经历了近于崩溃的危机之后,自发组织起来,重建自主的经济 社会生活形态。独立电视纪录片为阿根廷哭泣(Cry for Argentina) 生动描述了这 一发展。在委内瑞拉,虽然有美国的期望,还有国内主流媒介与反对派的合流, 这些势力还是没能通过非法政变和合法公决推翻有同情下层民众主张的现政府。
所有这些,加上印度国大党重新获得政权,都证明了怀疑主义、个人崇拜、电视 推销和消极旁观主义之外的实质性民众民主政治的存在。
在对媒体全球化表示担忧和赞成的两种观点的对立中,媒体全球化的不平 衡性质和明显以阶级为基础的跨国媒体供需结构可能会被忽略。事实上,能直接 接触全球化媒体的群体主要限于少数富裕、受过良好教育、精通英语和男性比例 非常高的精英阶层,因此Sparks(1998,122)称由此产生的传播空间是“帝国主 义的、私人的领域”,而不是一个必然的“全球公共领域”。即使这种全球公共领域的假设被接受,与这一公共领域相对应的民主概念也是相对狭窄,意味着市场 经济和定期选举制度。对媒体全球化民主后果的评估不仅与对它的影响不同的评 价相关,也与以上讨论的不同民主类型各自不同的规范标准相关。
这些评估结果也和对公共传播媒体与其它的社会政治机构和进程之间的 关系更广泛的假设相联系。正如我们在上文对于民主模式的讨论中所暗示的,对 西方媒体的理解各有不同:在同政府的关系中,它或是独立的“看门狗”;
或是对 权力逢迎讨好的“哈巴狗”;
或是对权威过分敌视的“疯狗”。在东欧和其它“转型 社会”,媒体则可能被看作是正在寻找安全家园的“流浪狗”。然而我们希望避免 这种“单向度”的描述,而把媒体当作变革与抗争发生的场域本身。在原专制国家 政治动荡的情势下,“小”媒体可能比官方媒体或跨国媒体集团更具影响力;
尤其 是当小媒体同社会运动的改革势力结合起来时更是如此(Downing和Ford、Gil、 和Stein, 200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