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探索通过心理治疗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比如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本认知能力(注意、记忆、执行控制能力)训练来 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这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认知训练只能解释结 果中10%-40%的变异(Horanetal.,2009;
Wykes,Huddy,Cellard,McGurkCzobor, 2011)。
准确的识别与表达情绪对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十分重要(Shen,Wu, Fu,2012),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其社会功能, 导致其人际交流、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工作等受到严重影响(Kee,Green, Mintz,Brekke,2003)。因此,需要通过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知觉能力 来促进其社会功能康复(RobertsVelligan,2012)。
在情绪知觉能力的训练中,微表情训练工具 (micro-expressionstrainingtool,METT)是较为成熟的(Marsh,Luckett,Russell, Coltheart,Green,2012),已被较多研究情绪知觉训练研究所采用,Shen(2012) 等人采用该范式考察了健康大学生对六种基本情绪表情的知觉能力。所谓微表情, 是指一种无法抑制,快速出现的反映人们真实情绪体验的表情,对如此快速而精 细的表情的识别,可以促进人们的表情识别能力(MatsumotoHwang,2011)。
国外有学者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上做了一些 工作,发现微表情训练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Russell,Green,SimpsonColtheart,2008)。下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面部表情识别的特点以及使 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表情识别能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概 述。
1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能及情感表达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障碍: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障碍,与正常人相比,他们不 能很好的理解他人面部表情所反应出来的情绪,理解他人表情中的正确意义。
Sachs(2004)的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所有类型的情绪知觉都明显低于正 常对照组,并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正性情绪,中性情绪及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 有所不同。
同时一些研究(Martin等,2005)也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识别负 性情绪表情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容易感知与识别到他人负性情绪表情,如愤怒。
但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表情的知觉加工却没有损伤,在识别正性情绪表情 时接近正常人的水平(这被称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特异性损伤)。另外精神分裂 症患者有把一些负性情绪表情理解为正性情绪表情的倾向。Bediou等(2005)的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正性情绪表情识别任务中的得分与正常被试没有太 大差异,但是在负性情绪识别任务尤其是负性情绪较强烈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得 分显著低于正常被试,而对于中性情绪表情的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是错误的 将中性情绪判断为正性或负性情绪,对于中性情绪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Lappanen等(2006)对缓解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重复了上述发现。
但Danlei等(2008)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应用信号检测 论来确定表情识别的能力和反应判断标准,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恐惧, 悲伤等负性情绪的识别能力高于正常被试,而对于正性情绪,如高兴,其识别能 力比正常被试低。另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负性情绪的判断标准低于正常被试, 对于正性情绪的识别判断标准高于正常被试,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正性情绪有特异 性的损伤,不容易识别出他人的正性情绪,而更容易把他人的面部情绪更多地理 解为负性情绪。这与Bediou等(2005)与Lappanen等(2006)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都表现出负性情绪表情识别的特异性损伤。
然而,大量的研究还是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情绪识别能力普遍的低于正常 人(Russell等,2008)。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不仅仅在于精神病性症状的消除。改善精神分 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功能,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也是精神分裂症治疗中重要的 一个部分。近期有研究开始通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来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 的表情识别能力,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障碍,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 功能的康复。
2微表情及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2.1微表情简介 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非常短暂,通常在1/25秒至1/5秒之间的快速表 情。微表情最早由Haggard及Iaaacs于1966年发现。1969年,Ekman与Friesen也发 现了这种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他们将其称之为微表情(吴奇,申寻兵,傅小兰, 2010)。早期的微表情识别研究侧重微表情的识别能力的测量,考察微表情识别 与谎言识别的关系,并制作了微表情的识别训练计算机程序。
2.2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 微表情训练工具(MicroExpressionTrainingTool,METT)分为5个部 分,即前测、训练、练习、复习和后测。前测用来测量使用METT前被试的基线 微表情识别能力,后测测量使用METT训练后被试的微表情识别能力。通过前测 和后测的识别能力的对比来检验经过训练后微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程度。Ekman 的研究表明(参考吴奇,等2010),METT提供训练程序能在1.5小时的短期训练 后提高人识别微表情的能力,后测的成绩能较前测平均提高30%~40%! 鉴于METT可以迅速的提高表情识别能力,Russel等人(2008),Swart 等人(2009)开始将微表情训练工具应用于临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 训练,探索ME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的作用。
3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表情识别能力 2006年,Russell等人率先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 进行情感识别训练(EmotionRecognitionTraining),希望发现使用微表情识别训 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训练后面部情绪认知障碍能否得到缓解(Russell 等,2006)。他们的实验将20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20名健康被试 作为控制组,同时给这四十名被试实施微表情识别训练,对比接受微表情识别训 练工具训练前后面部表情识别成绩,通过比较这两个成绩来判断被试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为了使训练前后测成绩的对比更加有说服力,这四十名 被试不仅接受了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中的前测和后测,在训练前和训练后还分别 接受了情感匹配测试EMT(Emotion-MatchingTask)作为另一效标,通过EMT的 成绩变化和METT中的成绩变化同时来检测METT的训练效果。METT成绩结果 和EMT成绩结果同时表明,微表情训练工具确实是有效的,不管是控制组还是实 验组,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面部情绪识别能力都有所提高,特 别是实验组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微表情训练之后,他们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 得分与控制组的被试的前测成绩达到了相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接受微表情识别 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达到了健康人未训练 时的水平。在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精神分裂症组的被试面部情 绪识别能力即可提高到一个引人注目的程度,这提示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 分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可能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治疗手段。
随后,Russell(2008)等人对使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改善精神分裂 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受损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采用眼动技术来研究是否 眼动轨迹的变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提高有关。他们选出了 4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选取26名患者在积极训练组,接受微表情识别 训练工具的训练,另外14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反复暴露组(无训练,只看相应情 绪图片),未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研究者让这所有的40名被试进行 情绪识别任务并且记录其在情绪识别过程中的眼动轨迹。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 工具训练之后,研究者发现积极训练组的26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有 所提高,并且微表情训练工具带来的表情识别成绩提高效果在训练后维持了一个 星期的时间。紧接着在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之后,这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轨 迹较反复暴露组的14名被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识别面部表情时,他们更多地 注意到了情绪面孔的特征性区域,如眼睛、鼻子、嘴巴等表达情绪相对比较丰富 的部位。面部情绪识别时眼动轨迹在情感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与情绪识 别的准确程度呈正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的眼动轨迹在情感 表达的特征性区域的注视数目增多,这种变化使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情绪识 别能力得到提高。一周之后,在METT训练组和反复暴露组之间的在面部表情识 别过程中眼动轨迹中注视面部表情特征性区域的次数差异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即 微表情识别训练效果一周后开始下降。然而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使精神分裂症 患者在面部的特征区域停留的时间增加这一效果一直持续到一周之后。这一实验 结果表明,微表情训练工具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得到了提高, 其原因是改变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面部表情识别过程中的眼动特征,使眼动轨迹 更多、更长时间的停留在情绪面孔的一些特征性区域,从而使表情的识别能力更加准确。
Pamela等人(2010)更加深入的研究了使用微表情训练工具对精神分 裂症患者进行表情识别训练的问题。他们希望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使 用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进行训练后的效果是否能被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到新的 情绪面孔识别当中去;
第二,训练后的效果能否持续到一个月之后;
第三,患者 的面部表情识别基线能力是否对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即患者残存的表情识别基 线水平是否能预测表情识别训练的效果水平。他们挑选出36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 受试者,收集这些受试者情绪识别能力和社会功能基线水平,再给受试者实施微 表情识别训练,在训练结束后给这些受试者进行面部表情识别任务,任务中使用 的面孔有一部分是METT中的面孔,有一部分面孔未在METT中使用过,以此来 测量这些患者能否把在METT训练中得到的表情识别能力迁移到对新的表情面 孔的识别中去。其中有10名患者接受了一个月后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微表情 识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训练不仅改善了其对METT中面孔 的情绪识别能力,也改善了患者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接受训练 后的患者对于新的情绪表情面孔的情绪识别能力一直持续到一个月之后。另外, 患者残存的情绪识别基线水平对METT训练的效果有影响。结果表明在微表情识 别训练工具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识别能力的改善效果受到了患者本身的情绪 识别能力基线的影响,而对新的情绪表情面孔较好的情绪识别能力可以持续到一 个月以后。
4结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是精神分裂症康复过程中很重要的 一个环节,目前采用微表情训练工具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进而促 进其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当前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提升微表情识别能力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 者的面部表情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微表情识别训练后其面部表情识别能力 得到了提高,可以达到正常人未受训练前的状态。这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康复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手段。
接受微表情识别训练工具的训练之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动轨迹发 生了变化,对这一变化的深层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以更好更有效地促成这一变 化。对于微表情识别训练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情识别能力,无论是具体应用 还是相应的机制,目前都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通过训练微表情识别能力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给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促进其早日回归 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和应用的方向。
作者:申寻兵等 第2篇:论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信息价值及运用 “微表情”这个词进入到公众视野源自2009年美剧《Lietome》(别对 我说谎)的热播。它是指人在有效刺激下的最初瞬间表现,包括表情、动作、声 音等。这些表现时间短、动作幅度小,但不受思维控制,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表 情,因此可以作为辨识谎言的依据。也正因为这一特点,微表情在国外引起了影 视界、新闻界和科学界等各方的关注,国内目前此领域涉猎不多。
一、文献综述 传播学中,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符号以外的在信息交流活动中能够发挥意指作用的其他符 号形式。包括我们所运用的手势、姿态、动作、表情、腔调及身体接触等。① “微表情”是个心理学名词,应到传播学中,不难看出非语言符号的研 究中更侧重于对微表情的关注。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篇文献提到了运用非语言符号 对于新闻采访的意义,但将微表情与新闻采访联系在一起的很少,能查到的相关 的文献如《隐藏的传者——人际传播中的微表情符号分析》、《从“微表情”看访 谈节目中的人际传播》等文的重点也不是论述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是如何运用的。
新闻采访是以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总是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微表情这种无声语言来传达信息。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微表情最主要的两个作用就是强化语言符号携带的信息和否 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事实上,微表情研究能为传播领域,尤其是人际传播研 究提供了更多翔实的案例和新的角度,笔者认为相比之下,微表情对于情绪的解 读更加地仔细、准确、专业,对身体语言的研究也更加全面、深入。在传播学中, 其实是旧概念新叫法,推进两个学科的融合发展。
本文中所讨论的“微表情”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微表情,指在脸部 持续时间极短而很难被人察觉的细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
二是除表情以外, 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它是人在受到有效 刺激的一刹那,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的、不受思维控制的瞬间真实反应,属于“身体微反应”;
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高低、大小等 特征,属于“语言微反应”。② 二、微表情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 1.不同人的“相同”之处 美国微表情专家PaulEkman博士深入新几内亚原始部落中,在达尔文 的研究基础上,验证了惊、厌、怒、恐、悲、喜六种基础情绪的表达具备跨人种、 跨社会的共通性,尤其是面孔微反应具有普适性,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
在采访中,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被采访者在语言上首先与采访 者具有差异性,不同的语言体系会影响双方在沟通中互相理解。这时,微表情的 共通作用就体现出来,它可以加快双方认识了解、放下戒备的过程,减少双方的 不解和误会。对于面部表情和一些身体反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 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令采访过程更流畅。
2.比“嘴”更可信 语言符号一般是信息发送者有意识发出的,往往带有掩饰和“择其善 者而从之”的可能。微表情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 来的本能反应,③是不能用“想”来控制的运动,例如心跳加快、瞳孔缩放等,这 些反应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多是半无意识甚至是完全无意识状态下显示的,是 难以控制的下意识行为。正是微表情这种无意识的特性,让其很容易暴露被采访 者真正的情绪。当语言符号与微表情相矛盾时,人们往往会更相信微表情的表达。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加新闻含量是观众对新闻媒体提出的最基 本要求之一,微表情在揭露新闻真实性上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它既能真实反 映当事人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又能核实语言信息的真伪。
3.连贯、即时地信息“表达” 采访时,双方不可能一直不间断地进行有声交流,中间有思考和换气 的停顿。这个过程中语言停下了,但微表情却没有中止信息的传播,它具有持续 沟通的功能。
即时性体现在微表情上,即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也就是有效的刺激源,人体会立即作出反应,输出微表情,这是正常的标志;
而延时反应,输出修 正过表情,则可能是不正常的,代表被采访者在掩饰着什么。
微表情的连贯性、即时性也许不能直接判断出事件的最终结论,但是 及时捕捉细微的变化,发现破绽,可以有利于在采访中抓住有用的线索,牵出事 件的隐情或真相。
4.“表达”渠道多种多样 语言一般只能通过声音和文字传播,它运用的是听觉、视觉这两种感 觉器官来交流信息,渠道趋于平面化,方式也比较单一;
相比之下微表情的传播 则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如表情、动作、环境等。这一系列元素产生的微表情传播 都能辅助有声语言传播新闻信息,使得新闻以更大的容量和力度传播出去,无论 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加立体生动,强化了传播效果。比如对某事产生疑问时, 记者可以通过语言表述,也可以通过上扬的语调、疑惑的眼神,拉大与对方身体 距离等表示出“疑惑”的意味,①较之单一地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对方的听觉系统效 果要好得多,不仅扩大了对信息接受者感官的刺激面,还能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 皮层的兴奋。
三、新闻采访中运用微表情存在的问题 1.对微表情的识别上存在误差 据已有资料显示,即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对微表情的识别还是存 在一定的误差。这就从两方面构成了新闻采访中应用微表情存在的实际问题。首 先,微表情辨识存在的误差无法与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相对应,这就导致记者在把 握应用微表情的时机和程度上的难度在加深。其次,面对面的采访中,记者在运 用微表情时如果出现错误,不仅会致使其问不出关键性的问题,问出的问题还可 能会激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影响整个采访的质量。
2.采访者带入个人情绪的可能性增加 公正、客观是新闻的基本条件和价值要素,而中立则是公正客观的表 现。记者在采访中,还原新闻事实,不将个人情感投射其中是很重要的,而微表 情识别最关键的因素是实施测试和分析的那个人。哪怕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客观 上可以保证识别准确的人,实际上也还是一个具有主观意识的个体。这个人不仅 可能会在采访中带进个人情感、甚至是偏见,还可能受到疾病、知识面、性别等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样的微表情识别主体,确实不符合“科学”的要求, 其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采访中微表情的应用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3.实际实施中存在的硬件上的问题 美剧中男主角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帮助来识别微表情,当然这些仪器 不是编剧想象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现实世界。在心理学、侦查学中运用微表情识 别时,只有这些仪器的介入,才能确保实验研究的资料积累、观察分析,保证研 究的准确度。
比如重读音分析器,它是用来测量被测人讲话时的音高,计算焦虑值 的。它关注的是被测人如何表达,而不是说的具体内容。被测人在回答典型问题 时,有典型的重读音。这些被记录下来成为被测人的重读音基线,也是最高耐受 基线。当被测人非常焦虑时,他的音调就会刺穿最高基线。② 除此以外,微表情训练机、密室、摄像机等也是常用设备。这些呈现 在美剧中很容易,但出现在采访现场很难。
四、如何更好地在采访中应用微表情 1.加强微表情相关知识的学习 在新闻采访中,虽然还没有人明确表明自己运用了微表情,但其实微 表情的识别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采访者来说只是常识性的做法。一名好的采访者 可以通过被采访者的一个表情或动作敏锐地判断出情绪,继而循序渐进地围绕主 题提出问题。但这一般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而微表情识别训练,可 以帮助采访者更快、更准地识别微表情,有效地缩短采访者获得相关积累所需的 时间、减少实践可能会面临的潜在危险。所以,加强微表情识别相关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得采访者对被采访者情绪的认知更科学,采访更有效率。
2.在实践中准确把握运用微表情识别 首先,不妨尝试用微表情自然地开始采访,如友好的微笑、目光神情 喜忧悲欢与被采访者高度一致,都足以传递采访者的亲和力,尽快缩小彼此的距 离,达到心理上的接近。接下来,采访者应该利用姿态、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甚至人与人 之间的距离等微表情,填补、充实自己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 或欠缺。这不仅扩大了对被采访者感官的刺激面,引起和保持对方大脑皮层的兴 奋,而且提高了新闻传播的质量。
最后,采访者要利用微表情沟通双方情感,调节和谐的采访气氛。被 采访者不是绝缘体,也不是单向接受器,而是一个不断反馈着交流信号的人。他 们在采访者期待、尊重等积极的微表情影响下,会对采访者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 和情感迁移,大脑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
采访者接受了这些积极的信息反馈后, 又进一步强化自己“积极的情感”,如此反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能创设出和 谐合作的气氛。③同时,采访者也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微表情的观察,避开过激 问题,不引起被采访者的负面情绪。而且当谈话偏离采访要求时,采访者可以通 过自身的微表情淡化专注的神情,移开凝视的目光,或放下笔起身点烟倒茶等动 作,提醒和暗示对方走入正题。可见微表情的运用,有助于和谐采访环境的创设。
3.微表情对于后期写作、编辑的帮助 虽然把美剧中的设备全搬到采访现场是不可能的,但适当地借助电子 设备介入采访却是很容易的,而且对后期写作、编辑有很大帮助。这些设备在常 规采访中并不罕见,但记者以往对其的利用程度不够。
比如数码录音笔,外型小巧,携带方便,容易隐藏,通过数字存储的 方式来记录音频。往常记者写稿时用它帮助回忆信息,其实它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采访后,记者也许能记住对方说过的话,却可能记不住他说哪句话时音调升高, 有停顿或打结……掌握了微表情识别后,记者可以利用录音笔重复、反复地播放 录音,进一步察觉被记者的声音变化,分析其情绪。
不仅如此,这些设备记录下来的资料还可以输入电脑进行分析。软件 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被采访者的基线参数,在设定的参数区间范围内的变化 都属于基线反应,如果眉毛的眉头到眉梢的连线角度超过了这个区间范围就一定 会被仪器精准得抓到,并且能够判断出角度差别的大小来判断眉毛形态变化的大 小,从而推导出情绪的饱满程度。软件与人工分析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微表情 识别在新闻采访中运用的效率和准确度。
作者:刘宇婷 宫嘉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