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儒林外史》;
佛教思想 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佛教就对我国的文学产生了影响, 而对小说的影响尤 为深刻。儒林外史作为一部伟大写实主义长篇小说," 在一连串如波浪起伏的故 事里,从各个侧面反映出18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风貌" , 所以在其中不可能不 写到佛教文化。小说中有关佛教文化的叙写虽然不占多 数篇幅,但也是整部小说 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 对人世间苦难的展示 佛教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做 出判断--一切皆 苦,并揭示产生痛苦的原因。其内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 "苦谛"说之中。
"苦谛是四谛中最关键的一谛,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中阿含*象 变喻经》(中阿含舍梨子相应品象迹喻经)第十云:"云何 苦圣谛?谓生苦、老苦、 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 盛阴苦。"合称"八苦"。
其中"求不得苦"是指"人们的要求、欲望、喜爱,往往 得不到满足,求之而不 能得,甚至所求愈奢,愈不能得到,痛苦也愈大。人们 也不能完成自己的愿望, 甚至愿望愈大,愈容易落空,也愈悲痛。" 在《儒林外史》中,由于对"功名富贵"的贪恋和执着, 导致了所求不得的 无限痛苦。在作品中,功名富贵不得之苦随处可见。不 幸之人科名一辈子蹭蹬, 在对举业由希望到失望的挣扎与纠结中度过,仍然未能 得偿夙愿。而因为举业数 年未成,谋生艰难,如倪霜峰辈紧靠修补乐器勉强度日, 不得不将儿女送予他人, 不仅要承受多年举业未成之苦,更要承受与骨肉的"爱 别离"之苦,苦上加苦, 境遇十分悲惨。举业的幸运儿如周进范进之辈,在中举 前也饱尝对功名的"求不 得"之苦。在范进中举之前,不仅衣着寒酸,而且处处要看丈人胡屠户的脸色, 根本在胡屠户的面前抬不起头来,因缺少盘缠,在去应 乡试归来后遭到了丈人的 一通乱骂。周进也是如此,在科场翻身之前的境遇也十 分之凄苦。在村塾中做教 书先生时,受到现任举人王惠的嘲讽,在看着王惠在寺 中大吃大嚼鸡鸭鱼肉之时 只能默默忍受"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 的待遇,并且 还要把王惠吃完的鸡骨 头,鱼刺等昏头昏脑扫上一早上。但周进和范进尽管在 为中举前境遇凄苦,但他 们毕竟在考了无数次之后还是科举成功。对于举业的" 求不得苦"不仅在应考士 子中普遍存在,连闺阁中人也同样有此境遇。鲁翰林的 女儿鲁小姐在父亲的影响 下精通八股文章,就像其父所说,"如若是个男子,十个 状元都中来了",因为 自己无法亲自上场应举,鲁小姐便把举业的希望寄托在 自己的丈夫身上。怎奈蘧 公孙并不精于此道,鲁小姐只好长吁短叹,感慨自己终 生被误,苦不堪言。但对 举业的执着的追求使她并未放弃追求,把希望寄托在刚 刚四岁的小儿子身上,每日督着他讲四书,读文章,若哪一日书背不熟,幼小的 孩子就一直被督责背到四 更天。鲁小姐把自己的痛苦转嫁到下一代身上,贻害无 穷。人们越是对功名富贵 的痴迷和执着,对于功名不得之苦体会的越是深刻,只 要功名心在一天,就永远 无法从无边的痛苦中得到解脱。
二、 对佛家慈悲为怀的赞许 慈悲思想在佛教伦理思想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慈, 梵语maitrya,意为 慈爱众生,见众生不得福乐而躬身成就之;
悲,梵语 karuna,意为同情众生之苦, 见众生之苦痛而亲愿解脱之。慈悲之合意即为拔一切众 生苦,与一切众生乐。正 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 悲拔一切众生苦"。
"慈 为与乐,悲为拔苦,慈与悲并非为与乐拔苦的简单合意, 二者还是相辅相成的关 系。要做到慈爱众生,给予其快乐,那么则要求拔除众 生痛苦,即悲悯、同情众 生;而真正的悲悯众生,感受并同情众生的痛苦,则自 然愿给予其快乐,即慈爱 众生。慈与悲二者缺一不可,佛教认为慈从悲来,悲必为慈,所以只有慈和悲相 结合,才一能真正做到与乐拔苦的慈悲善行。" 慈悲思想在甘露寺老僧(海月禅林的"善知识")的身上 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老和尚不仅有慈悲心,更有慈悲行。在牛布衣弥留之时 他向老僧交代后事,"老 和尚听了这话,那眼泪止不住纷纷的落了下来,说道:
"居士,你但放心,说凶 得吉。你若果有些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老和尚并非只是口头上承 诺,而是对牛布衣照顾有加。"见他一丝两气,甚不过 意,连忙到自己房里,煎 了些龙眼莲子汤,拿到床前,扶起来与他吃。"在牛布 衣去世之后,一切事物都 是老和尚来料理,并且不忘"百忙里,老和尚还走到自 己房里,披了袈裟,拿了 手击子,到他柩前来念《往生咒》。"并且"自此之后, 老和尚每日早晚课诵, 开门关门,一定到牛布衣柩前添些香,洒几点眼泪。" 可见老和尚对于牛布衣客 死他乡的境遇的同情和悲悯。另外,他看到牛浦郎初时 在庵里读书,虽然每次都 念到二更天,但并不打扰他,后来更是问明了牛浦郎的情况,"像你小檀越偷钱 买书念,这是极上进的事。但这里地下冷,又玻璃灯不 甚明亮。我这殿上有张桌 子,又有个灯挂儿,你何不就着那里去念,也觉得爽快 些。"为他读书提供条件, 并且许诺口称要把牛布衣的诗集到时送给牛浦郎,显示 出了乐心助人的一片慈爱 之心。后文中,老和尚在海月禅林做方丈时,把郭孝子 送的两个梨捣碎和上几担 水,让"二百多僧众一人喝一碗水",直叫"郭孝子见了, 点头叹息",并且于 对郭孝子千里寻父的孝行极为关心:"居士到成都寻着 了尊大人,是必寄个信与 贫僧,免的贫僧悬望。甚至在"披着头发,两只怪眼, 凶像未改"的响马贼头赵 大当和尚在海月禅林挂单之时,老和尚仍然慈悲为怀, 容他住下,后来见其"吃 酒、行凶、打人,无所不为"才将他赶出了禅林。
以上内容体现了《儒林外史》与佛教思想的契合。当然, 对于《儒林外史》 这样伟大而又难懂的作品做分析解读本就不易,加之佛 教思想体系博大门派林 立,精微深奥之处亦难详述,笔者能力有限,研习粗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够对《儒林外史》与佛教思想的关 系做进一步的探讨。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