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心理学思想能够给现代心理咨询带来一些启示,有些理 念和方法可以运用到实际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去。本文就道家 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探讨了其对于心 理咨询的启示,旨在为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一些理 论和实践上的帮助。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西方,脱胎于哲学。自从冯 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 学的实验室后,心理学就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独 立的学科。心理咨询则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 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 程。西方心理学家们通过种种科学研究使心理学进入了公众 的视野,使心理咨询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诚然,心理学 作为一门科学确实主要在西方兴起发展,但是中国其实在相 当早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心理学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我 国的哲学中就已经包含了心理学的思想,其中又属道家学说 中研究的最为广泛深刻。先秦道家思想中其实有很多方面都 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示。一.先秦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 道家的许多专著如《道德经》、《庄子》中都很多有关 心理学的思想。比如说《道德经》中提到“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意思是“认识别人是智谋, 认识自己是智慧。战胜别人是有力,战胜自己是强大。知道 满足的人富有,顽强前进的人有志向。不失所追随的人长久, 身死而精神不灭的人长寿。”这其实也是现代心理咨询中所 倡导的,即认清自我,树立目标,知足常乐。古典精神分析 理论的治疗核心便是探索来访者长期的隐藏的潜意识冲突, 使其呈现出来,然后对其加以分析,使来访者对自我了解的 更加透彻,从而解决现实心理冲突。这其实就是“自知者明” 的具体体现。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所创建的意义治疗是指 协助患者从生活中领悟自己生命的意义,借以改变其人生观, 进而面对现实,积极乐观的活下去,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
这与“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有异曲同工之妙。老 子学说中所追求的“所”、“道”其实都有生命的意义这一 层含义。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曾多次提到观、明、玄览。
这里的观是指观察、感知,代表着感知觉;
明是指明白、通 达,代表着思维过程,玄览就是深观远照,从整体上去把握 万事万物的总法则、总规律。这代表的是思维上升到高级的阶段,能够掌握事物的概念,深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及其总的规律性。这也是心理学中的重要规律。道家另一位 代表人物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其形化,其心与之然。
意思是说人形体的变化可以引起心理的变化,这与心理学中 的所提到的身心健康论是一致的。人生理的变化会引起心理 的变化,而心理的变化也会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中国心理 学界已经越来越重视到道家思想的心理学意义,业已发表了 大量的论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关于精神分析与道家的 研究,许金声关于全人心理学与道家的研究。许金声主讲的 “全人心理学·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论和 修炼的精华,用于人的调整。这里的“全人心理学”特指许 金声提出的关于心理学研究体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种开放 的、究竟的、在对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学研究 取向、态度。全人心理学认为,道家关于“道”的概念极为 深邃、丰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万事万物的本源,能 够体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道家文化中的心理学思想不仅在中国被重视,西方一些 心理学家也很早就对其展开了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 洛就非常推崇道家思想,他多次说,他关于自我实现的概念 来源于中国的道家的“无为”。他在晚年甚至预测心理学的 第三种思潮将过渡到以“道”、“上帝”为中心的第四种思 潮。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十分欣赏道家思想,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经》。例如, 他在《存在之路》中说:“我最喜欢的,并总结了我很多更 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话:‘我无为而民自化,我 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的 治疗理念也正是如此。他在治疗中强调对当事人不干涉,对 当事人真诚一致,给予当事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当 事人“共情”。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写过关于道家的书。20世 纪30年代,卡尔·荣格(Carl Jung)就对道家的内丹学进 行研究,开启了心理学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理查德 雌尔海姆(Richard Wilhelm)与荣格著有《金花的秘密》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一书,使心理 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崭新的认识,不少西方人都通过这 本书了解到了中国的经典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荣格在这 部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文化、比较中西差异,尝 试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还从 西方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诠释道家的修炼。从精神分 析看,内丹中的“元神”对应于“无意识”,或者说以“无 意识”状态存在。内丹中的“识神”对应于“意识”。无意 识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炼则是让意识与无意识统 一整合,开发出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为此,精神分析也发展 了一些路径和方法。荣格还曾用集体无意识理论理解了内丹 学著作《太乙金华宗旨》中的超越现象,视之为一种无意识 的表征。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是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的创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 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疗法、 原始疗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学训练。他的“家庭系统排列”在 处理个案时,让代表各自进入在家庭系统的位置,代表在这 过程中常常能够体验到当事人的感觉。该方法就是创造出一 个氛围和环境,让“道”来起作用。家庭系统排列由于行之 有效,在世界风行,尤其是中国。海灵格说他的方法主要是 受了道家的影响。家庭系统排列体现的是“道的力量,是中 国老子的智慧”。
二.先秦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 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 助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向咨 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其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 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 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 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咨询师在这里扮演的 并不是一个医生的角色,而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对来访者的 支持和帮助,使来访者发挥自己本身的潜能,从而解决来访 者的问题。这和道家思想的一些理念是相同的。道家主张:
“自胜者强”便是这个意思。其实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念都对现代心理咨询有所启 示,《道德经》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 应该顺应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事物的自然天性, 森田疗法的重要原则“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即是这一原理,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体现在要遵循人体和自然的规律,咨 询过程应当顺其自然,根据来访者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以 身观身,以家观家”。不应该急于求成,忽视来访者自身的 体验和感受。《列御寇》中说:“夫内诚不解,形谍成光。” 这里的“诚”通“情”,“谍”通“泄”。是说一个人如果 内心积郁,就会在体表上流露出来,旁人一看就知道。好比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状态往往会在身体上表 现出来,通过观察来访者的表情、步态、动作可以加深对来 访者内在状态的了解。《管子·白心篇》中说“卧名利者写 生危。”意思就是醉心于名利的人,往往会为前途未卜而耽 忧。《内业篇》中说“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 疾困乃死。”这些剖析人们情绪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理念跟现 代心理咨询是一致的。现代人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经常是由 于过于看重名利,然后产生种种忧郁和怨愤的负面情绪,然 后导致一些身心问题。如果加以引导,使其以一种道家的顺 应与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便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暂时脱 身出来,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清净,也即道家所说“心地清净 为天下正”。道家学说认为对立面能够相互转化,不好的事 情可以变好,“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心理咨询中一些极端不好的现象能向好的方面转化,关键是咨 询师要善于引导。比如焦虑可应用于应对压力事件,抑郁可 以有助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事物在释放完能量后就会自 然消亡,“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在心理咨询中对于一些 不好的病症现象可以先充分去释放,然后再去解决它。
现代的性心理咨询、绘画治疗、书法治疗都与道家思想 有关,都或多或少的借鉴了道家的理论理念。道家所推崇的 一些锻炼方法,如气功、吐纳、太极拳剑等不仅可以用来强 身健体,也可运用于心理治疗,被心理问题所困扰的人群, 可以通过自己勤加练习,做到自助自愈。道家所提倡的吐故 纳新之术跟心理咨询中常用的腹式呼吸其实也是类似的原 理。杨德森与张亚林所创立的“中国道家认知疗法”就是脱 胎于道家学说,其中的松静术、柔动术、病情分析会、保健 心得志等都是根据道家文化所提出的一些治疗方法。
林语堂说过:“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
说的就是道家学说对人心理所起的一种作用,现代心理咨询 完全可以借鉴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采用更加合适有效的 理念和方法去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依据道家学说,可以更 加有针对性的解决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困扰。虽然心理咨询产 生发展与西方,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国人和西方人 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我们需要有我们自己的心理咨询理念,而从传统文化比如道家学说中去 探寻,毫无疑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J].河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迟欣阳.道家文化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初探[J].赤 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3]张金洪.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和治疗[J].才智.2009 (31) [4]杨树英.道家的心身观及其与现代心理治疗学的比 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5]燕国材.老庄道家学派的心理思想探索[J].心理科 学通讯.1986(0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