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需要反思教学,反思教学需要教师的反思教, 更离不开学生的反思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焦点往往过 多地关注教师的反思教,忽略了学生的反思学,致使学生没 有反思意识,缺乏反思能力,反思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挥,课 堂效率难以提高,此种现象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显得尤为突 出。为此,高三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改变目前反思教学实践 中“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局面。
一、反思学习的目的 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 目的是什么,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要解决。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整天忙于复习应考,普遍缺乏对未来的反思, 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甚至模糊,故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的持续性不强。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 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设计,反思自己的生命价 值、理想信念、家庭责任和社会融合度等,从而解决学生学 习的原动力和可持续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高三学生原本 枯燥生活的质量和激情。
二、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 思则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
[案例1]在复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认识区域》 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充分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 性三大特征后,笔者引导学生反思两个问题:区域的三大特 征之间有何联系?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与必修一所学的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何关联?经 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探究反思,最终师生达成如下 共识:(1)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 仅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 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 的条件。(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它们特指组成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而区域 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则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 异性,还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一致性和差异性,因为自然 环境对人类生活与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 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相互 影响、相互作用的。(3)与区域相近的概念有“地区”“地 域”“空间”“环境”等,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仅是“区 域”是泛指,而“地区”是特指,如西北地区。“区域”范 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和 景观性;
“空间”的含义更抽象、更笼统,而“环境”则强 调以某一事物为中心的周围空间和地理事物。
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 和地理规律的本质,为今后阅读文本、转换题意开辟了新的 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答题的速度和质量。
三、反思答题过程的严谨性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应在答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 习惯。积累错题集和经典题集是解决学生答题马虎、培养学 生思维严谨性的有效手段。
[案例2]图1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起, 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简析图示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3)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 明理由。
对于第(1)题,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要点是:处于东南 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于降水;
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
此时笔者启发学生反思: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主要取 决于什么?(仅从自然的角度)大部分学生马上想到一个地 区是否缺水取决于该地区水分的收入和支出,而水分的收入 除了降水,还包括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分的支出则包括蒸 发和径流。通过图示信息可以发现,该地由于山地靠近海岸, 所以河流短小,不易储水。至此,本题还未结束,教师仍需 启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分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除了要看 本地区水资源的“供给”状况,还要看这里人类的“需求” 状况。这样,本题的答案就可概括为:位于热带,全年高温, 蒸发旺盛;
处于东南信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
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降水少;
河流较为短小,不易储水;
当地 大面积种植芦笋,用水量大。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培养了 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提高了答题的质量。
第(2)题参考答案(解析略):地下水;
冰雪融水(河 水)。
第(3)题参考答案(解析略):观点一,应大力发展 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 点二,不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 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会使当地水资源更 加缺乏。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答题时,常出现这样或 那样的错误,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时常引导学生反思,寻 找“错”的良方,在知错中纠错、在纠错中防错,做好错题 集和典型题集,以校正学生逻辑思维的不足,进而提高答题 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四、反思答题思路的开阔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而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角度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教师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相互取长补短, 弥补思路不畅和解题受阻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案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域, 也是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南水北调”东线、 中线工程通水后,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供水保证率,促进社 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图2为河北省境内主要水库、“南水北调”线 路分布示意图,图3为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循环利用图。
(1)河北省水库多建在______部和______部山区,分 析其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曹妃甸海水淡化厂的区位优势。
(3)为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节流” 方面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容易看出水库多建在北 部和西部山区,其形成原因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间的合作 探究,学生易得出如下答题要点:①山区地势起伏大,适合修建水库;
②山区地势高,易于自流输水;
③距京津冀等严 重缺水地区近,便于就近供水。师生达成以上共识后,我并 没有立刻进入下一题,而是及时引导学生作如下解题后反 思:①为何要修建水库?(目的性);
②修建水库的地形条 件是什么?(条件);
③怎样才能更高效地实现建水库的目 的?(时效性) 第(2)题,我采用“静思——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师生点评”的模式。
学生1:钢铁厂需水量大,市场需求量大。
学生2:靠近渤海,海水资源丰富;
利用钢铁厂余热, 生产成本低。
学生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笔者首先对3位学生代表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 时又引导全体同学继续反思下列问题:①分析工业(农业) 区位优势的一般思路是什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 技术条件);
②你是按照这一思路分析的吗?你忽略了哪一 个环节?③分析本题时,你研读了本题所给的材料和图形了 吗?④你还有其他答案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示分享不同的答题思 路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对于学生 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答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 遇到了什么困难?答题思路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导致思 维的偏差或错误?以后学习中应如何回避?……教师时常 引导学生做以上反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学习的 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答题能力和自学水平也会得到很大 的提高。
五、反思问题结论的拓展性 地理问题一般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发生变 化,结论也就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个案到一般,从低维 到高维,改变某些条件,演绎新的结果,考虑反问题、反思 问题的连续性等,均可看作是原命题的引申和推广。
案例3中的第(3)题,条件是缺水问题,结论是解决问 题的“节流”措施。由于答题范围被限制在“节流”方面, 故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答出如下答案要点的:合理灌溉,发展 节水农业;
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
优化产业结构等。在学生对本题答案无异议后,我继续引导 学生反思如下问题。(1)为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你认为可采 取哪些措施? (2)为缓解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状况,你认为可采取哪 些措施? 解析:第(1)题的答案除了上述第(3)题“节流”的 全部措施外,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下,不难得出 如下答案要点:修建水库;
跨区流域调水;
海水淡化;
提高 植被覆盖率;
(特定条件下)人工降雨;
治理水污染,实现 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关键是要启发学生让其知晓以上措施均 属于“开源”的范畴。有了以上的“预备”知识,第(2) 题的答题思路学生就很清晰了,即从“开源”和“节流”两 方面去整理答题要点(略)。
通过对问题结论的连续“追问”,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 认识更深化,真正达到“做一题、知一类、会一片”,提升 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发现规律的素养, 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品质。
总之,在高三地理复习的实践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 还是对试题的分析,教师都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反思,使之掌握知识的层次更具有广 度和深度,思维更深刻、更严谨,把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到 一个由例及类的档次,这样,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理问 题时便能快速地做出选择,简化思维过程,缩短思维路径, 从而建构新的合理的认识体系。
[参 考 文 献] [1]张万祥.这样做,教师更幸福[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 [2]吕勤,吴荣华.课堂大问题[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