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兴起之后,就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焦建利认为: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 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
黎加厚认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 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截至2014 年12月31日,对微课以及微课程的学术研究已累积超2000余 篇,研究数量逐年上升。各级各类的微课比赛持续升温,微 课项目、微课教育基地以及舆论媒体对微课的广泛推崇,这 无一不揭示着“微课热”势不可挡的局势。大数据的支持下 可以搜罗形形色色的微课教学视频,微课的深入研究不断催 生其在教学中真实、有效评判的强烈渴求,微课评价指标体 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
2 微课评价的定位 在构建微课评价指标体系之前,需要知道微课评价的最 终目的。微课竞赛能否催生适合课堂的微课评价和适合学生 的发展性评价?要把有组织的竞赛转变为常态化的课程评 价、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3],这需要前期的调查和设计。
内容 微课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视频,还有作为完 整教学资源所需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微练习等辅助性资源。有专家建议微课的评价应该包括:通过视频基于网络的 流媒体播放;
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真实、具体、 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
多种途径、设备制作;
配套材料 以及相关的练习、资源等一系列标准。对此南京大学教授张 宝辉指出,微课评价体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不仅对学习效 果有所衡量,还需要参考教学过程中多个周期的反馈,甚至 学生在利用微课学习时的心情、学习的态度,都可能成为影 响效果的重要方面[4]。
结合微课的特点,可以将微课评价的内容划分为以下几 个部分。
1)评受众。无论是微课专业制作团队、教师,还是一 线专家学者,制作微课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微课为谁服务,也 即受众、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在分析学习者、明白学习 者需要的基础上制作的作品,才具有推广价值。因此,在微 课评价设计之初有必要将对受众的评价考虑到体系建设中 去。对受众的评价把握也即是对微课主题的拿捏。选择的受 众是否与微课主题相契合,对该微课的吸引程度,观看微课 视频以及相关辅助资料的接受程度等,皆纳入对微课的效果 评价之中。
2)评使用形式。微课的设计开发以应用为目标。微课 以何种形式嵌入到教学中,课前预习、课中辅导抑或是课后 总结,需要在使用时有所体现。在配套资源中表明合适的时 机,这样清晰易懂,便于网络资源的搜索和定位。评价中涉及对微课使用形式的评价,也能体现与教学实践相适之处。
3)评作品本身。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学科特色,因此 在对微课评价之时不能单纯采用模糊评价标准评价所有学 科。评价者跨越多个学科,在专业性的基础上衡量评价的科 学性、合理性,建立分门别类的评价和指导体系,有助于提 高课程资源的结构化、层次化水平[3]。除考虑学科性、专 业科学性,还应涉及微课选题设计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 新颖、教学内容是否清晰准确、作品规范是否达标、教学效 果能否体现等。微课最终是要将其以资源的形式投入到教学 之中,因此,辅助性资源的生成性以及优质微课的重用性在 考核标准之内。
主体 近几年,教育部,各省、市、区县、学校以及学 (协)会、联盟,积极开展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 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微课比赛和资源建设计划。2012年11月21 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成立 五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微课教学比赛是符合时代 要求的积极探索,希望借此推动高校教师培训方式方法的改 变,解决培训多样性、便捷性和针对性的问题,促进高校教 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5]网络上现有的微课资 源数量十分可观,涉及各个学科、各类课型,同时由各个单 位部门评选出来的优秀微课作品也是层出不穷。随着微课的 深入研究和发展,起初多以参赛为目的制作的微课渐渐应用 于课堂,参赛机制逐步转向为应用机制,真正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微课教学模式创新。
微课作品在比赛过程中,不仅需要网友投票、专家同伴 参与评价,笔者认为还需添加应用主体反馈信息模块。多元 化的主体评价,评选出的微课资源才更具适切性,如表1所 示。
1)筛选阶段。参加比赛的作品基本采用个人选报或者 单位选送形式,这其实就已经经过了一轮筛选,剔除了不达 标的作品。在此次定位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学校组织 的相关部门以及热心网友,评审的内容主要涉及技术规范、 界面风格以及教学内容等。筛选阶段的主体在专业素养上可 能有所欠缺,主观色彩会相对浓重。
2)推荐阶段。推荐阶段在筛选阶段之后进行,这一阶 段的评价主体是领域专家和参赛的对手,即采用专家评价和 同伴互评的形式。参赛选手本身经历了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过 程,对整个流程非常熟悉,属于圈内人,相对比较客观。领 域专家则是这一领域相当杰出的人才,能够统筹全局,客观 公正分析,给出建设性意见。但是多数领域专家和微课制作 人员常会站在教学者的角度思考而忽略学生的真实需要,纸 上谈兵。
3)应用阶段。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微课最终的服务对 象群是学生,所以学生拥有直接评价作品优劣的权利。对于 评价微课,专家、学者可以建议,但是用户拥有绝对话语权, 教学应用是检验微课适切性的唯一标准。由学生这个主要用户群体来检验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专家的意 见建议,将微课资源整合修改进行二次开发,以期达到教学 效果最优化。
方法 评价的本质是以测验、测量的方式对个体进行 甄别[6]。对于微课作品的优劣,不能单纯使用一份考核量 表来衡量。需要在确定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确定微课 适用于课堂的基本要素,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查看应用微课的 教学是否游离教学目标,也即目标本位评价。
微课虽然是一个已经制作完成的视频,但还只是“半成 品”,只有将它合理运用于教学,才能成为一个“成品”, 而不恰当的使用恰恰会起到反作用,最终沦落为“废品”。
整个微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当微课运用于教学,就 需要将整体看作一个课程来实施评价。需要对微课教学过程 中实施形成性评价,对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互有关联的一系列 问题做出诊断性评价,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总结性评价。
对于微课评价的可操作设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微课评 价手段的多元化。譬如美国的学生除了标准化的考试之外, 教师也非常重视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教师在使用传统 的评价手段的同时也使用Three Ring帮助收集和整理学生的 各种形式的学习数据,考察学生的学习深度和知识应用能力, 对学生展开过程性评价。微课教学评价也应如此,更多将关 注点投入到过程性评价,注重发展和改进。
3 结语对于微课的持续高热,要理性对待,正确抉择,合理运 用,需要合适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来衡量微 课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当前的评价标准应针对不同学科特点 研制分门别类的评价标准,加大用户评价的权重,重视可重 用资源的价值导向[4],这需要研究者孜孜不怠地深入实践, 以期更久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远程讲座回放 [EB/OL].[2013-05-12].http:
//www.jiaojianli.com/2800.html.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 育, 2013(4):10-12. [3]桑新民.微课评价应突出三个关键点[N].中国教育 报, 2014-08-08(3). [4]杨满福,等.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 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
1-5. [5]教育“微”时代来临:微课“热”在何处 [EB/OL].[2014- 08-13].http:
//www.edu.cn/rd_xin_wen_5672/20140812/t20140812_1163159.shtml. [6]王传兵,仇奔波.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 教育探索,2003(6):30-32.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