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教育的现代方式——电化教育 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是中国电化教育早期的实践形态, 其最初目的是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电影直观、生动,集纪实 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代表着继语言、文字、印刷术 后的第四次文化传媒革命。电影作为一种全新而时尚的传媒 形式,丰富了通俗文化生活,扩展了人们的见识,也改变了 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教育思维的方式。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 的特殊历史环境中,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抵制殖民文化糟 粕,宣扬民主、科学和文明,培养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 强的思想情感,电影被视为教育之利器。1918年商务印书馆 成立活动影戏部,摄制教育电影,目的是“借以抵制外来有 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运售外国,表彰吾国 文化,稍减外人轻视之心,兼动华侨内向之情”。①1919年后的新教育改革中,各界人士打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号, 实施平民教育、平民识字教育、乡村教育,旨在达成文化和 知识的改革,为政治和社会改革打好基础。电影等直观手段 的教育受到重视,蔡元培先生认为电影是唤起民众之利器, 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在蔡元培先生推动下,1932年中国教 育电影协会成立,该会以“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 并协助电影事业发展”为宗旨,教育电影的取材标准是:发 扬民众精神、鼓励生产建设、灌输科学知识、发扬革命精神、 建立国民道德。②当时中国被认为存在五大患:穷、弱、愚、 私、乱。教育电影可以有效针对五患,指导民众救贫致富、 去弱图强之路,在金陵大学孙明经等人的教育电影中,工业 建设以治贫,体育锻炼以治弱,普及教育以治愚,民主建设 以治私,体现电影教育服务民众教育、服务社会文化的思想。
2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奏——电化 教育的生动实践 顾明远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 人类的活动方式(动态的)和活动所取得成果(静态的)两 个方面。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 结果,包括人与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文 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 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形态的社会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 在很大差异。其中文化生产方式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④语言、文字、印刷术、影视媒体被认为是深刻促进 人类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四种媒体技术,它们改变了人类保 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 人类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或直接经验进行交流,受到时 间和空间局限,文明发展缓慢。人们根据观察和经验,创造 文字或符号来指称事物,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 阐述事物发展的规律,语言中的字、音、词、义以及丰富多 变的语法结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符号化的客观尺度, 表达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能够书写的文字更是促进了跨 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保存与发展。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 诞生后,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碍,人类文化 得以更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摄影术、电影诞生后,人 类文化不再仅仅是被抽象地保存与传播,更能直观、生动地 再现现实,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认 识的眼界,更改变了认识的角度。电影不仅能有效地保存文 化、传播文化,还能生动地辅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 效能。如孙明经先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中》 所述,“有了文字,人类不必再结绳记事,获得了记录的自 由。有了现代的影音工具……人类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 获得进一步的记录自由与传播自由。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 才得留真历久,深入广传,拓破语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时间 空间的限制。”⑤ 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相互推进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变革因素即媒体技术的 理论与实践。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呈双重变奏的 方式,文化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向更高层次发展。
通俗文化教育是电化教育最早实践领域,现代传媒的特点使 电影教育在教育领域独领风骚,成为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与文 化创造功能的先进教育方式,引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工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人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引发文化变 革的媒体技术时,对电影的研究热情高涨,形成独特的技术 研究领域——教育电影。随着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电化教 育完整理论和实践领域最终形成,当文化生产方式发生转型, 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宣告 诞生。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就体现在这种文化与技术的双重 变奏上。
3 新教育的理想——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华 中国电化教育是以现代媒体为条件,开展广泛的新教育 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现代文化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 寄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 中得到升华。
民主主义教育极力批判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 节的不合理,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不断思考并取 得进步。成长是一个逐步习得、富有意义的思想过程,学校 要为这个过程负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他们成长的过程。为了使儿童成长过程与社会发生联系,课程应建立在相 关社会作业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同生活、活动、经验发生 联系,直观手段的教学受到重视。电影、幻灯等媒体的诞生 为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民主主义教育启迪了人 们新教育、新社会的理想,从而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改 进,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 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在推广普及 教育时较多地使用了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30年代后 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现关于电影和播音教 育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电化教育发 展缺乏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尽管如此,民主主义教育思 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社会与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 电化教育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
教育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内容。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实用 化和科学化。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大力推动教育的 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3年陶行知等人开展平民教育、 农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即生活”、“社 会即大学”的教育实践,力求教育的实用化;
中华教育改进 社开展心理学研究,改进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学化。
由于电影、幻灯等媒体的传播功效,用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 育,均有重大辅助和改进作用。关于电影、幻灯、播音等的 系统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当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代化,追 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实用化和教育科学化,也追求教育效率 和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普及电化教育,就旨在 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⑥ 4 历史研究对教育技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电化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技术双重变奏 过程的研究,对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发展有以下两点启示。
其一,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要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首 要任务。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 造的基本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致 力于发展新思想、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并持续地通过 教育自身改造新社会。电化教育正是中国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电化教育自诞生起服务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教育改 革和教学改进,不断发展为广播电视教育、学校电化教育和 计算机网络教育,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 社会文化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作为教育改革和教育 创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应秉承其传 播和创新文化的传统,立足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依托信息技 术在内的各种工具手段,使其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乃至于社 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
其二,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遵循技术与文化双 重变奏发展的规律。电化教育从手段发展到蕴含民主教育及 教育现代化理想的教育形式,继而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为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生动体现技术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双 重变奏规律,在此过程中教育技术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正 是在这种目的与手段、技术与文化的不断双重变奏中,教育 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也深刻促进 了技术文化及教育文化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遵循技术与文 化双重变奏发展的规律,既要充分相信技术是文化生产方式 和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要认清技术应用只有扎根 于传统文化,在促进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创新过程中才 能发挥其潜力,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才会继续在推动中国 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注释 ①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中国电影 出版社,1998:30-40. ②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8. ③ 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06(5):67. ④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5. ⑤ 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111. ⑥ 杨登峰.中国电化教育早期历史的研究[D].华中师 范大学,2006:24-2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