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妇女节 > 基于系统论的家庭心理辅导实践的方法和路径_实践路径

基于系统论的家庭心理辅导实践的方法和路径_实践路径

来源:妇女节 时间:2019-10-06 07:57:33 点击:

基于系统论的家庭心理辅导实践的方法和路径

基于系统论的家庭心理辅导实践的方法和路径 笔者在多年的中学心理辅导实践中发现,但凡心理有问 题的学生,其背后都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有的家庭关系 不和谐,有的家庭结构不完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在心理 辅导室中得到很好的宣泄和控制,而一旦返回家庭环境中, 又会旧病复发。家庭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健康,反而 变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源地。于是,笔者在学校心理辅导 中尝试引入系统论观点,将学生及其家庭看作一个系统来辅 导,改变了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辅导策略。心理辅导走进家 庭,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效果。

一、家庭心理辅导的系统论观点 系统论认为,任何家庭都是一个彼此交互影响的紧密系 统。个人问题只是家庭系统功能失调的表现,因此,进行心 理辅导时,应把学生个人心理问题放在其家庭系统中考虑, 辅导的侧重点由只关注学生的问题,变为改善家庭成员之间 的关系。辅导的过程就是将“问题”变成“关系”,再从“关 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每个孩子都是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家长是对孩 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影响最大的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 家庭的烙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塑造和改变着孩子的认知、 情感、态度和行为。对那些因家庭关系失调而出现问题的学 生进行心理辅导时,需要有家长的共同参与,家长不是家庭 信息的被动提供者,更不是孤立的旁观者,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助手,有时甚至是需要接受辅导的当事人。

二、家庭心理辅导的步骤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笔者在家庭心理辅导时一般采取明 确问题、深入分析和跟踪辅导三个步骤。需要指出的是,这 三个步骤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辅导阶段作出的划分,未必是 每个辅导个案都必经的过程,有的个案只需调整家庭的角色 就能够完成全部的辅导过程,而有的则必须进行跟踪辅导, 直到当事人的症状真正好转。

第一步:明确家庭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调整家庭关系 中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笔者在介入学生的家庭之初, 都要让每位家庭成员意识到自己当前的家庭角色定位,尤其 是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成长期望。在寻找家庭结构中 的偏差时,笔者有时采用“家庭形象雕塑”的技巧来测定各 成员的心理知觉,即让每个人排列出各自心目中家人关系的 位置及距离远近,从而发现家庭关系的症结所在。此外,“画 家庭图谱”的方法对快速又准确地找到家庭关系的症结也很 有帮助。利用系统论的专业知识,可以让父母认识到孩子的 问题根源在家庭,每位家庭成员都对孩子的心理问题负有责 任。家庭中的权威成员更要明白“权力越大,责任越大”的 道理。

案例1:有个预备年级的男孩,爸爸常年出差在外,每 次回来发现孩子犯错,就会将他毒打一顿。妈妈同情儿子,当爸爸不在家时就以过分溺爱作为补偿。母子关系异常亲密, 儿子快到青春期了,晚上也不分床睡。男孩的生活自理能力 很差,妈妈便以此为借口更加呵护他。男孩也觉得“世上只 有妈妈好”,自己一刻也不想离开她。目前,他的交往能力 极差,性格孤僻,全班学生没有一个喜欢他,也不愿与他一 起玩。

在介入该学生的家庭之初,笔者发现这位妈妈并没有意 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埋怨学校教育不到位。后来,笔者帮 助她绘制家庭关系图,经过专业而深入的心理分析,她终于 明白:孩子依恋妈妈是假象,妈妈因生活空虚过于依恋孩子 才是问题的根源。由于丈夫长期不在家,这位妈妈无形中已 把身边的儿子当成“丈夫”来对待。家庭角色的混乱造成妈 妈和儿子的自我界限划分不清,没有各自独立自主的角色, 无法了解各自的权利与义务。

案例2:一个初二女生,因害怕上学而经常躲在家中。

母亲一直为女儿不能正常上学而哭泣,说孩子从小身体就弱, 经常生病,去了很多家医院都看不好,现在孩子一上学就头 疼、胃疼甚至浑身不舒服,坐在教室里就会想起一些不愉快 的事。母亲因为担心孩子会精神分裂,默许孩子不去上学, 不断帮女儿给学校写请假条。

这位母亲表面上是为了女儿好,其实她所表现出的软弱, 无形中加重了女儿的症状。在家庭心理辅导中,笔者首先让 母亲尽量控制情绪,表现得坚定一些,使她由辅导对象变为我的辅导助手。在女儿哭泣时,母亲也坐得很直,不再表现 得对女儿特别关注了。我鼓励母女俩进行沟通,暗示女儿已 经长大,提升她面对问题的能量。这对母女由于朝夕相处而 纠缠得太紧,父亲很难进入她们的系统。最后,我让母亲意 识到只有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了 她们各自的家庭角色定位。

在家庭心理辅导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需要辅导的对 象。心理辅导教师要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家庭关系问题的结构 图,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然后才能针对整个家庭 的错乱角色作出适当调整。

第二步:深入分析家庭问题的心理原因,制订并执行改 善家庭关系的辅导策略。

改善出现问题的家庭关系既是家庭心理辅导的核心内 容,也是最难的一个环节。在对当事人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辅导教师应对其家庭成员间自我界限的清晰度、成员间的沟 通方式、权利的分配与执行、情感上的亲近与否等因素进行 深入的分析研究,把辅导重点放在家庭组织关系中的角色转 变上。辅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家庭问题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 法,有效纠正家庭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

案例3:一名高三男生由母亲带到心理辅导室。母亲反 映,儿子一到考试就焦虑,会出现手麻现象,严重时整个手 臂都动不了,而且他只要一想到手麻,手就会自然麻起来。

他平时不会有这种现象,只有考试前和考试中才有,而且越临近考试越明显。笔者在辅导室中曾让该生尝试让自己手麻, 他经过意志努力,告诉我“手真的麻起来了”。

笔者在了解和分析了该生的家庭信息后发现,原来在 高二分班时,该生喜欢文科,而父亲却替他选报了理科。高 三填报高考志愿时又出现分歧,孩子想报水产大学,而父亲 却让他报考外贸学院。为此,该生与父亲如同仇人,在家中 水火不容,连吃饭都不愿坐在一起。

经过分析,笔者决定暂时不对他“手麻”的症状过分关 注,而是只作简单解释,先设法改善他们僵持的家庭关系。

在与该生单独交谈时,笔者针对他能够“用意念使手麻起来” 这件事,启发他考试与“手麻”是没有必然联系的,使他意 识到自己潜意识里有不想参加考试的念头——因为讨厌父 亲,于是不想为父亲替他作的选择付出努力。在与他母亲交 谈时,我反问她:“为何总是由您来反映孩子的情况,而听 不到他自己的声音?”暗示家长对孩子干预过多。笔者建议 他们开一个家庭会议,每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相互尊重对 方的看法。后来,父母终于转变观念,尊重了孩子的选择, 孩子的考前“发麻”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如果没有对该生进 行深入的家庭分析,仅仅从矫治他的“手麻”症状入手,可 能就会陷入心理辅导的困境之中。深入分析,策略得当,避 实击虚,是本案成功的关键。

第三步:实施家庭关系改善的跟踪辅导,巩固家庭心理 辅导效果。通过前面两步的辅导工作,家庭问题的根源基本找到, 辅导措施的落实也基本完成,有的家庭能够通过内部的自我 调整实现家庭系统的重构,辅导过程便结束了。但是,大多 数的家庭则没那么幸运,家庭关系的改善并不能一蹴而就, 还需要跟踪辅导和干预,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问题反复。

在查阅了有关文献和咨询了心理专家后,笔者认识到处 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过于紧张焦虑也会出现短暂的“幻听” “幻视”现象,这是正常的。于是,我及时找到陈某,搜集 她的家庭和个人信息,进行必要的青春期心理辅导,调整她 的认知状况。同时,我从陈某的家庭关系入手,查找病因。

原来,陈某的父亲是个出租车司机,平时很少与女儿沟通, 使她从小就缺少安全感。母亲小学文化,无业在家,与女儿 关系特别密切,女儿对母亲的依赖性很强。经过了解与分析 后,我发现家庭关系失衡,于是我建议母亲尽量疏远女儿一 段时间,因为她说话不注意方式,对女儿反映的情况不加验 证就想当然地否认,多次站在了女儿的对立面,本想改变女 儿错误认识的意图与行为反而强化了女儿固有的观念。按照 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有当病因被充分地展现时,症状才会 消失。”陈某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展现,也就不可能 得到彻底的解决。

笔者认为,前面的心理辅导只注重了陈某的个人问题, 家长的参与也只是为了协助辅导陈某,而家庭心理辅导的重 点还是要设法改善陈某旧的家庭关系,重建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因此还需要进行跟踪辅导,巩固辅导效果。于是,为 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关系的改善,笔者建议父 亲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多关心女儿的学习与生活,每天上学 由父亲接送,大大增加女儿的安全感,父女关系得到改善。

每天晚饭后,要留出一段家庭谈天的时间,双休日组织一次 家庭郊游活动等,和谐的家庭氛围逐步建立。经过两个多月 的努力,陈某的症状得到了彻底改善,她也成功考入大学

三、家庭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 系统论将家庭看成一个动态的系统,家庭心理辅导的过 程就是改善家庭关系的过程。一切家庭问题的产生均来源于 家庭关系不和谐,一切家庭问题的解决也归结于和谐关系的 重建。在家庭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的事项有以下 几点。

1.辅导教师对家庭关系的关注要重于对学生问题的关 注。辅导教师不能仅仅纠缠于单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要向 家长解释清楚学生的问题与家庭系统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每 个成员都要对此负责,并要与家庭成员就辅导目标等达成一 致性意见,共同作出改变的努力。

2.使家庭积极面对现实,而不是纠缠于“过去”。家庭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解决“现在”的家庭关系问题,而不是一 味地纠缠于“过去”。适度挖掘过去的经历是可以的,如果 太强调“过去”的意义,只会激起大家对“过去”伤痕的回 忆,使问题更难以解决,而且还有可能引起新的家庭矛盾,使问题更复杂化。

3.在改善学生家庭环境的同时,不可忽视孩子自主性的 提高。家庭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善学生的家庭关系来营造良好 的家庭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但是,辅导教师还 要注意不能太偏重家庭环境的改善,还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 主性。

四、家庭心理辅导的困惑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心理辅导,笔者认为家庭心理辅导与学校心 理辅导相结合,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十分有效,因为这 是从学生的问题根源入手解决其根本问题,共同的目标也很 容易使家长与学校双方形成教育的合力。不过,在具体实施 中也常会遇到一些困惑。

1.家长观念保守,扭转困难 2.家庭辅导策略难实施,更难持久 家庭心理辅导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要对固有的家庭关 系作出调整,就会牵涉到个别家庭成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在 实施时会遇到这些成员维持现状、不想改变的阻力。有的家 长起初还能配合,等孩子的问题稍加改善后,又会返回原状。

还有的家庭解决了老问题,又产生了新问题,与辅导效果抵 消。因此,跟踪辅导十分重要,最好以书面的形式来约束家 庭成员的行为,并找一个能够起到监督作用的“第三人”。

另外,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及时总结与沟通,也可以减少彼 此的误解,促进辅导策略的顺利实施。3.在复杂的家庭关系面前,辅导教师面临着保持中立的 考验 当心理辅导教师真正介入家庭时,随着了解的深入,复 杂的家庭关系呈现在面前,辅导教师往往会面临中立原则的 考验:要么难以保持中立的立场,对家庭中的弱者同情和关 注过多;
要么始终保持中立,同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表 面上做了很多,实际上却什么也没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 想引用家庭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家庭治疗师,我不是去治疗家庭,而 是帮助家庭发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介入家庭和 实施辅导的不同阶段,我们可能会支持或干预家庭成员中的 某个人,这并没有违背中立原则,因为从介入的全过程看, 我们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1. [2]申荷永.心理分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5. [3]徐光兴.西方精神分析经典案例集[M].长春:吉林出 版社,2012.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