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现实困境 1.就业前景低迷。从2009年开始,致力于就业能力测量与评估的麦可 思研究院,在对我国应届毕业生以及毕业三年后的大学生跟踪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了评估及数据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连续7年, 高职法律类专业都被列入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十大专业。以 2015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为例,毕业半年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率最高的专业为电气化铁道技术(98.4%),而在失业量大、就业率低的专业中, 高职法律事务专业名列第一,就业率仅为75%。同样,在2014年就业前景不被看 好的高职专业中,法律类排名依然靠前,其中法律事务专业排名第五,而法律文 秘专业名列第一。
2.失业率居高不下。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 据,高职法律类专业失业率排名第二。同样,其对2011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后 所撰写的《大学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报告》指出,高职毕业生失业率最高的两 大专业第一是临床医学(失业率为30.7%),第二是曾经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即法 律事务(失业率为19.2%),两者在失业率和离职率统计中都位居前列。
二、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原因 1.传统法律行业准入门槛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传统的法律职 业,如法官、检察官、律师,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是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法律 硕士毕业并通过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尤其是法官、检察官,除要求从业人员 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公务员考试。这一规定显然对高职法律类毕业 生的就业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制约。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要想进入传统的法律行业, 只能是参加专升本考试考取全日制本科,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自考本科毕业证并 进一步考取研究生后,才能达到行业准入的基本条件。这对于基础较差的高职院 校学生而言,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2.自身能力欠缺。从现实情况来看,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 力、学习迁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等远远低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
笔者认为,导致高职法律类毕业生自身能力欠缺的原因如下:第一,从高职法律 实训科目来看,基本围绕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进行操作,对于近年逐步增多的行 政诉讼很少涉及。同样,通过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分析及市场需求来 看,非诉讼类法律服务如商标和专利申请、法律尽职调查等就业市场需求较大且 准入门槛相对偏低,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开设相关课程。第二,就考试模式而 言,部分高职院校对法律类学生的考核仍然停留在名词解释、法条分析等传统题 型上,这种传统的注重理论考查的模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第三, 就实训内容而言,法律类实践课的重点一般局限于模拟开庭阶段,但从岗位需求 分析,仅通过开庭操作环节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不符合社会对法律人才 的需求。
3.就业心理不成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 高专院校的录取分数线逐渐降低,生源素质堪忧,这一问题反映在就业上是毕业 生就业心理不成熟。在高职法律类学生中主要存在两种就业心理:一是部分学生 积极就业,但对于如何规划其职业生涯或者结合自身水平、个性特质等选择适合 自身的职业比较茫然,只能积极准备自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专接本考试等,但 最后往往由于精力有限,导致一事无成。二是部分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觉得自己 学历低,文凭含金量不足,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将就 业的希望寄托在家长或者亲朋好友身上,最后导致就业困难。
4.就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就业指导中心,但其 发挥的作用有限。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大部分是其他部门的兼职年轻教师,存在 就业指导经验欠缺、人手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且其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主 要采用会议或者就业讲座等方式进行,围绕的重点也局限于就业政策解析、就业 形势分析等,这种就业指导体现了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的共性,但缺乏对高职法律 类毕业生的专业特性以及个性分析。其次,大多数就业指导基本在大学三年级即 毕业前夕进行,因为缺乏长期性和针对性,往往收效甚微。
三、高职院校法律类毕业生就业路径 1.积极推行分层次、分类培养模式。根据人力资源的相关理论,人格 特质、个性特点与工作环境是否匹配,决定了其工作流动的倾向性及工作满意度 和认可度。因此,对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应当推行分类培养的模式。从入学 开始,对学生的个人特长、爱好、兴趣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价值判断和评估结果找出每位学生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帮助学生挖掘职业潜能并 引导其根据自身合适的职业类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在完成教育部所规 定的14 门法律专业核心课程外,应开设“政法干警”“公务员考试辅导”“速录”“法 律文书”等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质和发展需求选修不同课程,从而为 就业打下良好基础。此外,在分类培养的基础上交叉进行分层次培养,即结合学 生不同个性特质与不同岗位需求将学生分成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培养和法律本 科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两个层次。其中,高职高专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是重点,其 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法律基础知识扎实、实务操作能力强、能够满足相关行业需 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于有能力、有兴趣进入更高层次院校学习的学生,组 织“自学考试”“专接本考试”,并设立自学考试指导办公室、专接本考试指导办公 室,组织相关辅导课程,促使他们向更高学历层次迈进。
2.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首先,对法律实训课的实训科目 进行完善,将传统的民事诉讼实训和刑事诉讼实训拓展为包括前两者在内的体系 化实训课目,增设行政诉讼实训及非诉讼法律实务实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 力。在实训中要实现从传统的传授法律知识向培养实务技能的思维方式转变,教 师仅需给出参考意见而非标准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以及知识迁移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法律人应当具备的专业素养。其次,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 将传统的考查学生识记能力为主的名词解释等题型取消,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案 例等形式来对其成绩进行认定,将是否具备实案操作能力作为划分成绩的唯一标 准。此外,安排具有实务经验的教师组织学生到广场、社区等地进行法律宣传、 法律咨询等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实务操作水 平。再次,传统的实训课程仅仅停留在模拟开庭阶段,需要拓宽实训阶段,使学 生从案件发生即能参与到案件操作中来,为以后从事各个诉讼阶段的不同诉讼工 作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应当开设人际沟通与交流、社交礼仪等与就业息息相关 且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类课程,通过实际演练、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等方式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积极干预学生就业心理。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促进高职法律 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高职法律类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干预。
首先,要将就业心理的干预延伸在日常管理和授课中。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要通 过日常管理和授课潜移默化地传递保持健康就业心理的理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 消极和自卑心理,可以通过组织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座谈,或通过 QQ、 微信等学生喜欢的各种现代联系方式,建立毕业生和在校生的有效沟通渠道。一 方面,可以使在校生通过榜样的力量树立自信心,保持良好的就业心理;另一方面,在校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社会需求和最新就业信息,从而平衡自身和社会需 求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良性互通。其次,组织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 师,通过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就业心理讲座等方式及时为学生答疑 解惑,使学生具备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4.构建有效、全面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当以就业为导 向,根据市场需求组建高素质、具备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就业指导队 伍要具备就业指导实践经验,并具有创新意识和法律专业知识背景以及其他指导 高职法律专业就业所需的条件,能够根据高职法律毕业生的特点、特长和市场需 求进行指导,从而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对高职法律类学 生的就业指导应从其入学即开始进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 划,提出就业行业建议,使学生入学即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充分体现就业指导的 具体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同时,邀请就业指导专家、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以及法 律行业一线工作人员通过担任就业指导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学生充 分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水平。最后,积极组织教师 参加职业指导师、人才测评师等就业指导培训,并安排其到兄弟院校或其他相关 部门顶岗实践,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探索并学习就业指导经验,切实为学生就业 提供服务。
5.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各级行政部门应积极发挥行政职能,通过政策 倾斜等方式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创业。作为就业指导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师应当结合 法律专业的“公司法”等相关课程,在授课中渗透并积极宣传创业理念,引导学生 自主创业。学生处和团委等可以尝试设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学生 成立“创业者协会”等促进学生创业。对于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开设 相关选修课、聘任已成功创业的往届毕业生分享经验、创业专家进行指导等方式, 结合学生自身水平进行教育和指导。对于在校生自主创业的,可以对其进行学分 奖励、物质激励等,并通过举行创业大赛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创业,加 强对创业成功案例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兴趣。
6.鼓励学生边缘行业或跨专业就业。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 规范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人才,因此除传统法律行业外, 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掌握基本法律知识、能够依 法办事不单单是对传统法律精英的要求,也是对各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准入者的 基本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是高职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据此可 以以法律为依托向其他各个行业输送法律人才。例如,房地产行业需要懂房地产法、合同法等法律的人才,物业管理行业需要懂民法、物权法等基本法律的人才, 环境检测行业需要懂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的人才,因此边缘行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 法律毕业的就业渠道之一。同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健全,许多与 法律行业表面看起来联系并不紧密的行业也需要法律人才。例如,经济社会中常 见的民间借贷、P2P行业的合同设立、企业新三板等,其工作也要受到相关法律 法规的制约,也有大量法律的应用。因此,向边缘行业输送法律人才或者引导学 生跨专业就业应当成为高职法律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作者:李艳婷 来源:教育与职业(上) 2016年6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