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大学生心理素质问 卷”的数据作为定量研究依据,以课程结束时学生的自我成 长报告作为定性研究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学课在大 学生心理素质提升上的效果是显著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素质提升;
实证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学生数量日益增 多。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群体,高校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 质。然而,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过分关注心理问题学生, 很难照顾到普通同学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积极心理学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 重视人的积极潜能的开发。本研究探讨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 生心理素质提升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学现有 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积极方面,如美德、幸福等。“积 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认为:“积 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通过理解和建立积极的情 感、满足及意义,而变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过愉快、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正如马丁•塞利格曼所言,积极心理 学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幸福的这三个方面进行,倡导用开放 和欣赏的眼光研究每个普通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和 积极社会制度。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积极心理学家将主观 幸福感、满意和满足、充实与快乐、希望与乐观等作为研究 内容,并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积极体验的核心,同时也是 生活的最高目标,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 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种享受愉悦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家 认为要过幸福的生活需要发挥自身的才能、兴趣和优点并将 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优点和美德上,即积极人格上。在制度的 研究上,积极心理学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校和家庭方面, 因为这不仅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有效支撑,也是个体积极 情绪体验的直接来源。
二、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所处环境的熏陶及所受教 育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品质,并在 认知、情感、意志、需要、爱好等品质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 特质,我们称这种心理状态和品质为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由 智力素质(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情绪素质(包括情感、意志) 和个性心理素质(包括个性倾向、性格、气质、自我意识等) 三方面构成,在人的综合素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 优劣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综合素质的发展。三、积极心理学课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 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0岁之间。男女 生分别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类学生分别为147 人、56人和36人。研究时间为期一学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 大学张大均、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
(二)研究过程 1.前测。在课程开始前,对研究对象团体实测“大学生 心理素质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2.实验方案设 计。课题组根据95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积极心理学 的研究理念,共设计了16次累计32学时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 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识讲解、积极心理训练、角色扮演、 团队讨论、训练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宽学生积极心理知识面,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及互动中完成自我的适应与成 长,养成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心理素质,投入的生活。3.方 案实施。从《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开课之日开始,自愿 选修本课程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 教育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两个学时,1.5小时。4.后测。
课程结束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验,并与前测数 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研究资料处理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资料处理。定量分析是指对心理测量表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中 所有数据处理方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
定性分析是 指对学生课程结束时的自我成长报告进行分析,看学生主观 感受对参与训练的评价及自身的改变。
(四)结果 1.“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前后测量结果本研究的目的 是验证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实效。研究利 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选修《幸福哲学:积极心理 学》课的学生上课前、后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因素的变化进 行了方差分析(见附表1)。结果显示:参加《幸福哲学: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239名同学,课程前后在大学生心理素 质的情绪特征、动力特征、个性特征方面的变化是显著的。
即从数据分析上看积极心理学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些 特质是起积极作用的。2.学生自我成长报告分析所有参加 《幸福哲学: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长报 告中均反映出在积极心理学课中获得的收获与蜕变。主要表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适应能力得到积极提升“在 积极心理学课上,我由一开始的被动参与到最后的主动参与, 再到抢占每一次机会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渗透着成长的努 力。走出积极心理学课,融入大学校园,感觉一切都是那样 的和蔼可亲,不再是刚刚入学时的陌生和迷茫。突然发现, 大学是那样的让我陶醉,大学生活是那样的让我期待,我会 以积极的心态享受新环境赐予我的挑战和惊喜。”(2)自我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心理学课为我提供了一种认 识自我的新途径,从而可以看到更加积极向上的自我。进入 大学后,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多才多艺,而我最引以 自豪的学习也不再是优势,我整日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在 积极心理学课上,通过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优势大转盘” 活动,让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优势,原来不起眼的我也有 这样多的优点。于是,我学着课上老师教的方法,开始每一 天的改变,说来也奇怪,我发现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现在 的我对自己是那样的充满信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 得失和自我的成长,我不再把学习作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标, 反而在学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3)情绪调控能 力得到积极改善“积极心理学课教会了我很多情绪调节的方 法,我认识到情绪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 现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的青春发光比纠结于坏 情绪重要得多。”(4)获取积极沟通的方法“每周一次90 分钟的积极心理学课是我与大家沟通交流的好机会,每次我 都积极投入到活动分享中,与大家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与 沟通中,我们学会了理解与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在团 队中,我明白了奉献与付出的重要性,同时理解了大局意识 的重要性。这让我在人际交往的路上阳光明媚。”四、讨论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的数据分析和对学生自我成 长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积极心理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某 些维度和发展是起明显作用的。研究结果发现,经过15次的积极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的训练,学生最为显著的发展是在个 性维度上,重点表现在动力特征、情绪特征和自我特征上。
因为积极心理学倡导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体验, 作为一门课程通过知识讲授、角色扮演、素质拓展等方式使 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发展体验,进而能够 在积极的氛围和团体中感受到温暖、信任,发展出敢于自我 探索,积极悦纳自我的人格特征,这也与学生课后的自我成 长报告相吻合。在认知维度上,训练前后并未出现显著变化, 但在反应性和实践性上发生了变化,原因可能是课程设计上 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配合并积极行动,这就无形中将学 生认知维度上的反映性和实践性调动起来,进而促进其发展 变化。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维度中更容易受成长和发 展环境影响的因子。积极心理学课虽然尽可能真实地提供学 生生活的社会环境,但还是区别于真实地社会环境,因此学 生的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我们建议应建立 学生心理素质提升训练的长效机制,除了保证课堂内外的活 动外,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应对真实学习生活的环境并在其中 历练。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环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 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情感反应及其表达方式。所以,我们认为, 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尽心思 考外,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建构,将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 真正融合到校园文化活动的环境中,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提 升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张玲潇,王川,严子深.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孙熊辉.从“消极”走向“积极”―积极心理学理 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 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学报,2005(28). [4]程明莲.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5]刘洁.积极心理学及其在大学生教育与管理中的运 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05).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