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端午节 > 斯宾塞思想 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

斯宾塞思想 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

来源:端午节 时间:2019-11-29 07:48:49 点击:

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

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启示 【摘要】作为工业革命之产物的斯宾塞和博比特的“生 活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等方面都 有其共同之处,其对现代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是:教育目的 上回归人本,教育内容上回归生活,教育方法上主体联动, 教育测评上注重发展。

【关键词】斯宾塞;
博比特;
生活教育;
启示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完整的存在, 人的生活是完整的。人受教育的过程也只是人生活过程的一 部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要关注人,必然要关注人 的生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总量的日益激 增,现代教育受其影响下出现了缺乏关注人及人的生活的倾 向,偏离了教育要培养人、促进人发展的初衷。本文从斯宾 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角度来进行比较,对我国现 代教育如何培养人、促进人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斯宾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可比性 斯宾塞与博比特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 但就两者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可比性而言,笔者认为主要 有以下三点。

1、从产生背景看,都是工业革命时代和社会变革的产 物 自1840年爆发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英国正处于科学 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此格格不入的是,当时英国社会普遍偏重外在装饰 而轻视与人生活相关的实用知识,这集中表现在学校教育上。

受古典人文主义影响,英国学校教育主要以古典人文学科为 主,注重理性的培养和性格的养成,排斥自然科学和实用知 识。斯宾塞就尖锐地指出英国教育制度的弊端就在于“它为 了花而忽略了植物,为了想美丽就忘记了实质。”在这样的 背景下,斯宾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呼吁教育要贴近人的生活。19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浪潮席 卷美国,新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惊奇与科学 技术力量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效率”的关心。科学技术 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增长,促使了学科的分化,也使得学校 课程内容不断增加,教师和学生应接不暇。然而,美国的学 校依然是传统主义课程,课程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再加上其 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教育升学率升高以及只有少数学生 进入大学,大部分学生要参加就业,学校从一种具有固定的 教材以及主要关心通过心智训练来提高智力的机构,逐渐被 人们视为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场所,这个场所既要满足个人需 要又要适合社会需要。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博比特指出“社 会有种种转变,所以教育必须根本转移教育立场。”博比特 主张,教育应关心人们的现实生活,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 备。两者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我国教育发展的背景有诸多 相似之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丰富了人的生活,另 一方面也要求人掌握更多的、更先进的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代教育面临着如何处理其与人、生活二者之间的关系 的问题。

2、在教育目的上,以“生活准备论”为主要特征,注 重学生情感及其修养的培养 斯宾塞针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高贵的 绅士和文职官员的教育目标以及“学校科目中几乎完全忽略 的东西,却是同人生事业最密切关系的。一些钦定的教育机 构一直念念叨叨的却几乎是一些陈腐的公式”的状况,他认 为“怎样生活?这是我们的主要问题。怎样去完满地生活? 这个既是我们要学的大事,当然也就是教育中应当教的大事。

为我们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教育应尽的职责。”在博比特看来, 教育就是准备人们的各种活动,达到完满的成人生活。他在 《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写道“教育根本是为着成人生活, 不是为着儿童生活。教育的根本职责,在准备成人时期五十 年生活,不是以儿童及青年二十年的生活为目的。”无论是 斯宾塞将“完满生活做准备”视为教育的职责,还是博比特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这两者对教育的 最终目的归结为准备人的生活、为了让人过上完满的生活。

同时,斯宾塞和博比特都意识到,过完满的生活,仅仅只学 习和掌握与人类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不够的,除了谋生的知识, 人还必须有与过完满生活相适应的品格、情感、道德。斯宾 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不仅论证了科学对社会发 展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科学只是在个人能力、道德及宗教训练上的作用。斯宾塞认为,科学会培养理智、自信、独立 性、建议和诚实等品质,科学对宗教的修养也是有帮助的。

在斯宾塞看来,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它不单是为了生 存,它还是是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基础。博比特在对课程目 标做出解释时就指出,课程目标是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 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习惯、价 值、态度、鉴赏力等多种成分。

3、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 知识的实用性与科学性 基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一教育目的,斯宾塞通过对生 活的观察,依据知识的重要程度对人类活动的主要领域划分 为五类并设置了与之相适应的五类课程:第一类是直接保全 自己的活动,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
第二类是间接保 全自己的活动,包括逻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 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
第三类是准备做父母的活动,包 括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
第四类是准备做公民的 活动,包括历史知识等;
第五类是准备生活中休闲娱乐活动, 包括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等方面的知识。在博比特看来, 为完满的成人生活做准备既是教育目的,又是其编制课程内 容的标准。他采用活动分析,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对人 类整个经验领域的分析,博比特将人类经验分析为十大领域 即:(1)语言的各种活动情意的交通;
(2)各种健康活动;

(3)做公民的各种活动;
(4)一般社会活动――集会和交际;
(5)各种休闲、各种娱乐和各种消遣;
(6)精神健康;

(7)宗教的种种活动;
(8)做父母的各种活动;
(9)日 常生活中必有的技能;
(10)事务内各种工作。斯宾塞和博 比特紧紧围绕“完满生活”来选择教育内容,无论是保全自 己的、职业领域的知识亦或是娱乐的、精神健康的知识,这 些教育内容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强调教育要教给人对生 活有帮助的、实用性的知识,摆脱落后的、脱离生活实际的 知识。两者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当时先进的科技知识纳入学 校教育内容,并且以科学知识为主,兼顾到社会科学,使得 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得以彰显。

二、斯宾塞和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 的启示 从斯宾塞与博比特“生活教育”思想的目的以及其具体 内容并结合我国当前教育现状来看,笔者认为,两者生活教 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测评四个方面。

1、教育目的的回归人本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不单单局限 于知春岁月119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有对人道德品质、行为 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然而, 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 这些也并非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人是 完整的、统一的。即便是现代教育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但人也不等于这些因素的相加,人在其内涵 上远比德、智、体、美、劳要丰富的多。教育要培养人,这 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内在的;
教育要为政治、经济、科技 等服务,是教育的外在目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和知识总量的不断增加,现代教育越来越突出其为现代经 济和政治服务的趋势,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精神的培养和人之 为人的整体的品格的培养。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带来 的经济的繁荣,让人们产生对科技的崇拜心理,也致使现代 教育越来越突出其政治经济功能,而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 最基本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忽视了人的完整性。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目标虽几经修改与完善,但偏重教育外在目的的 痕迹依然挥之不去,把教育与谋生的手段相挂钩,认为教育 的目的就是为了拿文聘、就业甚至部分家长、学生依旧秉持 着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这些观点与做法,背离 了马克思痊愈“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也违背了我国教育 目标中全面发展的原则。斯宾塞与博比特将教育的目的归 于: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这就使教育的关注点转向人本身, 注意到教育的内在目的。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 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但是我们强调的仍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现代教育强调 的是培养“人力”,并非是培养人自身。

2、教育内容的回归生活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无论是原始阶段的技能、技艺的传授,还是现代对科学知识 的学习,这些教育内容都源于人的生活,是人类经验的结晶。

因此,人在接受教育这一过程中学习的知识,都是人类生活 的知识。教育与人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脱 离人、脱离生活的教育,只强调人或是只强调生活的教育都 不能称之为教育。人受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 应该是为了人以及人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在人 类生活诸多领域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力量,人们对科学也越发 表现出一种“救世主”“上帝”的意味,相信科学能解决一 切问题。在这种信奉科学的心理的引导下和唯科学主义的宣 扬下,学校教育内容也几乎是知识的天下。我国古代教育深 受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内容主要局限于儒家经典。经 书的内容侧重伦理道德教化,脱离人的真实生活。近代尤其 是建国后,我国教育又深受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 响,注重知识教育,因此,我国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于系统 知识的学习以,对前人经验的掌握也就成为教育内容的核心, 忽视了与人及人的当下的、未来相关的知识。教育内容不仅 要纳入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考虑人当下及未来的生活,要 教给学生在生活中使用的以及对生活有帮助的知识。在我国, 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辍学,除贫穷等因素,许多学生和家长 看到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导致的实用性知识减少的 弊端而产生的“学习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改变和解决这一 状况的重要举措,就教育方面而言,教育内容必须要关注贴近学生的当下生活,并且要顾及和预测其未来生活可能需要 的知识,增加学校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3、教育方法的主体联动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者及教育影响闪着构成的。教育 结果的好坏与这三者之间的组合密切相关,更直接与教育方 法是否合理、恰当有关。在我国,教育界普遍赞同“双主体” 说法,认为较适合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互为主体。但在教育实 际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占据统治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体现明显不足。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因此, 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交往活动,它必然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 互动。然而,通过观察,目前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上并未很 好地突出这一点,鲜有的几次互动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 很好地体现教育中师生交往、互动的实质与价值。笔者认为, 教育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的主体联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 来进行。第一,增加综合实践课程的比重,发挥活动课程的 价值。长久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虽有利 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人为割裂了文化或是学科知识之 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课程的开设不仅是文化或是学科知识间 彼此关联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生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 的需要。学生在综合课程中一方面体现了其主体地位;
另一 方面也有利于其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及促进其非智 力方面的发展。第二,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教学方 法要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及实际情况。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以及体现的程度如何,与教师是否树立学生主 体意识直接相关。在学校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 依旧是主导。因此,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的局面也并 未有实质性的转变。与此同时,这一意识也直接影响到教师 课堂教学中具体方法的选择,并未过多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和接受能力,将过多成人化的事物及做法要求等强加给学生。

因此,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变得困难,主体联动也就无从体 现和落实。

4、教育测评的促进发展 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是完整的存在。学生在学校的发 展,也不单单是知识量的增加、技艺技能的掌握,更有道德、 情感、人格、品质等因素的发展。因此,对学生所进行的测 评也当是包含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道德与情感等因素,也应 当是全面客观的。教育测评本身的目的是给教育者、受教育 者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提供某些客观依据,为了促进学生的发 展。然而,现代考试虽作为教育测评中诸多方式之一,却始 终扮演着特殊的重要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教育结 果、学生优劣的试金石甚至唯一标准,这不仅降低了教育的 全面性、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违背了教育测评的初衷。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围绕考试展开,学生未取得高分绞尽脑 汁,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终究还是侧重了智育,学生的发展 并未均衡。在通过提倡素质教育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分数仍是衡量学生、评价学生的首要标准,量化评价仍是教育测评中占主导的、最主要的 手段。这些使得素质教育的落实变得举步维艰,也是的教育 测评失去了为了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由斯宾塞和博 比特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两者对教育与生活管子的探讨, 可知教育与人以及与人当下及未来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育 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人的真实生活,人是教育中的 人,更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就我国的现代教育而言,如何在 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教育与人及人的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的全 系,将始终是现代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3-54. [2]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M].四川:四川教育出 版社,1988:72. [3]博比特.课程编制[M].熊子容,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1. [4]Bobbitt,F.(1924),HowtoMakeACurriculum,Boston,MA: HoughtonMifflin,8.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钟启泉,编.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00:6. [6]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湖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3.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