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端午节 >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 情感论音乐美学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 情感论音乐美学

来源:端午节 时间:2019-11-19 09:58:13 点击: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论纲 【内容提要】 作为一门超经验的理论性学科,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性品格必然以范畴的形 式显现。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进行系统研究,是中国音乐美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 必然要求。

【关键词】 中国音乐美学;
范畴研究 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审美活动的一门超经验性质的理论学科。音乐审 美活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经验,一是音乐审美观念。研究音乐 审美经验的,是音乐美学史,它以时间为线索,展示在音乐审美历史上,有过哪 一些音乐美学家,提出过哪一些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音乐审美观念的,是音乐美 学范畴,它用逻辑关系为线索,把整个音乐审美历史看成一个广泛关联又不断发 展的理论体系,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音乐理论是围绕着什么问题展开的, 有没有发生争论,这种争论的背后,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价值取向等等。在二十世 纪近百年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我们在音乐审美经验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美学史等基础性著作得以问世。相对而言,在研究音 乐审美观念方面,我们还有所欠缺,这主要表现在,我们还没有建立一整套中国 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音乐美学作为概念存在还是作为经验存在,曾经是学术界 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背后,是音乐美学究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还是一门 理论性的学科。通过近十来年的探讨,大家逐渐形成了一些共识。韩锺恩认为:
音乐美学(aesthetics in music)是人用理性的方式去研究人如何通过音乐的方式 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果的现象。[1]张前认为:“音乐美学是以研究音乐艺术 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wWw.133229.cOM”[2]赵宋光认 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与总体目的的一门特殊的艺术 哲学。”[3]王宁一认为:“音乐美学是研究人类音乐立美、审美实践普遍规律的一 门特殊的艺术哲学。”[4]音乐美学是一门超经验的学科[5],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学 科。[6]以上学者对于音乐美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尽管存在一些分歧,但还是一致 承认音乐美学具有理性学科的性质。正因为如此,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音乐学家威 廉·奥斯丁(william w. austin 1920-2000)认为:“音乐美学至今仍然是德语国家 的擅长领域。英语世界关心音乐的思想家(以及具有思想或没有思想的音乐家) 都受益于德语的哲学传统。”[7]萧友梅说:“音乐是美学是推理的音乐理论”。[8] 如果我们撇开西方音乐美学理论,单看中国音乐美学部分,从《国语》到《左传》到《乐记》,再到后代的各种乐论,都体现出鲜明的理论化倾向。中国 的音乐美学是完全形态的理论学科。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是基于 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9]既然如此,中 国音乐美学的历史,也应该是一部范畴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但时至今日,我们仍 然没有系统地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有哪些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一个怎样的体系。

[10]这是由我们的学术进程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已经基本完成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重要学术问题的辨析、中国音乐美学史的构 建三项重要任务,产生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从研究方法上看,中国音乐美学长期停留在一般的专门史研究阶段,还没有进入 理论史研究的层面。中国哲学、中国诗学都早已由普通史研究进入到范畴研究。

相对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研究明显有些滞后。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列传氏” 的音乐美学研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史入手, 去揭示和把握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开创中国音乐美学研究 的新局面,加速中国音乐美学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中西音乐美学的交流, 是当前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迫切要求。

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意义 开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并非把中国音乐美学史用另外一种形式重新写 一遍[11],而是以更加深刻的理论,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 题,把中国音乐美学的研究引向深入。前苏联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不仅具有 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12]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一、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内在逻辑和客 观规律的根本途径。研究中国音乐美学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陈列中国历史上出 现过哪些音乐美学家,有过多少音乐美学的论著和观点,产生了多少命题,而是 要揭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传统中国音乐美学的优秀遗产。

作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思维,音乐美学的存在方式必然是超经验的,甚至是从概念 到概念的,中国音乐美学史就是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的历史,也就是音乐美学范畴 提出、发展、聚合、裂变的历史。我们要对中国音乐美学进行深入地研究,就必 然要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怎样提出的、怎样丰富的、怎样发展的,这些范畴 由不完整到完整,由单一到系统,由音乐美学领域到非音乐美学领域,或由非音 乐美学领域到音乐美学领域。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知道中国音乐美学是一个什 么样的学科,才能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规律。二、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是突显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特征的基本途径。

中国音乐美学究包括了哪些基本范畴?这些范畴与其他学科有什么区别和联 系?它们是怎样规定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特征?它们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和 区别?[13] 三、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是研究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蒋 孔阳先生说:“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主要是乐论。我国古代最早的美学思 想,主要是音乐美学思想。”[14]中国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艺术理论的原理论,许 多中国艺术理论范畴都是由音乐美学范畴派生出来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着顽 强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至今能从出土的陶器上看到大量的乐舞图案。甲骨文 和金文当中有大量的乐器的名字,这说明,在殷商时代,音乐已经深入到人们的 生活当中。《周礼》和《仪礼》中记载了周王朝严密的音乐组织和音乐制度,秦 汉以来,又产生和完善了乐府制度,诸子哲学中留下了大量的音乐故事。在文字 符号没有充分发展起来以前,音乐不仅仅是人们表情达意的手段,更是一种必不 可少的宗教仪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国的礼乐文化,就是在这个时 候形成起来的。[15]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围 绕这一核心问题,先秦史志、诸子百家大多都参与了讨论。《左传》、《国语》、 《诗经》、《尚书·尧典》、《易经》、《仪礼》、《周礼》、《管子·地员》、 《墨子·非乐》、《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吕氏春秋·音律》、《吕氏 春秋·制乐》中都有音乐理论的记载。这表明,音乐美学理论是中国思维成果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内在的逻辑性。对中国音乐美学 范畴的研究,能极大地丰富中国理论思维的成果,有助于提高我们整体理论思维 能力。

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特点的重要方法。

中国音乐美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科,与中国音乐美学具有一整套范畴是分不开 的。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理论史上,没有产生专门的音乐美学家,但却出现了许 多独特的音乐美学范畴。这些范畴,构成了中国音乐美学独特的言说方式,形成 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独特品格。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想范畴密切相关,甚至 很大一部分思想范畴是从音乐美学范畴中转化而来或受到音乐美学范畴的影响, 同时,一些其他思想领域的范畴也影响到音乐美学范畴。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 的发展,可以探索到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脉络;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其他思 想范畴的关系,可以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的品质。五、研究中国音乐美学概念、范畴,是实现中西音乐美学思想交流与共享 的重要途径。中国音乐美学要实现与外国音乐美学的交流,就必须有自己的言说 方式与言说系统。如果没有一套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西音乐理论对话中,中 国音乐美学将处于失语的境地。中国音乐美学是世界音乐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字文化圈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果能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在中、日、韩汉 字文化圈中作影响研究,或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研究,将极大地丰富世界 音乐美学体系。

二、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 在漫长的音乐美学发展历程中,到底产生了 哪些音乐美学范畴呢?我们暂时以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 译及美学意义》所录100个音乐美学范畴为依据,[16]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整 体情况作一个大致分析。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陆续产生自先秦到清代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但时间分布却 很不均衡。先秦时代,就产生了48个音乐美学范畴:和;
声一无听;
新声;
修礼 以节乐;
耳所不及、非钟声也;
乐从和,和从平;
声不和平,非宗官之所司也;

省风以作乐;
无礼不乐,所由判也;
中声,淫声;
德音;
哀有哭泣,乐有歌舞;

思无邪;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尽善尽美;
文之以礼乐;
乐则《韶》、舞,放郑 声;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非乐;
察国有之所以亡者;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与民同乐;
耳之于声 也,有同听焉;
五音令人耳聋;
大音希声;
法天贵真;
天籁;
心斋;
坐忘;
无声 之中独闻和;
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
乐者乐也;
审一定和;
中和;
礼乐;
以道 制欲;
美善相乐;
乐以道乐;
濮上之音;
亡国之音;
靡靡之乐;
悲;
乐本于太一;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以适听适则和矣;
凡音乐通乎政。产生于汉代的 音乐美学范畴有17个:无声之乐;
意;
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
感于物而动, 故行于声;
乐者,德之华也;
乐者,心之动也;
声者,乐之象也;
礼外乐内;
乐 者,天地之和也;
举礼乐则天地将为昭焉;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德音之谓乐;

发乎情,止乎礼义;
中正则雅,多哇则郑;
琴德最优;
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 邪,正人心也;
移情。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范畴有7个:声无哀乐;
音声有自然 之和;
躁静者,声之功也;
声音以平和为体;
音声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隋唐以下的音乐美 学范畴有28个: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
水乐;
不得其平则鸣;
有非象之象, 生无际之际;
正始之音;
此时无声胜有声;
唱歌兼唱情;
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 释;
发于情性,由乎自然;
以自然之为美;
有是格便有是调;
诉心中之不平;
天 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
论其诗不如听其声;
人,情种也;
以痴情为歌咏,声音而歌咏,声音止矣;
借男女 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
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 外则有余;
声争而媚也者,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古也;
不入歌舞场中,不杂丝 竹伴内;
必具超逸之品,自发超逸之音;
藉琴以明心见性;
希声;
无促韵,无繁 声,无足以悦耳,则诚淡也;
惟其淡也,而和亦至焉矣;
丝胜于竹,竹胜于肉 ……。

纵观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史,可以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先秦时 期,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发韧期,出现了大量的礼乐原范畴和学术争论,决定 了中国音乐美学的基本框架。第二个时期为汉代,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系统化的 时期。《乐记》、《史记·乐论》对先秦时期尚处于自由状态分布的礼乐范畴进 行了整合,形成了较为纯粹、系统的礼乐理论体系。第三个时期为魏晋时期,是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丰富和转变的时期。嵇康、陶渊明等继先秦诸家之后,对礼乐 理论范畴体系中的一些基本命题进行了否定。第四个时期为隋唐以后,是中国音 乐美学的发展时期,礼乐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遭到不平则鸣、发乎 情性,由乎自然等范畴的挑战。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学界为顺 应世界音乐的发展,围绕振兴国乐这一课题而进行的探讨。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美 学的现代转换与新生时期。

就逻辑结构而言,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现出明显的层次感。有的学者根据 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提出“音乐美学的逻辑起点,也许应当从一个 乐音上的乐理(物理)——心理(生理)二重性的分析开始”的理论。[17]从哲学 上说,这样的提法是不错的,但从中国音乐美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做二重分析似 乎远远不够。因为中国音乐美学涵盖的范围远比二重结构要宽泛得多。也有些学 者认为,中国音乐思想包括声、音、乐三层结构。万绳武说:“夫治乐者有三趋, 其旨各不同:有乐政焉,有乐理焉,有乐声焉。奏文乱武,康乐和亲,出之以征 诛,入之以揖让,此乐之政也。王者习之,以兴天下,乐之属于治术者。聆音察 理,以物和声,正之以宫商,继之以律吕,此乐之理也。儒者习之,以永后世, 乐之属于学术者。调丝弄竹,悦性陶情,托声调之抑扬,写胸襟之郁鬯,此乐之 声也。技者习之,以鸣一时,乐之属于艺术者。”[18]据我们的观察,中国音乐美 学包括“感觉与感知(声)——序化与象征(音)——礼乐制度(乐yuè)——价 值认同(乐lè)”四层结构。《乐记》中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即人类对 世界的感知,是音乐的基本手段和材料,《乐记》说:“声者,乐之象也”。声具 有物理属性,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一层。《乐记》中说:“声相应,故生变, 变成方,谓之音”;
又说:“声成文,谓之音”。“变成方”、“声成文”,都是文之以礼乐的意思,是将自然音响序化、体系化、象征化,并用金、石、丝、竹等乐器 表现出来。这个音,已经不是一种纯粹的感叹和摹拟了,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生 活的印记。音是中国音乐范畴空间的第二层。《乐记》中说:“比音而乐之,及 干、戚、羽、旄,谓之乐。”又说:“乐者,所以象德也”,“德音之谓乐”。可见, 这个乐不同于我们今天在音乐厅里听到的音乐。音乐厅里的音乐,与创作主体和 接受主体是一种审美关系。《论语·阳货》中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乐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已经超出审判关系的范围,抽象为一种政治伦理关 系,这就是礼乐制度。乐(yuè)是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空间的第三层。《礼记·乐 记》中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 乱;
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个乐(lè),与孔子所言的“回也不改其乐”之“乐” 相同,都表示对儒家礼乐制度的价值认同。乐(lè)是中国音乐思想的第四个层 次。《尚书·虞书·舜典》说舜曾“同律、度、量、衡。”《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司 乐“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左传·文公六年》中记载:“古 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为之律度, 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礼则, 使毋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这说明,律已经不仅仅只是一个音乐技 术的指标,而是中国古代整个社会政治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地影响着人 们的生活。我们可以说,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标准尺。《史记·太史公自序》中 说:“《乐》乐所立,故长于和。”和是中国音乐美学的宇宙哲学。它广泛辐射到 中国音乐美学各个层次。“声一无听”,各种不同的音响要相互调和,这是物理音 响之和。“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国语·周语下》) “审一定和”。

(《荀子·乐论》)这是器乐之和。“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国语·周 语下》)这是政治之和。“凡人神以数合之,以声昭之,数合声和,然后可同也。” (《国语·周语下》)“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 人与神、器物与制度、观念与哲学合而为一,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宇宙哲学模式。

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这样层层构建起来的。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无数 的理论家前赴后继地参与了这一体系的构建,这是世界音乐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 奇迹。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时间很长,范畴也很多,但这些范畴并非游离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聚合两大范畴体系:声、音、乐、和、律、风等系列 范畴都是从礼乐这个核心范畴生发开去的;
五音令人耳聋、法天贵真、天赖、心 斋、坐忘、声无哀乐等系列范畴,基本上是从非乐引申出来的。

三、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特点中国音乐美学范畴有以六大特点。

第一,原范畴在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音乐美学的 原范畴基本直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汉代对儒家的礼乐范畴体系进行了系统化,奠 定了礼乐范畴体系的大局。魏晋时代,嵇康等人又对道家的音乐美学范畴进行了 系统地思辨,奠定了道家音乐美学的框架。绝大多数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是在 先秦时期建立起来的,后代基本上没有产生多少新的范畴。这些原范畴的含义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内涵和外延发生了许多变化。如风,在孔子以前与孔子以 后就有不同的含义。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给范畴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反映音响结构方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发展缓慢。反映音响结构方 面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自秦以来,就没有多大发展,这与日益发展的中国音乐很 不相符,是中国音乐理论构建方面的天然缺陷。

第三,反映音乐社会功能方面的范畴特别发达。自汉以来,几乎历代正史 的礼乐志都要就音乐与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进行论述。

第四,大部分的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很多范畴都围绕 某一中心范畴,构成一个范畴群,集中反映某一方面的音乐问题。如在“礼乐” 这一范畴的周围,就有礼乐教化之功、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教等一大批范畴。

构成了一个小小的范畴群。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音乐美学的范畴体系是由一个 一个的范畴群构建的。

第五、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与中国哲学、中国伦理学等其他学科的范畴相互 重叠。如和,是一个音乐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哲学和社会学范畴。“乐者,乐也” 这样的范畴,既谈音乐、又讲体制,最后归于人情,既是乐理、又是伦理,还是 心理。礼乐这一范畴本身就是由礼制和乐制两个范畴合并而成。

第六、相对于音乐审美经验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理论体系一直占据强势地 位,这对中国古代的音乐创作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过分注重音乐的政教功能, 音乐家在创作主流作品的时候,十分注意音乐的调性和标题。因此,在数千年的 中国古代音乐创作史中,纯粹声音陈述式的音乐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今 天看到的《诗经》,都是只有歌词,没有乐谱,甚至还有六首只有标题没有歌词 的笙诗。这说明,标题的意义要大于音响本身。

四、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的资料与方法我们做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就是要从史源上弄清楚中国音乐美学中的主 要范畴的提出,原始含义及其发展、演进过程;
从逻辑结构上研究中国音乐美学 范畴群的结构和层次以及其逻辑关系,揭示中国音乐美学的逻辑特征。做中国音 乐美学的研究,最大的资料缺失是中国古代的音响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古时的 音乐没有办法听到,古人遗留下来的珍稀的曲谱资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一类资 源。就理论形态的资料而言,历代正史、通史、典制中多有记载,这是我们研究 的第二类资源。历代官私书目中保留了当时一部音乐文献的信息,我们可以根据 这些线索进行考辩,大略可以多掌握一些当时音乐理论发展的情况,这是我们研 究的第三类资源。《全上古三国魏晋南北朝文》、《先秦汉魏六朝诗》、《全唐 诗》、《全唐文》、《全宋文》、《全宋诗》以及《教坊记》、《羯鼓录》、《乐 府杂录》、《唐会要》、《唐六典》等书志中有一些音乐理论材料,这是我们研 究的第四类资源。文学、绘画、雕刻、出土文物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其形式,是我 们研究的第五类资源。

研究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广泛蒐集原始资料之外,还有一些方法。第一, 作品分析法。正如卡尔·达尔豪斯(carl dahlaus,1928-1989)所言:“音乐美学这 门学科常常遭到质疑:它似乎仅仅是思辨,远离其真正的对象,更多是出于哲学 观念的启发而不是真正的音乐经验。”[19]要将对中国古代音乐的思辨与音乐经验 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坚持细读批评与整体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既弄清楚音乐 美学范畴的文本含义,又注意到范畴的普遍联系。第三、坚持借鉴传统国学的精 华,广泛采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注疏学、目录学、版本学、校雠学的已 有成果,决不强作解会。第四、历史参证法。任何中国音乐美学范畴都不仅仅只 是范畴本身,必然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在阐释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时候, 不能抛开这一背景。如新乐与古乐之争,就只可能产生在后《诗经》时代与前乐 府时代之间。乐府至秦初到汉武帝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广收并蓄的专门音乐机构, 此后的古乐与新乐之争,就没有多大意义。第五、学说参证法。任何音乐美学范 畴的提出,都与一定的学术背景相关。非乐与礼乐的争论、声无哀乐论与声有哀 乐论的争论,既是音乐美学上的争论,又是不同学说之间的争论。离开学派而论 学问,是十分片面的。第六、理论构建法。我们要把一人的理论、一时的理论与 一个学派的理论有效联系起来,把单个的范畴与其所在的范畴群联系起来,构建 起中国音乐美学的完整体系。第七,史料学方法。坚持用史料学的方法,追溯中 国音乐范畴的史源,挖掘音乐范畴的原创意义;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中国音乐 理论史料,将史料置于时间历程中进行研究,以探讨音乐美学范畴的演变历程。

有显性的史料,有隐性的史料,显性的史料,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对隐性的文史料,我们可从目录学和考据学中进行索引。如果只运用显性的文献,我们把作 的研究只停留在现代的层面,如果能尽可能利用隐性的史料,则可以很好的把握 当时的音乐美学情况。由此看来,建立一门中国音乐美学史料学,是一件十分必 要的基础工作。第八、纵横比较法。中国古代的音响资料在正式文献中看不到了, 但我们可以用民间音乐进行参照。这个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有 些音响资料,在国内看不到了,可以用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宗教音乐进 行比照。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参照比较文化研究中的影响研究。同时,也可以将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某一个范畴群与西方音乐美学范畴作平行比较,这样,能 更清楚地把握中国音乐美学的特征。此外,作为一门不算十分成熟的学科,完全 可以借鉴其他更成熟的学科的发展经验,如哲学范畴研究、文学范畴研究等。

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研究,是一个十分宏大的工程,需要许多学者作长期 的努力。可以先研究若干个中国音乐美学核心范畴的重要含义,再研究这些核心 范畴周边的范畴群,然后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最后融入整个中国乃至 全世界美学思想当中。

2006年5月10日第一稿 2006年6月1日第二稿 2006年6月5日第三稿 2006年7月10日第四稿 2006年12月20日第五稿 2007年3月4日第六稿 注 释:
[1] 韩锺恩:《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音乐学习与 研究》1990年第4期。

[2] 张前:《音乐美学研究对象与方法》,《乐府新声》1991年第4期。

[3] 赵宋光:《关于音乐美学的基础、对象、方法的几点思考》,《中国 音乐学》1991年第4期。[4] 王宁一:《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音乐研究》1991 年第3期和1992年第1期。

[5] 王宁一:《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中国艺术 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庆三十周年论文汇编油印本,1984年。收入王宁一:《概念 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第69~79页。

[6] 王宁一:《概念的漩涡——对于一个流行口号的论争》。原载《音乐 学辑刊》1984年第3期。收入王宁一:《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第80~111页。

[7] [德]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上海音 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5页。

[8] 萧友梅:《乐学研究法》。1920年6月北大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 第1卷第4号。转引自张静蔚编:《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议论选编》,上 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第106页。

[9]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9,第47页。

[10] 韩锺恩“惊奇地发现,音乐美学学科还没有自身特定的理论范畴。” 韩锺恩:《音乐美学专业研究生教学设想以及相关问题讨论》,《星海音乐学院 学报》2006年第1期。

[11] 见李申教授2006年5月18日和笔者的谈话记录。

[12] [前苏联]舍斯塔科夫著、理然译、涂途校:《美学范畴论——系统研 究和历史研究的尝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第3页。

[13] 韩锺恩教授认为,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研究,可以更好地体现中国音 乐美学的学科品格。见韩锺恩教授2006年5月12日与笔者的谈话记录。

[14] 蒋孔阳:《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人民出版社,1986,第8页。

[15] 李申教授认为,礼乐制度是儒教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在礼乐制度中, 祭祀礼是最重要的。而祭祀礼中,音乐十分重要的。见李申教授2006年5月18日 和笔者的谈话记录。[16] 韩锺恩教授向我提供了一份中央音乐学院已故蔡仲德教授1999年 编撰的《中国音乐美学史范畴命题的出处、今译及美学意义》材料,为配合《中 国音乐美学史》的教学,蔡先生列出了一百个中国音乐美学范畴的今译与出处, 可惜直到蔡先生过逝,也没有完成《中国音乐美学范畴》这本著作。

[17] 王宁一:《关于音乐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思考》,《音乐研究》1991 年第3期和1992年第1期。

[18] 万绳武:《乐辨》(1911年),天津市图书馆藏本。转引自见张静 蔚编:《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议论选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第 55-56页。

[19] [德]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第1页。

又载: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音乐学理论研究卷)》,杨立青、洛秦、韩锺 恩、萧梅主编,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专题研讨会,2006年12月,中国上海)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