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泛读课;
阅读;
网络教学;
网络 一、多媒体网络的发展与外语教学 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为教育界提供了新的工具。早在上世 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就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的研究。其它西欧国家随后也纷纷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活 动。而在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O 年代,此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全国有 不少教师和技术人员从事这项工作。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 会信息化步伐的明显加快,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国内外 研究人员也在积极尝试如何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教 学实践中去。具体到外语教学方面,现在已经开展的项目 有:计算机与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测试、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 管理、计算机辅助外语试题库、计算机辅助外语语料库、计 算机辅助外语阅卷以及计算机辅助外语翻译等等。[1] 在目前外语教学对计算机的应用中,网络技术的引入正在崛起,方兴未艾。网络技术在这面的优势主要包括各种媒 体手段集中应用,初步实现人机交互,收集远程数据,方便 开展远程教学。目前国内外语教育在这一领域的尝试,主要 是开发了一些英语学习网站进行学习经验与学习资料的交 流,开展相关问题讨论等等,其中也有个别院校进行了正规 的网络英语精读、听力教学的尝试。
二、多媒体网络泛读教学探索的背景和目标 外语教学中泛读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准确无 误地接受和理解由文字输入的外语信息的能力。在听、说、 读、写四种技能中,听和读的能力属于”解码”能力,是被 动的,无法创造和变通。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语言输入 的质与量对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泛读教学 还普遍停留在一种”阅读一对答案一讲解一再阅读”的简单 枯燥的教学模式。何人、何时、回答何问题等都依赖教师实 时控制,学生在心理上始终处于一种潜在的、紧张的心理状 态之中。这种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以及枯燥感,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避免这些缺点,教师就需要在每 堂课前对材料的选择(例如适当补充时事以及跟课文相关的 背景知识)与安排以及课堂的组织等进行大量精心的准备。
但即使这样,在目前大多数泛读课教学环境中,在课堂上要 对各种材料进行适时运用与讲解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另外, 在当前外语教学改革中,泛读课的课时普遍偏少,有些学院 还是合班进行教学。在这么少的课时,这么大的学生规模,学生得到的辅导必然十分有限,大量的阅读材料只能交给学 生课后去阅读,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考查,收效自然不大。
此外,传统的泛读课堂上很难做到因材施教。通常是以教师 的估计,比照全班平均水平,“连拖带压”、“齐头并进”, 造成好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的弊端。
怎样利用新技术与新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英语泛 读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台阶是目前大学英语泛读教学的当务 之急。目前有些高校开始利用目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运 用网络编程、网页制作等技术,结合社会上新出现的各种有 效的阅读教学素材,综合各位老师的教学经验,研究、开发 出可供电脑网络使用的高效率、有趣味、自由度大、适应性 强的泛读教学课件。阅读是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 能的基础,能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改革成败 的主要标志。”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 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 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2] 二、泛读课教学现状 英语泛读课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虽然 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 有以下几点:
(一)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泛读课除课堂内容外,课后的读书报告(bookreport) 及其他阅读任务也是该门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但可以督促学生在课外时间多读英文书刊报,还可以通过作业形式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阅读技巧及词汇量的掌握情况。然而, 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很难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并且,教师的反馈也不能及时传递给学生。结果是这一检查 方式并未能真正有效发挥其检查督促的作用。
(二)资料严重不足 图书馆的英文资料大部分内容陈旧,学生无法从这些资 料中了解到最新的信息,掌握最新的词汇;
而且,图书馆资 料有限,学生很难从图书馆借到与主题相应的资料来完成教 师布置的任务;
再者,图书馆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学生个性 化的阅读需求。
(三)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 传统泛读课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阅读技巧,学生被动 地阅读。这样的课堂互动性极差,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在阅读 上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也根本不存在交流协作,这样大大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基于网络的泛读课教学的优势 网络的发展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为实现当代最新 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 不仅是信息资源库或者个别化的学习课件,而且应该为学习 者的合作探索、协作学习提供交互工具和交互平台”。[3] 基 于网络的教学主要是指在校园环境中借鉴现代远程教育技 术与方法改造传统教学,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基于网络的泛读课教学优势 主要表现为:
(一)资源丰富 网上英语阅读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为学习者创设了 阅读的社会文化背景即语言学习环境,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在 网络上查找到所需的资料。教师可以在对这些资源进行筛选 加工后应用到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对资源进行 有效地利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促进协作 网络环境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有效 地改善了传统课堂上师生交流少,学生之间合作少的状况。
教师课后通过留言板或者在线讨论板块与学生交流,可及时 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学生 之间通过完成某一任务进行团队协作,在网络上搜索资料, 对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即把习得的语言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 进一步创新。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团队 所共享。可见,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生的学习进程是不可或 缺的途径,同时,也是达到最终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三)有效监督 根据需要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出勤、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而且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论坛里的实时反馈,教师也可以实时 了解学生们学习的难点与要求,这样就可以更真实清楚地了 解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情况并及时予以反馈,极大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 率。
四、基于网络的泛读教学 (一)实施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策略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 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 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每次上课之 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先在网络系统中进行课前的准备和热 身,确保他们带着问题和信息进入课堂。
(二)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 也是 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 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的过程。“解码”过程的 时值与阅读效率成反比。可以在网络系统当中安排一些阅读 试题,以供同学们课下进行阅读技巧的练习和提高,同时将 每周联系的成绩计作期末成绩的一部分。
(三)学会搜寻信息 给学生一些关于细节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略读 (skim)或是跳读(skan) 迅速搜寻答案。除此之外,可 以激励学生积极地运用网络,搜寻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有 效地自我学习,然后利用网络学习系统或者课堂将自我学习 的成果与老师和同学们共享。
(四)将教师融入教学培训一方面,在设计网络系统的时候,应该多方咨询任课老 师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一线的经验,设计出满足教 师要求,符合教学科学规律的网络教学系统,以期能够帮助 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网络教学系统使用时,应 当积极地对任课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动员,帮助教师掌握 并高效地使用网络教学系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 接收教师使用系统的过程中建议,及时改进网[4]络教学系 统,完善各种教学功能。
(五) 积极推动网络教学 对制定信息技术课网络教学,在机制和投入上采取切实 措施,为网络课程建设扫除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开展网络 教学竞赛及评奖活动,鼓励其他课程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积 极探索网络以及信息技术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五、结语 目前,网络英语教学已经引起各所高校以及教师的注意, 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实质性地试验阶段,然而对于针对英 语的各个主干课程的网络教学的探索有待完善。随着信息技 术的不断进步,教育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这种网络教学可 以借鉴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形式,比如网络社区、网络博客, 视频分享等等网络形式,以期技术上实现更人性化,更丰富 多彩的网络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和探索研 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 和实践。学生会由原来的被教变为自己去学,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会因此而大大提高。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开始在多门课程 中得到应用,预示着一场以网络、多媒体等新型教辅手段的 应用为特色的教学改革正在展开。结合各所高校积累的实践 经验,我们可以将各门课程联合起来做成一个辅助的网络学 习平台,同时,鉴于当前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门课程 信息化的加强,逐渐移植到公共互联网上,并进一步加强系 统的公共平台与资源库建设,目的是进一步实现学生自由远 程学习,教师远程辅导,方便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教师共 享、共建教学资源,交流教学进度、课程规划以及学生的学 习情况与反馈信息等等,从而真正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良性 互动与交流,达到备门课程之间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教学 目的。
[1] 章国英: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1993. [2] 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 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http://www.bfsu.edu.cn/chinese/site/gxyyzyxxw/zywj/ tyyjxdg.htm [3] 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5:53. [4] 王初明: 应用心理语言学[M] .长沙: 湖南教育出 版社, 1990: 36.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