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节日 > 端午节 >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权衡_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权衡_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来源:端午节 时间:2019-10-05 07:53:10 点击: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权衡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反思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权衡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处于农村地区,为义务教育阶段学 生提供食宿,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学校[1],它的产生和发 展符合我国国情,满足了农村教育的需要,是遵循社会发展 和教育规律的必然结果,现在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 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存在着以工 具理性指导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挥的工具性作用凸显,而价 值性作用相对衰落的现象,导致了学校出现诸多问题,忽略 了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存在。因此,适时提出农村寄宿制学 校的工具性作用和价值性作用相统一,才是其发展的必由之 路。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 建设历程:一种工具理性选择 理性作为人类了解世界、把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 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社会学家 马克斯·韦伯将其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也称 技术理性,是针对既定目标而有效地使用手段和工具及其所 体现出的合理性,它反映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巨大的有效性[2]。工具理性以最直接的 目的、最高效的效率、最便捷的手段和最简单的程序作为基 本特征,已融入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纵观我 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出它是基于一定目的 的工具理性选择。新中国成立伊始,为解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 保障孩子公平接受教育,一些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的牧区和 偏远的山区率先建立了民族寄宿制小学,但由于地理环境和 当时国家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小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 立后,又在“文革”时基本消失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 家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支持 下又不断恢复和新建民族寄宿制学校。如1980年的《关于加 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1986年的《义务教育法》和1992 年的《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中都指出要 适应我国发展形势,根据民族地区的现实条件,举办一定形 式的寄宿制学校,以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新世纪以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普九任务,寄宿制学 校也成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办学形式。

新世纪后,为完成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 “两基攻坚”计划,寄宿制的办学形式成了解决农村教育问 题的必然和现实选择,同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在全国 农村地区推广。2008年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上升。同时, 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不均衡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因此,寄宿制办学形式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解决留守儿童的 教育问题和促进义务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均衡发展,以巩固 义务教育成果,保障教育公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人们的理性思维之下,农村寄宿制学校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适龄儿童上学远、上学难的 问题,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农村地区布局调整成果, 实现两基攻坚任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促进义务 教育均衡发展,无不突显出它作为解决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工 具而存在。不可否认,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 用,但如果将它的建设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势必会造 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粗放式发展,难以发挥真正的优势,而且 忽视了学校本身的育人价值和存在的最终目的。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 发展中问题凸显:价值缺失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作为解决社会和教育问题的工 具,其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价值理性不同于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是对“为什么存在”的认识,它是基于目的的合理 性,而价值理性是对“该怎么存在”的认识,是立足于信念 和理想的合理性[3]。

价值理性的存在,指导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但工 具理性凸显,却使学校产生了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 中在三个方面。

(一)学校粗放式发展,内在价值难以发挥 几乎所有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相关研究中都指出, 学校存在着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硬件及软件问题。如一份来自 贵州的实证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学校没有澡堂、宿舍卫 生间和专门的运动场地,有超过九成的学校没有图书馆[4]。另外,学校内涵发展不足,失去了农村特有的文化特色;
运 行机制不完善;
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和学生身心发展受到阻碍的壁垒。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当地政府 的大力支持。如有的地方政府指出:加快“寄宿制”步伐, 以改善寄宿制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事实上,政 策执行者只看到了“以解决和优化孩子上学问题”的寄宿制 学校的工具性作用,却忽视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 展”的寄宿制学校存在的内在价值。从工具理性出发,政策 执行主体就会利用最有效的手段,以最便捷的方式去完成目 标,从而导致学校规模简单扩展,内涵粗放式发展。这种建 设大多是基于一种线性的思维方式,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 考虑阶段性而不考虑长远性,并没有考虑其真正的育人目的 和内在价值,也势必会造成学校问题突出,发展艰难。

(二)师资力量匮乏,业务素养难以满足育人要求 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简单、粗放式发 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教师问题。这些问题主 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师资力量匮乏,工作超量,劳动时间延 长,教学压力较大;
教师待遇低下;
教师的业务水平不能适 应寄宿制学校的发展要求。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寄宿制学 校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育人价值和同时为学生提 供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的教育上。独特的教育任务和一 体化的培养目标,需要有不一样的而且优秀的教师做支撑。事实上,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匮乏,教师承担着大量而 琐碎的工作已让教师“有心无力”,难以再把精力集中到教 育教学上来。师资培训也仅限于教育教学,很少从寄宿生的 年龄、心理和人格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全面的 了解。教师一旦被聘至寄宿制学校工作,即成为教学的“工 具”,成为负责学生课下学习和生活管理的“工具”,却很 少关注到“教师”这个职业所蕴藏的价值和其自身的成长。

师资条件不能满足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育人要求,是该类学校 难以发挥其内在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学生问题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足 除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 健康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外,2008年,《中国学校 卫生》杂志又刊发多篇文章以说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各种传 染病暴发、学生膳食营养和心理疾病等现象,这不得不引起 人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价值进行新一轮的思考[5]。

农村寄宿制学校扮演着“三位一体”的重要教育角色, 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其家庭教育功能始终没有 发挥出来,无法对学生进行特别的关爱,而学校教育和社会 教育也在学校的不尽合理的办学理念中有所偏颇。农村寄宿 制学校的学生在“量”上增长的同时,其“质”却没有明显 的提高。从价值的角度来看,学校的独特育人优势没有发挥 出来,学生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与城镇的孩子还有不少的 差距。由此可见,仅仅是解决社会和教育性的问题而举办寄宿制学校并不能承载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使命,不能体现 出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无法发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在价值, 其作为工具选择的身份也始终没有改变。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 发展的理性追求:内在价值 在工具理性指导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强调“以用为 本”,而在价值理性指导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则强调“以 人为本”,主张学校内在价值的发挥。当“以用为本”强于 “以人为本”,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势必会产生与原 目标相悖的种种问题,而忽略对人的终极关怀。这些问题已 限制了学校内在价值的发挥,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价值理性的 角度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审视,对其功能 和作用进行重新发掘和定位。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促进农村教育发展,逐步推进城乡教 育一体化和教育公平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几乎得到教育界学 者的一致认同,但寄宿制办学的初衷,并不是纯粹为了解决 让孩子有学可上、有书可读这样的一个简单问题。寄宿制与 非寄宿制教育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学习管理,而在于弥补农村 家庭生活条件及家庭教育的不足[6],因此,充分发挥农村 寄宿制学校的家庭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优化儿童生活条件, 提升儿童生活品质,以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来应对未 来生活的能力才是寄宿制教育应该追求的价值目标。孩子实 行寄宿,会增加学校的经济运行成本和管理的难度,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食品卫生、生活教育和思想道德方面带来新 的挑战,所以在逐步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必须保持 这些方面同步跟进,把价值提高到教人育人的高度,避免规 模和数量越来越大,而质量和效益越来越低的现状。学校要 做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融入生活、找到心灵归宿,而 不是通过控制更多时间“以课代管”或提高学生的成绩,这 样难以让寄宿制学校有所作为,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所 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认识到它存在的独特性的含义和价 值,这是它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挥其内在价值 的理性追求。

四、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 必由之路:工具与价值的统一 工具理性的充分发挥,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和数量 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价值理性的缺失,又使学校面临诸多问 题。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关注儿童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 适时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方向,让学校的作用转移到 发挥其内在价值上来。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找到一个 合适的平衡点,既凸显农村寄宿制学校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 的作用,又发挥其内在的独特价值;
既发挥一般学校所具有 的教育功能,又体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具体来说,应以理 念为先导,以育人为核心,以师资为根本,以管理为重点和 以制度为保障。

(一)以理念为先导上文已述,举办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初衷不仅要解决孩子 的受教育问题,还得满足孩子的特殊需求。在农村寄宿制学 校,学生宿舍秉承着寄宿孩子的“家”的概念,而生活和心 理老师担任着“代理家长”的角色,共同维持着孩子生活的 完整性。孩子在学校除了完成课程学习以外,还需要心理疏 导、情感关怀、人格塑造和个性培养,这些活动都要农村寄 宿制学校在承载着“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首先,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应该明确我国在新时期内的教育方 针和目标以及发展农村教育的重大决策,理念先行,合理制 定和执行政策,为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政 策引导。其次,树立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增加教育投 入,完善和优化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兼顾效率和公平并 重的原则分配教育资源,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内涵式发展铺平 道路。最后,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明确自己的价值地位,着眼于农村教育的现实和未来,发挥 农村教育优势,树立服务学生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 文和情感关怀。

(二)以育人为核心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逐年攀升说明农 村寄宿制学校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具有的作用,但一直以 来,任何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承担的使命是保证学生接 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完成一定程度的学业年限,并未完全做 好育人工作,特别是现在应试教育盛行的今天,各类学校依旧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评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措施,而一些 农村寄宿制学校利用学生在校住宿,延长学习时间,因此学 生课业负担加重,学校的办学初衷和方向已有所偏颇,育人 价值降低。

如果说寄宿制学校的工具性作用是以保障学生有学可 上和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那么其价值性作用就得落实到提 高孩子生活品质和育人目的上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中阐述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这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7]。在寄宿制这样一个环境 中,教会学生学会这些内容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让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学会认知,在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和交往 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并在远离父母的指导下学会生 存,这才是寄宿教育最本质的目的。今后农村寄宿制学校要 在硬件和软件条件的不断完善下,转变观念,把核心目标切 切实实地转移到育人价值上来。

(三)以师资为根本 由于前期较强的工具理性的作用,致使农村寄宿制学校 粗放式发展,许多设施设备、制度保障跟不上教师和学生的 需求,教师流失率较大,专业素养和技能无法提高。因此,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想真正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就得从教 师方面着手。一是优先扶持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建设,为农村 寄宿制学校配置一定的生活和心理老师,减轻教师教学压 力;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互惠互利教师流动机制,在保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和教师公平。二是加强教 师培训,更新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方面,除了培养教师的 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习如何管理学生和引导学生,掌握生活、卫生、饮食、健 康方面的常识,并加强师德培训,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无形 中增加学校的内在价值;
三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适当增 加教师编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优越的条件吸引教师到 农村寄宿制学校任教,对于那些长时间在该校工作的教师, 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其福利范围。

(四)以管理为重点 管理效率低下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其现有资源条件的 基础上不能发挥其应有价值的一个因素,其根本原因是没有 处理好“管”和“理”的关系,没有在管理中体现学校对生 命个体的人文关怀。如果将“管”看成是工具性的,是依靠 某些手段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具有刚性特征的管理方式,那 么“理”则是价值性的,是主动唤起主体精神,体现出一种 由内而外的柔性特征。“管”是为了“不管”,是为了达到 “理”的状态,并在“理”的状态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目前,由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低龄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 又使学生的管理工作内容增加,难度加大,再加上一些学校 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素质偏低等情况,不但使学校的教育教 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学校也难以发挥寄宿教育的真正价值。

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组织,要求它不能用一般的刚性标准进行管理,而要分别建立以学生的学习、生活 和心理健康为中心的三大柔性管理体系。三大管理体系分别 由学校的校长或其他领导牵头,将“理”放在先行、基础的 地位,强调管理的服务性,树立全面管理、人性化管理和民 主化管理等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让全员参 与管理,共同营造人文化、家园化、人性化的管理精神,促 进寄宿制教育内在价值的充分发挥。

(五)以制度为保障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巨大发展得益于我国依据社会发展 规律和教育规律适时提出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同样,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真正实现其内在价值也需要 以各项政策、制度为保障。当前,伴随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 而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不是政策或制度本身的失误,而是在 执行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8]。所以, 必须依据当地教育实际,考虑到寄宿教育的功能发挥而适时 调整,以教育公平理论、弱势补偿理论和其他有价值的理论 为指导,并根据各地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完善财政拨款制 度、监督监测制度、质量检测制度,及其他涉及安全、饮食、 卫生、管理的各项制度,并严格执行予以保障农村寄宿制学 校内在价值的实现。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中被寄予越 来越多的厚望,在当前情况下,在充分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 同时,必须和其价值性作用保持动态平衡,并以价值理性为指导丰富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从学校自身角度讲, 农村寄宿制学校也应该纠正以纯粹解决社会和教育发展问 题的片面认识,主动提高学校的主体地位,通过理念创新、 管理创新等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建 设和文化建设,把学科教学、个性培养、道德教育、生活技 能训练等方面结合起来,发挥寄宿制学校教育优势,彻底提 高教育质量和孩子的生活品质,保障孩子学习一定的科学文 化知识的同时还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1]赵瑞瑞,周国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9-22. [2]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 学报,2005,(12):15-16,18. [3]郭亚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J].塔里木大 学学报,2005,(2):47-49.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