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1965年做过一个经典实验,让儿童观看三部影片中的 一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在攻击充气玩偶。其中第一 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行为而受到严厉惩罚;第二部影片 中的成人因其攻击行为受到表扬和款待;第三部影片中的成 人没有受到任何处理。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 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看到榜样被 惩罚的儿童,他们自己在单独玩玩具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 显著地少于那些看到榜样被奖励或没有任何处理的儿童[1]。
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者后来往往没有受到惩罚,属于实验中 的第三种情况,因此可以推断,儿童观看暴力动画片后通过 模仿会学到很多暴力行为。再者,该实验中用的是儿童不熟 悉的成人,而动画片中孩子们喜欢的角色更可能成为儿童模 仿的榜样,例如,熊大、光头强、喜羊羊等角色。在《熊出 没》中,光头强经常被两只熊暴打,而光头强口中常念叨着 “臭狗熊”“笨蛋”“敢欺负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等, 都会成为儿童模仿的内容。2013年5月,家住连云港的两兄 弟被伙伴绑在树上,模仿灰太狼烤羊的情节,结果烧成重伤。
像这样因看暴力电视而产生的暴力行为事件国内外都有很 多,其中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例如电视节目分级制度, 澳大利亚是最早采取电视分级制的国家,之后美国、日本等纷纷采取电视节目分级制。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不要等到 悲惨事件一件一件地发生,而我们却只能在这里扼腕叹息! 二、幼儿的思维发展不成熟 皮亚杰将儿童的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 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2]。幼儿正处于思维发 展的第二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运用 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出现表征功能,或称象征性功能。儿 童可以用信号物来代表信号化之物,即用一物代表与之有意 义联系之物,所以,这一阶段出现拟人化和“泛灵论”的思 想。在幼儿的世界里,一草一木、一猫一狗都有了人的行动 与思想,这与动画片的表现方式相契合,所以,幼儿能够理 解并喜欢动画片,并在动画片中获得快乐。幼儿思维发展不 成熟,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道德基础 还未完全形成,因此,对动画片中表现的内容还不能进行道 德上的判断,从而进行盲目的模仿。有研究认为,幼儿期是 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动画片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 到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符合社会道德标准。本研究中采用的 动画片《熊出没之美味方便面》,其内容选择有误导幼儿的 嫌疑,两只熊在没有得到主人允许的情况下,堂而皇之地进 入到光头强家吃光了所有干脆面,实质上这就是一种偷窃的 行为。
三、幼儿想象的不协调、夸张性由于幼儿经验少,思维定式还未形成,幼儿想象极其丰 富。但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想象具有不协调、夸张等 特征,幼儿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只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 的特点,而且往往是非本质特点。对于事物的其他特点,幼 儿常常甚至没有意识到。幼儿记忆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较贫乏, 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在想象过程中反映的也只能是一 些突出的非本质特征,如人头―――只是两只大眼睛,人身 ―――只是两个大纽扣等。幼儿思维的概括性不足,因而不 能恰当地把握本质特征。思维的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因而 往往走极端,在想象中往往过分地夸大[2],产生不协调 的效果。而不协调、夸张是产生幽默的重要条件,所以幼儿 喜欢不协调、夸张创造出来的幽默,这符合他们的思维方式。
而从一个儿童的视角表现出来的不协调、夸张效果,这属于 儿童式的幽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趣。童趣即儿童的生活 情趣[3],定位于儿童的动画片如缺少童趣犹如人物缺少 灵魂。本研究所用的两部中国、两部美国动画片都不缺少幽 默,所以这四部动画都为孩子们所喜爱。但在童趣方面,中 国的两部动画片表现欠佳,童趣很少,而两部美国动画片整 集都贯穿着童趣,完全从一个儿童的视角制造出属于孩子的 纯真与快乐。
四、小结 动画片要给儿童制造快乐,以快乐为本,在这一点上, 所选取的四部动画片都已经做到了。但相比之下,美国动画片在给儿童带来快乐的同时,能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无 论动画片内容选择还是表现方式都充分考虑到了儿童的心 理发展特点,制造出来的是属于儿童的那份纯真与快乐。这 一点恰是中国动画片所欠缺的,中国动画要想走得更远,需 改变观念,秉承着对下一代负责的心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 规律,制作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优秀儿童动画片,我们期待 那一天早日到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