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频道的飞速发展 “非典”报道是新闻频道一个富有转折意义的标志。就央视新闻频道而 言,从非典开始,在伊拉克战争、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报道中,不断从稚嫩走 向成熟,新闻频道逐渐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和主流传播渠道。各省级电视台的新闻 频道,也在本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逐渐成为区域传播中心。就新闻频道整体而 言,这些年得到长足进步。
首先,在新闻信息传播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成为收视中心, 并愈益成为公共话语平台,发挥出主流媒体应有的影响力。
应该说,新闻频道在发展初期,其报道特色主要是体现在预知性新闻 事件的报道上,这也是长期以来国内新闻报道的传统特色。一方面这体现出主流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专业化频道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这也使得新闻专业频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长期以来表现不佳, 甚至集体失语。2001年,在“9??11事件”报道中,规模不大的凤凰卫视用较小 的资源投入,打破常规,通过直播式报道而大获成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作为国家媒体的央视,在“9??11”报道的时效、广度与深度上都不尽如人意。
2003年“非典”爆发初期,刚刚成立不久的央视新闻频道也无大作为,面临着公众 的空前压力。传播的全球化使得信息传播的国际竞争愈益激烈,在这种信息传播 的发展大势下,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对媒体、对新闻频道专业化特征的建设的意义,愈益为人们所认识。全世界第一家全天候新闻频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ableNewsNetwork)1980年成立时,没有人相信观众会一整天不间断看新闻。但 是通过几次重大事件的直播和报道,使CNN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电视台。
为适应传播环境的这种变化,国内新闻频道的角色也逐步发生着改变, 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传播主渠道作用,愈益成为媒体的追求目 标。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代表的国内新闻媒体,迅速调整方向,从逐步运用直播手 段到直播常态化,以往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被动局面,渐渐得以改变。
在非典、第二次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新闻频道逐渐抓回了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报 道中的主动权。直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新闻频道的直播报道不仅在国内,且在 国际上也成为传播的主渠道,初步实现了在预知事件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两极中 的平衡,也使得国内以往的新闻收视格局渐渐地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
其次,新闻频道专业特质凸显,成为频道专业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 向。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新闻频道是为观众全方位提供新闻资讯服务的 专业频道,新闻特性是其本质。全天24小时连续不断播出各种新闻节目,节目以 自办为主,转播为辅,整点的滚动新闻加上大量的直播,内容呈现出一种线性播 出的状态等等,理应是新闻频道的基本属性和功能。在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浪潮 中,新闻频道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1999年,国内第一家真正的全国性的新闻专业频道央视新闻频道开播 后,一些实力较强的省级卫视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具有专业特征的新闻频道。这 些新闻频道起初的专业化特征并不鲜明,大多名不副实,最多可说是偏重新闻的 综合性频道,普遍采用的是“新闻栏目+电视剧”的内容构成模式,电视剧占有相 当大的比重。而且在最重要的新闻时效上,新闻栏目也多为传统意义上的录制内 容,鲜有直播形态,更遑论直播常态化。在这种模式下,栏目间的界限区隔十分 大,内容结构封闭,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报道能力及操作空间都十分有限, 突发事件的报道也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在固定时段播出。
经过了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奥运报道的洗礼后,新闻频道的频道专 业品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具体来说,这种专业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 面:第一,全天候的新闻资讯服务。央视新闻频道全天24小时播出,全天24档整 点新闻。整点新闻以最快的速度向观众提供第一手的国内国际新闻资讯,突出时 效性和信息量,实现滚动、递进、更新式报道。整点新闻后,还分别有各分类新闻,主要有财经、体育、文化、国际四大类。第二,直播报道的常态化。这是新 闻专业频道的一个最基本的形式要求,突出了新闻专业频道的时效性特征。2008 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启动了重大以及突发新闻事件直 播体制,频道全面改版,栏目重新包装。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奥运资讯频道, 为观众第一时间直播重点赛事,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奥运资讯节目.让观众在第 一时间了解信息。此后,新闻频道将从每天早上8:30~11:30,下午13:00~17:
00改为焦点新闻直播时段,第一时间向观众传递最新新闻事件。第三,新闻观点 的强化。这是新闻专业频道在内容形式上的一个较高的品质要求,如果说新闻传 播的广度与速度是新闻专业频道在“硬件”上的要求,那么,新闻观点的提供即新 闻传播的“深度”则是新闻专业频道在“软件”上的要求。目前,各家新闻频道在直 播报道中普遍采用专家、嘉宾连线,现场记者提供观点的方式加强报道的深度, 在固定栏目中,更是通过本台评论员、观察员的方式,强化评论。在现代传播环 境中,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及其之上的舆论控制力和引导力,既是媒体市场 竞争的需求,更是国家战略需求。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代表的国内新闻频道,越来 越注重发挥评论的引领作用。
二、新闻频道的现实问题 在国内新闻频道的飞速发展中,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与真正具有品 质化的新闻专业频道的发展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客观而言,在国际新闻传 播的大格局内,还无法达到CNN、BBC乃至FOX新闻这样广泛深远的传播影响力。
这突出表现在新闻频道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频道的常态播 出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削弱了整体竞争力、影响力,使得新闻频道的品牌 化发展不尽如人意。
如前所述,新闻频道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上已初步掌握了传播的主动 权,成为信息的主渠道。但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新闻信息的常态传播中,却缺乏 很抢眼的表现,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功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常态播出的几大方面 的内容,收视效果不尽如人意,远不及影视剧、娱乐等专业频道的日常收视表现。
据央视索福瑞的数据统计,从2002年起,中国观众每天消费电视节目时间稳定在 173~179分钟;
2007年,观众平均每天花22.8分钟收看新闻节目,占其总收视时 长的12.95%,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综合新闻。但是,观众每天花在看电视剧上的时 间却高达52分钟。从2001年起,新闻节目的收视份额及收视、收听率一直在下降, 据中国传媒大学袁方博士对2000~2005年中国电视节目播出情况的统计,中央电 视台电视剧播出占全部节目播出的比重从12.26%上升至23%,新闻从25.52%下降至15.38%;
省市电视台电视剧从35.96%上升至53.13%,新闻从13.45%下降至 9.38%。《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8》发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 在整体收视中所占份额为21.25%,新闻/时事为12.78%,省级卫视电视剧为48.9%, 新闻/时事为7.48%。
具体来看,造成新闻频道收视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频道的全天候新闻资讯服务在数量与广度上还满足不了广大受众的需要。应该说, 除央视新闻频道外,国内新闻频道大多还无法实现全天候的资讯服务,虽然大多 增加了整点新闻实时播报,但内容重播率很高,相对于网络、广播等媒体,信息 量、时效性远远满足不了现代信息社会广大受众的需要。这既有报道力量有限的 原因,也有各媒体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不到位的问题。
其次,传播内容与传播艺术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电视剧、娱乐节目的 份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自然是与电视剧、娱乐节目这几年在内容、形式上创 新比较活跃紧密相关。而新闻节目在内容与传播艺术的革新上,这几年却进展不 大,亮点不多。严格来讲,时政报道的传播艺术及其传播实效这几年还没有更大 的突破,对收视的进一步拉动作用有限;
一些预见性新闻缺乏大气精彩的策划, 对受众的吸引力不强;
民生新闻还远未实现对传统模式的超越,内容琐碎,报道 表象,视角窄小制约了收视潜力的进一步开掘。国际新闻报道始终没有大的作为, 在国际传播的大格局内,与中国日益提升的大国地位不相称。
从目前国内收视市场来说,新闻频道的收视潜力还远远未得到深度挖 掘,收视竞争力、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娱乐综艺电视剧等专业频道相比, 新闻频道专业化发展迅猛,但频道的品牌化发展仍不理想,具有全国性或国际性 影响力的品牌新闻频道匮乏。除了央视、凤凰的新闻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 的影响力外,其他新闻频道的影响力多为区域性的,在国际新闻传播的大格局内 还难以发出自己的强音。
三、新闻频道的未来发展 从未来看,不仅在国内新闻传播范畴,而且在国际传播的大格局内, 打造具有较高传播影响力的新闻频道,日益成为一个媒体乃至一个国家提升自身 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追求。新闻频道的竞争逐渐成为国际媒体竞争的主要战场,世 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办电视新闻频道,24小时向全球播出新闻,使当代重 大事件的发展与电视传播的有机运动基本实现同步。法国政府在2006年年底启动 了法国国际新闻电视频道(CFII),该频道由法国三大国有电视台组成的法国电视集团和私营的法国电视一台共同负责。该频道启动的直接目的就是抗衡美国有线 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当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为此说:“让世 界了解法国的价值观和法国对国际事务的看法非常重要,为此法国必须站在国际 影像传媒的前列。”希拉克早在2002年就提出创建“法国人自己的CNN”,他认为 法国在国际新闻舞台的声音和影响力不够,建议创立国际新闻频道。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在传播手段和技 术装备上,国内新闻频道尤其是CCTV新闻与诸多国际性大台的差距不大。显然, 建设新闻频道的硬件条件已经完全具备。实现新闻频道下一步的品质化提升,恐 怕在以下两个方面,中国电视人必须作出自身的关键性的跨越。
首先,电视新闻的观念必须有进一步的深化,回归新闻本质,按新闻 规律办事,是提升新闻频道常态收视影响,实现新闻频道品牌化大发展所必须具 备的一个观念思想前提。
新闻媒体只有按新闻规律办事,真正以受众为中心,改进宣传方法, 提高引导水平,多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实在而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才能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很长时间以来,国内的新闻传播在西方新闻界人 士眼中只有宣传,而无报道。其实报道意识与宣传意识是相对应的概念,宣传的 理念是让事实依附于“宣传口径”,主题先行;
而与此相对应的报道理念则是让“事 实”成为传播的主体。要从宣传者变为报道者,就要求我们从新闻价值标准、新 闻操作手法上全面地加以改造。宣传时政要闻时尽量使之与百姓产生联系,兼有 报道成份;
在报道社会新闻时进行客观报道,兼顾宣传功能。因此,新闻工作者 对自己的定位应既是宣传者,也是报道者。
其次,强化国际报道,尤其强化重大国际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是使 国内新闻频道尤其是央视新闻频道从区域媒体向国际媒体转变的关键。这点是国 际大媒体获得自身强大传播影响力的一个重要保证。英国BBC覆盖全球的新闻报 道主要依靠BBC分布在全球各地的250多名驻当地记者,他们随时把最新消息传 回伦敦总部,保证了BBC及时充分地提供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新闻。而作为全球领 先的CNN则拥有约1000名员工为新闻采访部门工作,设有全球共计42个新闻分社 及近900个合作伙伴为CNN提供全球新闻收集。当全球各地区发生重大新闻时, 记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央视新闻频道在国内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上可以 说实现了根本性的跨越,但在国际报道上还很难说有自己的传播优势。在全球传 播的大环境中,必须强化中国媒体参与议程设置的能力,改变目前“二传手”的被 动地位。抓住一些重要契机,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逐渐形成自己的话语权,甚至话语强势,真正使得国内新闻频道的国际传播实现动态化、当代性的转变,提 升传播影响力,成为品牌化的国际媒体。
作者;
张健敏 第2篇:国内新闻框架研究现状述评 框架分析正日益成为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热议的一个学术话语。在对框 架分析的溯源、解读和实践中,误读在所难免。①鉴于此,本文在对框架分析理 论渊源探究的基础上,对新闻框架的概念进行梳理,并对国内新闻框架领域的研 究现状进行述评。
一、框架分析的理论起源 框架分析的理论概念被认为来源于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学科传 统②。其后又被其他学科吸收,在内涵上有了一些转化,涉及到了多个学科③, 因而在取向和分析上也呈现出多元、开放而混乱的局面。
朔伊费勒(Scheufele)认为社会建构论的框架分析,虽然根植于多个领 域和学科,但是其根本还是海德(Heider)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和高夫曼 (Goffman)的框架分析(frameanalysis)。归因理论假设人类不能理解纷繁复杂的世 界,因此个人试图从感官信息中推断出潜在的因果联系,经验证据支撑了这一假 设。在这些研究基础之上,海德把归因定义为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之间的 连接。后来,又把归因扩展到行为和对此行动负责的个人或社会、环境因素之间 的连接。高夫曼也同样假设人们不能完全地理解这个世界,因此主动积极去分辨 和解释生活经验来弄清楚身处的世界。个体对感知信息的反应依赖于被称为 “primaryframework”的诠释基模。这些框架可以区分为自然框架和社会框架。自 然框架帮助理解自然界和无意识的事件,而社会框架则帮助定位、感知、判断和 标识有意识的人类活动。这一思想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启示是,在新闻报道中存在 不同的、用以观察、描述媒介事件的方法,这依赖新闻记者使用的框架。
和社会学的路径不同,微观层面的心理学路径的框架主要考察个人是 如何接收和建构信息的。这一心理学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来自于雪瑞夫(Sherif) 的指称框架(frameofreference)以及凯尼曼(Kahneman)和特威尔斯基(Tversky)的预 期理论(prospecttheory)。在Sherif的指称框架研究中,他假设个人判断和感知不仅 受到认知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于一个特有的指称框架之内。因此,建立起反映在个人感知和判断的关于社会状况的评估还是可能的。这一研究指出了大 众媒介接触和用于诠释事件框架之间的联系④。凯尼曼和特威尔斯基的预期理论 提出,人们采用不同的认知框架来体验现实(表现为价值函数,即对回报预期的 心理感受),并根据这种框架采取行动(即做出选择),从而建构出特定的现实(即 选择的后果)。但是人们在考察某一具体问题时,可能会超越某一框架,或采取 不同的框架对现实做出不同的选择⑤。这一理论对于新闻框架分析的启示主要 是:信息效果的产生不在于信息的不同内容,而在于信息的不同呈现方式⑥。所 以,认知心理学的框架效应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体现在新闻框架效果的研究之中。
二、新闻传播领域的框架分析 正如前文所说,来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框架分析后来又被多个学科 所吸纳,当然也包括新闻传播学。托马斯(Thomas)就认为高夫曼之后的框架研究 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管理和组织研究、社会运动研究和媒介研究⑦。那么,新 闻传播领域的框架分析的内涵是什么呢?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恩特曼 (Entman)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 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 建议。他通过“冷战”一例指出,在传播过程中,框架至少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传播者、文本、接受者和文化⑧。吉特林(Gitlin)把框架定义为持续不断的选择、 强调和排除,框架能够使新闻记者迅速而常规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并将其“包装” 进新闻报道里,从而把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受众⑨。加姆桑(Gammson)认为框架定 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框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指涉人们观察世界的镜头, 代表了取材的范围;
另一类是架构,指涉人们由框架建构的内容,代表一种意义 的联结,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⑩。伍(Woo)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 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11)。
恩特曼把传播学视野下的框架视为一个“分散的概念”,框架分析是一 个“破碎的范式”(12)。尽管如此分散和破碎,潘忠党尽可能地对新闻框架分析进 行了整合,他认为新闻框架分析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中添加了其他 必要的元素,即公共生活的基本显示特征。框架分析就是考察人们如何展开公共 生活,它是在广义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研究商议民主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
与概念认识的杂乱相伴,新闻框架分析概念的理解延伸到实践研究之 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新闻媒体如何报道某一事件或者公共议题、分析新闻 文本的组织和架构来考察议题、话语和意义的生成、新闻生产中媒体框架是如何 被建构的、比较不同的新闻框架对受众的影响以及受众心理认知框架等。对新闻框架分析到底应该包含哪些研究范畴,学者也各有表述。有的认为可以分为:话 语(文本为再现的体系),话语的建构(框架建构的行动及其过程),话语的接收(效 果及其心理机制)。有人把它分为: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研究媒体框架是如何被 建构,从内容研究的角度来考察媒体框架是什么,从效果研究的角度分析受众如 何接收和处理媒介信息。也有人把框架分析分为两大领域:一是新闻话语分析, 考察议题、话语和意义的生成、建构、组织和展开,以此来探究新闻叙事如何反 应现实、塑造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以及如何体现文化中的成规;
另一个即是大众 传播效果领域中进行的框选效果研究,以实证研究的因果范式来探讨媒介对同一 议题的不同构造(toframe)如何影响受众的认知,进而带来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这 些分类实质是从新闻框架分析的不同学科传统、不同研究范式上进行的划分,在 实际的研究中也呈现出这样的取向。
三、国内新闻框架分析的研究现状和问题 国内的新闻框架分析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对框架分析的引介;
对框架分析的理论解读;
在中国语境之下的具体运用。
1.对框架分析的引介 这类研究主要体现为对国外框架分析研究的最新动态的引入和介绍。
代表性的文章有李莉、张咏华的《框架构建、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新视野 ——基于对2007年3月美国〈传播学杂志〉特刊的探讨》和邓惟佳的《试论架构 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运用》。2007年3月,美国传播学杂志以特刊的形式推出了 框架建构、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研究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李文通过对这期 特刊的分析,对三种理论模式的源流、内涵、分歧与差异以及三种理论的联系、 整合的可能性进行了介绍。(13)邓文同样通过对该期框架领域研究成果的分析, 对框架分析的理论性研究和实际运用的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介绍(14)。
这类研究对于了解国际关于框架分析的最新动向和成果提供了第一 手的资料,对目前国内正处于兴起之际的新闻框架分析研究具有极大的启示和指 导作用。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引介,我们可以对当前国外框架分析的研究内容进行 一个概括:框架分析的理论概念缘起以及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内涵依然是学者们致 力厘清的重要部分;
框架效果研究与启动效应、议程设置理论之间的关系仍是一 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相当多的研究把框架分析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主要是公 共议题)中加以应用。2.对框架分析的理论解读 框架分析是否是一个理论范式,是目前国内研究还比较混沌的地方。
对此,多数研究语焉不详,也有学者如张洪忠就明确把框架分析视为一个理论体 系(15)。在国内对框架分析进行理论解读的文章中,多数都使用了框架理论或者 框选效果理论等这样的指称。但是在实际的行文中,对于框架分析是否是一个理 论范式,并没有进行梳理和辨析。就笔者个人而言,秉持谢夫乐(Scheufele)教授 的观点,他认为框架分析既不是一个发育完全的理论范式,也不是一个连贯一致 的研究方法(16)。学者潘忠党也认为框架分析还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试图进行理 论整合的收效甚微(17)。相较于其他研究者使用概念的随意性,他在使用框架分 析的概念时是非常审慎的,使用了架构分析而非架构分析理论一词。
在框架分析中,有研究者注意到了框架效果是框架分析的重要部分, 并专门进行了论述。欧亚认为,目前的框架效果研究出于研究目的和量化研究方 法本身的要求,一般将媒介架构操作化定义为对同一议题的不同报道角度或主题, 甚至是某些措辞的变化,这同认知心理学框架效应所指的“相同信息不同表征” 的概念更为接近,与新闻话语分析中所采用的社会建构主义取向的“媒介架构” 概念和以“框架包(framepackage)”的逻辑组织方法对新闻文本中呈现的媒介架构 进行分析的研究路径相去甚远。(18)欧文主张把微观机制和宏观社会结构结合起 来考察框架效果,这对于当前框架效果主要局限于认知心理机制模式的研究是一 个启示。
对于框架研究与其他理论之间关系的辨析一直是国外研究所关注的 焦点,主要聚焦于框架分析、议程设置和启动效应三者之间。对此,一些学者的 观点是从理论渊源、理论假设以及方法论的层面对三者进行了辨析,并坚持三种 理论模式之间的差异和界限;
而以麦库姆斯(MaxwellMcCombs)为代表的研究者 认为框架建构和启动效应都属于第二层次的议程设置或者议程设置研究的延 伸;
还有一些学者承认三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从新闻生产、新闻处理和新闻传播 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种理论整合和融合的可能性。
国内也有学者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张洪忠认为议程设置的基本思想 来自美国的政论家李普曼(WalterLippmann),最初来源是实用政治学的研究,框 架概念经历了从贝特森的人类学到高夫曼的符号互动理论,再到传播学的历程;
在方法论上,议程设置理论是定量研究,框架理论是定性研究,在关注焦点上, 议程设置理论在于效果研究而框架理论在于意义的建构。他同时也指出,两者虽 然在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上无法合流,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互相丰富(19)。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潘忠党对框架分析的范畴划分来分析的话,这里显然只是把框 架分析单纯的理解为新闻话语的建构。
3.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对框架分析的运用 在中国的语境之下对新闻框架分析的运用,是目前框架研究中数量最 多的,这说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在框架分析的视角下来研究新闻传播 现象,这对于框架分析在国内的发展及其可能的理论突破也是一个必然和必须的 过程,值得肯定。但是,这种应用性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笔者可以 收集到的国内资料方面,主要是单篇论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具体某一 新闻事件报道的分析上,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内容分析的方法(20)。也就是 说,我们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体框架是什么,而对框架如何被建构及其框架 效果研究涉及甚少,总的来说,所涉及到的框架分析的范畴比较狭窄,在方法的 运用上也比较单一。“在文本分析中,很多考察新闻媒体如何报道一个议题或现 象的研究,重点自然在文本,但是,往往不考虑分析是什么行动者在什么场景形 成的话语。因此,这种对新闻文本的框架分析,很少超越简单的描述。”(21)这一 评述,不仅适合于国内的研究,在国外的研究中同样也适用。
总的来说,我国对框架分析的引介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缺乏对框架 分析理论渊源的探究。笔者认为,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框架分析应该在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打通融汇,这样,既能够超越对新闻话语分析的简单描述,也 使得框架效果的分析能够超越微观层面的研究,而与社会结构、新闻体制和受众 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在更宏大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此外,我们在理论的解读上 也存在着一定的误读和误解。在对理论概念以及对产生于西方语境下的理论前提 和假设尚未厘清的情况下,对框架分析的运用难免存在着削足适履的感觉,同时 也导致了研究视野和方法的局限。所以,在未来的框架研究中,应加强对框架分 析理论源流的发掘和阐释,同时不可忽视对西方语境下框架分析的理论假设和前 提的理解,要结合中国的语境比如社会特征、传媒特征和受众特征来展开分析, 把这些同西方社会的差异作为理论假设的前提。在研究范畴上,突破目前多数对 新闻话语分析的简单描述,在话语建构和话语接收上开展研究。同时在方法上, 不要拘泥于内容分析的方法,而是把量化的分析方法与质化的文本解读相互补充, 推进框架研究的深入。
作者:王玲宁 第3篇:国内新闻类APP发展浅析及对比2009年9月,国内纸媒《南方周末》成功开发并发布自己的IOS版新闻 APP,由此揭开中国媒体开发新闻资讯手机APP的一波浪潮。在《南方周末》开 启了新的新闻媒体发展模式元年之后,其他媒体:如《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 《东方早报》等也纷纷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APP。与此同时,新闻类门户网站也 开始完善自己的移动端媒体开发,新闻类APP迎来热潮。
通过《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2015 年12月,天天快报超过了网易新闻排在腾讯新闻、今日头条之后,位列覆盖量第 三的位置。相比老牌新闻APP,天天快报算是新兴新闻APP,它自去年8月发布 以来覆盖量迅猛增长,但这仍然和现在良好势头的移动新闻APP行业有关,较 2014年相比移动新闻市场用户增长了40%,并且用户正在往三四线城市扩散,在 使用新闻类APP的人群中,来自一二线城市的人只占60%。
一、发展分析:
(一)相对完善,未加入行业初期碰壁 天天快报的发布时间较晚,但丝毫没有削弱它在时间上的劣势。从 2015年8月发布月来看,它相对其它刚发布时的APP较完善、拥有许多功能、界 面浏览舒适,看起来像是厚积薄发的一款成熟产品。
在腾讯强有力的靠山下,不论是内容源还是渠道或是技术方面,天天 快报的功能、技术都十分完善。巨头的加入对市场会有波动,天天快报并没有跟 其他APP一样参与新闻APP前期的发展痛苦,反而取了精华,对于受益的用戶群 体来说,天天快报相当不错。
作为一个最近较强势的新闻APP来说,天天快报没经历过之前APP大 战时期,却已经在一个发展成熟的市场中拥有了自己一席之地。之前团购类APP 经历了“百团大战”后留下了美团、大众点评等等,新闻类APP其实也是如此。纵 观新闻APP发展历史,浙江日报传媒梦工场的研究人员徐新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 一般国内新闻APP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试探期、稳步发展期和快速发展 期。从2009年开始,智能手机在中国不断地普及开来,这一契机使得一些传媒类 公司认识到开发移动端APP。自此开始,市场上开始出现一批新的资讯类APP, 如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
在2010年至2012之间,这类媒体呈现一个稳步发展的 态势。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开始着手自己移动端的开发;
2012年至今,是新闻移动APP的快速发展期。APP的竞争开始由蓝海变成红海,几乎每一家媒体都有自 己的手机APP,因为他们都意识到这个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移动端流 量的重要入口,可以带来更多的读者体量和广告收入。
(二)创新少,山寨多 天天快报与今日头条的相似度几乎高达90%,无论从UI设计、界面、 功能等方面都可看出天天快报借鉴了许多今日头条的内容。单从功能来讲,二者 都为智能推送,即根据用户对于各类新闻的浏览时间判断该推送哪些新闻。只不 过天天快报与微信、QQ绑定,在用户量上天天快报的增速一直惊人。即使APP 市场愈发成熟,但仍旧可发现天天快报的创新度有待提高。
自上线以来,天天快报推出“自媒体”引起许多原创作者关注。自媒体 即类似于微信个人公众账号,申请通过后即可发表推送,并且可推给有效用户。
然而这个部分因知道的人太少而越来越少有受到人们的关注,似乎也不是天天快 报迅速获得大家关注的原因。
现如今在中国的新闻类APP发展十分迅速,根据最大的安卓平台上的 资料显示,目前这类较活跃应用的数量已经超过了500个。伴随着各类应用抢夺 用户、抢夺入口的商业战争结束,国内新闻类APP已然完成了第一次圈地运动, 形成较稳定的市场,并且用户量逐渐在三四线城市中提升。
上文主要分析了天天快报的发展,接下来本人将针对相似产品(今日 头条),并结合国内新闻类APP来宏观分析。
二、对比今日头条 今日头条作为当今新闻APP的领头羊之一,截至2016年8月,其累计 激活用户数已达5.3亿,单用户每日使用时长超过74分钟。今日头条有一套自己 的算法,根据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定制。
上文中已经说过天天快报与今日头条相似度达90%的问题,其实类似 天天快报与今日头条,其他类型新闻APP各有相似之处,为了用户量,不少新闻 APP都或多或少地走了极端,导致国内新闻APP行业形成一股恶风,抄袭、山寨 层出不穷。
(一)相同处天天快报与今日头条的相同处在于几乎都是走“技术类”,即通过不同 人的阅读习惯推送不同新闻。二者都没有记者,也没有人工编辑,因此一切推送 都非常智能,这也是它们跟一些传统APP的不同之处。因为少了许多人工编辑, 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的同时却不得不将大量资金投入在技术上,否则无法满足它 对每个用户的精准推送。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今日头条花了许多功夫在技术方 面,通过这种互联网的模式让大部分手机用户都享受到了21世纪的便利与时代改 变,而相似度极高的天天快报似乎抢占了它不少的用户量。
其次,天天快报和今日头条的界面太相似,让人不得不怀疑天天快报 是否借鉴了今日头条的设计,又或是天天快报是否想取代今日头条的位置——上 方标题处为频道并且可添加或删减,新闻条目依次纵向浏览,唯一不同的是今日 头条还有底部四项供切换,其他界面主色在天天快报最先发布的时候颜色也极相 近。
内容方面,不得不说的是不论是天天快报还是今日头条二者均充斥了 大量软文和标题新闻、各类社会舆论热点,从千奇百怪的网站推送到APP首页, 大部分这类新闻真实度几乎为零,并且用户评论在百条以上。作为一个新闻媒体, 虽然是智能类也不应该将一些美容网站的虚假信息作为新闻推送给用户,既然是 整合新闻也不能降低质量。以王宝强离婚案为例,一刷主页就会蹦出各种所谓“内 幕”、“大反转”或是直接拿明星离婚消费的软文,几乎都是“标题党”,毫无实质 内容,即使用户选择删除这条新闻但再次刷新仍会出现许多诸如此类的“新闻”。
这种类似广告似新闻、蹭热点的条目多了之后,会大大降低用户的兴趣,给智能 推送类APP造成一定困扰。
其实根据国人的阅读习惯,大多数人还是比较喜欢个性化的新闻推送, 然而由于新闻类APP本身功能相差较多,除了智能推送APP和综合类新闻APP之 外,也仅有各类媒体APP和小众APP之分,很难加以创新、改进。基于我国有13 多亿人口的这个巨大优势,智能推送相对讨喜。
(二)不同处 今日头条经过几年发展后更加多元,更像庞杂的媒体,有些类似于微 博的功能,可关注一些自媒体,可评论转发,但是推送的全部都是新闻,用户可 根据自己关注的“网媒号”或者通过今日头条系统收到各类新闻。这导致了在今日 头条中,用户不仅可以收到喜爱媒体的新闻,也可以收到经过精确计算后的个性化新闻推送。并且,在APP中可以添加好友,查看好友动态,俨然已经不是单纯 新闻媒体那般简单。
现在做自媒体的越来越多,类似于微信公众账号和知乎,其实今日头 条上的一些自媒体人做自媒体也需要想好两个问题,做自媒体的目的是什么,其 次就是能不能持续更新有料的内容。通过媒体固定浏览量和粉丝量,这样做的确 比天天快报更能圈住用户,即多了一项社交功能。然而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功 能太多的新闻APP,天天快报虽要与微信、QQ绑定,但却没有今日头条一样的 简单社交,它仅把自己定位在单一智能推送类新闻媒体。它的功能相对简单,也 使用方便。
通过上述粗略对比,个人认为相同之处多于不同之处,二者都为使用 率非常高的新闻APP,竞争之势可想而知。现在,天天快报请了几位当红明星代 言推广,会抢走一些今日快报的客户量。APP大战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新闻 媒体终究服务社会群众,二者在内容和服务方面均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何创新 是双方需考虑的问题。
作者:丁秀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