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是否可以对经典著作进行遴选,多选取节奏明 快的诗歌作为诵读内容?能不能让学生有效增强学生把诗 歌语言转化成作文语言的能力?基于此种思考,我们以《初 中语文“化诗为文”教学的研究》为题,进行了多年的课题 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要使古诗文名句有效地内化为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还需要探究运用 名句的恰当的方法和训练模式。基于这个思路我们进行了以 下探索:
一、整合诗词名句诵读内容 对中小学必背古诗词及部分课外读物中的名篇名句进 行分门别类的筛选和整理。分成写景、抒情、励志等部分。
写景类又分为:花、草、树、木,山、川、江、河,日、月、 风、云,雷、电、雨、雪等;
抒情分为:亲情、乡情、友情、爱国等;
励志类分为艰苦奋斗、敢于创新、谦虚谨慎、奉献 精神、自立自强等,编成了《经典古诗三百句》,便于学生 练习时查找名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用化用。
二、完善化诗为文训练体系 课题组成员分别对“引用~化用”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 探究。“引用”即在表达过程中摘引用古诗句以增添文采、 增强说服力;
“改用”即改造原诗生出新的含义;
“化用” 即改造、提炼、融合古诗词而创造出新的意境或主旨。
我们按照先引用再改用最后化用,先单句后多句再填空 后造句最后成段成篇的顺序,对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地进行阶梯式训练。
(一)引用名句巧造句 同一句诗让学生发散思维使用不同句式造句。我选取王 绩《野望》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句来具体说 明。
1.诠释法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描绘了萧瑟恬静 的秋天黄昏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孤独、抑郁的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晚景,用“树树“山山 “皆”“唯”极写“秋色”落晖”的浓重。
2.联想法 行走在晚霞氤氲的旷野,不由得想起唐人王绩的诗句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我仿佛就是王绩山中遇到的牧猎者,深深感受到一个采 薇者面对“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寂寞惘然情怀。
3.设问法 吟咏着“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谁不为黄昏落日, 宁静、孤寂的晚景而动情呢? (二)改用诗句生新意 1名句换用:保留名句基本句式,更换内容,推陈出新。
例:王勃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实是从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胎而来。
柳永的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其 中的“伊”可更换为“情、钱、国”来表现爱情至上、追名 逐利、奉献精神等不同内容等。
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 老师改为“无边试卷萧萧下,不尽题海滚滚来”,借以批评 应试教育。
例:李商隐有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人却 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3名句谐音:利用谐音改造名句,制造特殊表达效果。
例:李煜的“往事知多少”被人改为“网事知多少”, 用来反映中学生上不良网吧引发的事故。
“可怜天下父母心”被改为“可怜天下父母辛”表现父 母为子女付出的劳动。
4名句换位:通过词语换位,反常出新。例:有人将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改为“桃花不知何处去,人面依旧笑春风”,用来批评攀折 花木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三)化用组诗写华章 化用是更高层次的引用,它不再拘泥于原句原意。作文 中启迪学生吸收前人经典诗句为己用,把它作为思考、想象 起点,再结合自己的体会,写出新境界的文章。
1.组句排比法:用排比句引用一组诗句。
例:我向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 我憧憬“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远淡泊,我期待“青 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亘古永恒。
2.整散结合法:用整散长短等多种句式引用一组名句 名言。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一个人的高风亮节,往往在 生死抉择中体现出来。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而就义,谭嗣同大笑“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而成仁,布鲁诺以生命最强音“让历史来证明我的价值”而 震撼了世界1 3.拆散重组法:把一组名句拆散重新组合引用。
例:美就是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芳草蒌蒌,美就是化用 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美就是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4.词语连缀法:把名句的词语连缀创造一个新意境。
例:古人用茶,或于竹影窗前,或坐落花树下,慢慢品啜,耳能听泉潭之声,目能断飞鸿之影,心能鹜八极之虚。
诗文在暗香浮动中品赏,题义在无边风月中消融,情怀在青 山绿水中坦吐,心曲在杯美茶醇中逸飞。
5.意境融会法:把名句的意境融会贯通,用现代汉语 描绘出来。
例:夕阳燃烧天边的云彩,云彩染红一江碧水。小楼被 剪贴成深色的轮廓,树影被拉得瘦长瘦长,远处树林中生起 了淡淡的暮霭,渐渐朦胧成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独自静静地 看日落,看斜晖脉脉地照耀着,把最后的光和热洒遍青山、 长河、小楼、深巷。天地间弥漫起静穆宁谧的情愫。问斜阳, 谁能挽住你匆匆离去的步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四个好习惯,即圈点 评注、推敲语言的习惯,善于积累精美语言的习惯(摘录、 背诵、默写),说话写作善于引经据典的习惯,敢于创新的 习惯。从而搭建了读诗写文的桥梁,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 越来越多的学生作文凸显出文字典雅、善于引经据典、具有 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特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