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调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历史课堂不在是单一 的历史知识的灌输,而是多学科的融合,即通过多种学科的 知识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心理学恰恰是这些学科 中值得我们很好去学习和运用。如何将心理学渗透到中学历 史教学中,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紧迫任务,在历史课堂中 渗透心理学的规律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项 重要内容。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在 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说明停顿 艺术和注意规律的有机结合,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过程。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 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1]无意注意,它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 的,不需要做任何努力;
另一种是有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 的目的,并需要一定的努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经过它。” 把“注意”比喻为获得知识的“门户” ,充分说明了“注 意规律”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在历史课堂中短暂停顿方 法的使用恰恰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
停顿一首美妙动 听、激动人心的乐曲,在演奏到高潮时,休止符。“停顿” 能使整个乐曲跌宕生姿,使听者产生无穷的遐想,使乐曲回 味无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停顿”,同样能引起学生 的思考、联想,起到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作用。因为其有 不同与语言的魅力,可以更好的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生动性,可以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为我们在历 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提供了非常精彩的素材。根据不 同的历史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学生,在不同 时刻采取短暂停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就显得特别有 成效,能够迅速提升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下面就从如何在 历史教学中运用停顿方法来激发“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如何运用短暂停实现“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转化以 及如何使得短暂的停顿和“注意规律”有机结合等方面来谈 谈怎样运用“注意”规律。
1短暂停顿激发“无意注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应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特点,在每一节课前都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 从而在课前的准备中能够有所为。基于历史学科具有广博性, 具体性,真实性等特点,我们就更有理由去挖掘藏在历史知 识里的素材,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心态,充分运用“无意 注意”来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 通过短暂的停顿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呢?这就要求我们 在课前对本节课的历史知识有充分的认识,对班级的学生有 足够的了解,从而在课前准备时设计好停顿的时间,停顿的 方向必须明确,要求我们在课前充分收集相关的历史素材。
这样才有可能使你的课堂更加生动效率更高。如讲解《“和 同为一家”》这课时,我们课前可以准备歌曲《五十六个民 族五十六支花》,在进入教室时手提音乐播放机进教室,必 然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上课时播放歌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当学生陶醉歌曲的美妙中时, 突然将播放机关掉,然后短暂的环视学生,这样就将短暂的 停顿和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有机的融为一体了,学生在 好奇心得到激发就会想这节课老师会上什么内同呢,并且作 好了接收新知识的心理准备。这样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完 全的集中到了老师这里。自然而然的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带进 了历史知识的指向,开始急切的渴望老师讲解新的历史知识, 这样课堂学生的注意力就非常的集中,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 堂教学效率。讲解《“和同为一家”》时,我们提到“天可 汗”,学生会很自然的说出“天可汗”是指唐太宗,这时“无意注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因为学生对唐太宗非常的 熟悉,这种学习的注意,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不需要意志力 去维持。此时老师适当的停顿,就可以激发学生探讨唐太宗 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自然的将学 生引向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课堂 的效率就无形中的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运用短暂停来促使 “无意注意”时,就必须有准备的,有效的分析,历史课堂。
2停顿激发“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 注意。该规律的运用,通过短暂的来激发学生“有意注意”。
历史教学中仅凭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是不够的, 因为学习毕竟不是游戏,而是艰苦复杂的思维活动,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要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那么,通过短暂的 停顿,就是培养学生“有意注意”行之有效的方法。马克思 说:“除了从事劳动的那些器官紧张之外,在整个的劳动时 间内还需要有作为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注意。”[1]在 学习历史过程同样如此,需要有意志离的控制和努力,那么 怎样将这种有注意力的努力如流水般的引导到历史学习过 程中呢?短暂的停顿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上文提到 在讲解《“和同为一家”》时提到学生讨论“天可汗”这一 问题时,在学生正讨论的非常激烈,却达不成理论性的认识 并很难以用语言让学生安静下来的时候,教师只需要短暂的 停顿,学生就会明白,老师将要总结归纳,老师还会讲解新的知识。所以此时,只要短暂的停顿就可以使课堂迅速的回 归到秩序井然的状态下,那么此时老师就可以继续的引导学 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譬如此时老师就可以这样设问,唐太 宗为什么会被尊称为“天可汗”呢,学生就很自然的跟着老 师的思路去思考这一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就加深了 学生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这样通过短暂的停顿使得 学生不在是仅仅停留在兴趣或者是好奇的层次,而是上升到 了吸收消化历史知识的境界。通过短暂停的方法来培学生的 有意注意,就显得非常的合理有效。在短暂停顿后提出问题,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并且对保持“有意注意”具有重要 意义。毕竟“有意注意”具有时效性。再如讲解“南京大屠 杀”时学生必然是带桌情绪去学习历史,可能会使得课堂的 秩序失去控制,此时我们只要短暂的停顿下,学生就会安静 下来,此刻我们再来引发学生对战争的看法和思考,必然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历史课堂不是简单的记忆课堂,而是有思考的课堂,教 师采用“注入式”教学,不给学生动脑子的机会,久而久之, 学生就只会听,不会想。教师应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 去思考,去想像。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切实参与 知识形成的过程,牢固掌握知识。思考和理解是学习历史过 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再讲解《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这一课时,我们就需要充分的运用停顿来激发学生的“有意 注意”,实现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的提高。看完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后,学生已经在无形中做到了“有意注意”,完 全的专注于电视欣赏,那么此时只要将视频窗口关掉,进行 下个问题的提问,如“明朝前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而后 来的清政府是怎样的呢?”。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就显得水到 渠成了。
3停顿是实现“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中转站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只靠有意 注意来学习,往往容易引起疲劳而导致注意力分散,正如俄 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的:“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 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3]而单靠无 意注意;
又不利于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完成艰巨 的任务。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能 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既不感到疲劳,又能牢 固地掌握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能有多变的教学方法,课堂上 讲讲、议议、读读、练练。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觉得轻 松愉快。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的心理以及学习需求,就能够很好的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只要我们从每一节课入手,就可以找到充分的理由来上好每 一节历史课。再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情境以及 学生反应等客观情况等加以控制,就能够做到当行则行,当 止则止。而停顿的运用恰恰适应了“注意规律”,通过停顿 使得课堂上游刃有余,从而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迈进“注意 规律”中。通过课堂上的短暂停顿可以使学生自然的从“无意注意”转化到“有意注意”。如我们在讲解八年级下《伟 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上课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学生此时正处于“无意注意”中,老师只要短暂的停顿后, 这样设问如“歌曲里提到的老人指的是谁?这首歌反应了什 么样的历史重大事件?”等就能够将学生从“无意注意”拉 进“有意注意”之中。可以在本课的知识框题的基础上设计 各个环节,每一环节进行有效直接的停顿,给学生思考的空 间,使知识层层推进,这样学生能够逐渐的进入“有意注意” 的成熟状态。“注意”转移的快慢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 度和引起注意的强度。一个新的问题的提出就是一转移过程, 这样就要求我们在短暂停顿后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兴趣 和需求,适应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4停顿的和注意规律的有机结合的准备 注意规律的有效把握是学好历史知识的重要前提,合理 运用注意规律,是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 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停顿艺术又是历史教学中重要的艺术手 段。那么如何才能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运用自如 呢?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历史知识的特点,明白历史 知识是科学性与真实性的统一,是过去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是规律性和具体性的统一,是广博性和专业性的统一。在上 每一历史新课时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应该做到了 然于心,运用流畅。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够把握住教材,创设符合本课历史知识学习的情境,保证相关的知识储备, 此时在运用“注意规律”效果将更加显著,更加特出。
其次,实现“注意规律”和停顿艺术的有机结合还需要 设计合理的停顿环节。做到适时的停顿,既可以增加课堂的 气氛,又不可使课堂出现断层不连贯现象,这就对停顿环节 的设计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不是说停顿用的越多,越频 繁,注意规律就辉发挥的更好,而是要恰如其分的,把握好 停顿的度。基于“注意”具有稳定性,广度性和分散性,那 么“注意”就不是一层不变的,稳定性会降低,注意也会分 散到其他的事物上,学生如果经常的做出“注意”的转移, 必然会造成“注意”的疲劳。这样停顿的设置就应该非常的 巧妙,适当。譬如刚走上讲台时,调控学生情绪和维持课堂 秩序时,引发学生思考时,总结本课知识时……都可以运用 停顿艺术。
同样在课堂上多设计些带趣味性的提问,采用启发式教 学法时等都可以运用停顿艺术。但并不是要求我们在历史课 堂教学中时时刻刻都运用停顿,在课堂上应使得停顿用在刀 刃处,用的恰倒好处。要使课堂上停顿艺术,成为真正的艺 术手段,使得停顿艺术和“注意规律”有机的融合。
再次,我们需要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适合每一 节课的历史教案,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趣味性,知识性需要很好 的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选择的使用注意的类型,因为历史知识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正如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布鲁本特的的过滤模型理论提出的,应该组织好过滤器,使 我们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致负担过重。这样才可以使形式 的学习不会出现烦躁、厌倦和疲劳。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 停顿艺术的运用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的 学习过程不枯燥无味,又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并使 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尽量多的历史信息。停顿艺术不仅仅是学 习的调节剂,更是课堂的润滑剂。在历史教学中,使得停顿 艺术更具有魅力就必须将“注意规律”与其有效而紧密的结 合。相信通过停顿艺术和注意规律的使用,使我们是历史教 学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停顿艺 术,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注意规律,善 于组织学生的注意,这是教学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只 有如此,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才能提高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参考文献[www. DyLW.net/yuwen/提供论文代写和代写 论文服务] [1]《心理学》 叶奕乾 祝蓓里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教 育出版社 1996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72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