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 生的富有哲理、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例如李白的《梦游天 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直接表达了自己蔑视权贵、清高孤傲的形象。再如徐熙的《三 峡吟》(2014年高考浙江卷)中“猿啼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已经明确地告诉给人们诗中的羁旅之愁。
2.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即借自然景物 抒发感情,这类诗在高考试卷上是大多数。如骆宾王的《夏 日游山家同夏少府》(2015年高考四川卷)、刘禹锡的《秋 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2015年高考江苏卷)、张元幹的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2015年高考山东卷)、韩偓的 《残春旅舍》(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等都是。5.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 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阮 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2014年高考山东卷):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 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诗人在作品中把自己比作凤凰, 既标榜自己的清高孤傲,又说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6. 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方法。如可朋的 《耕田鼓》:“农夫田头鼓,王孙筵上鼓。击鼓兮皆为鼓, 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公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足。”以小见大, 用农夫击鼓求雨和王孙击鼓饮酒对比,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 疾苦的悲悯情怀。
二、描写手法 1. 对比。就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 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古典诗歌中有很多表现百姓 苦难生活和怀古之情的伟大诗人往往是采取对比手法,这种 手法更能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如白居易的 《秦中吟·歌舞》(2013年高考浙江卷):“秦中岁云暮, 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 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全 诗共有十八句,其中前十六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 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的惨状,就构成了强烈鲜明 的对比,震撼人心。
2. 虚实结合(联想、想象)。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 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 杜甫的《月圆》(2015年高考安徽卷):“孤月当楼满,寒 江动夜扉”,写眼前满月的清辉;
而“故园松桂发,万里共 清辉”完全是诗人的想象,是虚写,用来描写故园桂花开放。
本诗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诗人渴望 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3. 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如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 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 上滩。”诗中前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 洁,是静景;
后两句写出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 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4. 反衬。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乐景反衬哀情。如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作》(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 怅起来山月斜。”“曾为流离惯别家”表明本诗为羁旅诗, 要表达思乡之苦。而“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自己对漂泊 在外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可是一梦醒来时, 诗人才发现自己身为客,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5. 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 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 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 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为他下文独自登上夔州 白帝城外的高台,抒发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做好铺垫。诗人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
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下文 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6. 上下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即观察角度的变 化与描写的顺序。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前 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 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 给人一种秋光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 或由上而下等。
7. 视觉、听觉、味觉等结合。如黄庭坚的《雨过至城中苏家》(2015年高考天津卷)中的“花飞衣袖红香湿,柳 拂鞍鞯绿色匀”,“红香湿”分别是视觉、嗅觉、触觉描写, 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8.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所谓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对 要表现的对象进行描写。所谓侧面描写,即间接地描写要表 现的对象,也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主要描写的 对象。如张伯淳的《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2015年高考 浙江卷),开始“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正面描 写乐曲的演奏者。后面“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运用侧面描写的手 法,渲染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开启了读者的想象力,弥补 了正面描写的不足。
三、修辞手法 1.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 形象化的作用。如李白的《古风(其十)》(2013年高考北 京卷)中“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 光曜”,前两句直接赞美鲁仲连,三、四句将鲁仲连比喻为 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使人景仰。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 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凉月如眉挂柳湾,越山中色镜中看” (戴叔伦《兰溪棹歌》)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 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 清澈明净,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 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或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涨 潮的《商调·黄莺儿》(2014年高考重庆卷):“花落意难 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采用拟人的手法, 把“花”“燕”都写出人的情态,具有人的感情和思想。
3.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 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 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如李 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 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 形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 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4.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绘,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陆 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 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 的“三万里”“五仞天”“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 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 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 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 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如松、竹、 梅、菊等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用 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被 召,端仁相饯席上作》(2013年高考江西卷)的“余既滋兰 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以“兰”“蕙”“菊” 来象征自己高尚纯洁的品格。杜甫的《客从》(2013年高考 大纲卷)中用“客泉”象征广大被剥削的劳动人们,用“客 泉珠”象征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劳动果实。
古诗词使用的手法还有多种多样,但高考试卷上一般只 考查常见的艺术手法。阅读的时候,要先理解诗歌内容,把 握其中的情理,再去思考手法之妙。解答赏析题目时,要看 清楚问的是抒情方法还是描写手法,如果对艺术手法(特色、 角度)提问,则是对各种手法的全方位思考。回答时,先明 确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单解释,最后揭示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这种手法的妙处。有时一首诗或一句诗,使用 了不同的艺术手法,解释其主要手法即可。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