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用例②来看,“颇”能搭配组合的句法结构,“很” 不一定都能搭配组合;“很”的某些用法也不能用“颇”来 替代。
(一)能用“颇”少用或不用“很”的句法格式 1、颇+有些∕足+形容词 “颇”修饰形容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表量性的成分, “很”修饰形容词一般不能插入表量性的成分。如:
(1)“哦哦!”尔础实在颇有些窘急了,他希望他不 再说话,好给自己聚精会神,赶紧想一想东晋之兴亡。(鲁 迅《高老夫子》)(2)“眼前,岂不是颇足快乐么?”谢谢朋友的忠告, 正因为是眼前,我反而更其凄凉了。(沈从文《我读一本小 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2、颇+不+形容词 这一结构里的形容词既可以有表积极义的也可以有消 极义的。如:
(3)他照常的工作,而且作得颇高兴。(老舍《赶集》) (4)他翻阅着历代县志,虽然各种版本的县志出入颇 多,但关于滋水县乡民的评价却是一贯的八个字:水深土厚, 民风淳朴。(陈忠实《白鹿原》) (5)南海的佛山镇,有旧槟榔街的街名,三水的西南 市,则专售槟榔的商店颇不少,招牌都写着,“南洋槟榔。” (容媛《民俗第四十三期槟榔的历史》) 一般表示褒义或积极义的形容词能够进入“很不+形容 词”结构,而表示贬义或者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则不能被“很 不”修饰。如:(6)“老李!你跟我父亲吵起来了?”马威进门就问, 脸上的神气很不好看。(老舍《二马》) (7)她现在老了,嫁给一个下等人,又生了个女孩, 境况很不好。(曹禺《雷雨》) (8)两人第一次坐飞机,很不舒服,吐得像害病的猫。
(钱钟书《围城》) 3、颇+动词短语 格式里的动词性短语,一般多为动宾短语,包括“颇 +V行为P”和“颇+有所+V”两种格式。“很”是典型的副词, 除了能与“有”字带宾语的动宾短语搭配外,一般不能与行 为动词搭配。如:
(9)虽然还不敢来放肆,却很有远避的神情,而这神 情和先前的防他来“嚓”的时候又不同,颇混着“敬而远之” 的分子了。(鲁迅《阿Q正传》) (10)他的眉头皱着点,仿佛颇有所忧虑。(老舍《四 世同堂》)(11)温都太太点了点头,心中颇惊讶马威会能猜透 了这个。(老舍《二马》) (12)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
(鲁迅《阿Q正传》) 4、颇+介宾+V “颇”可以修饰介宾短语作状语,而“很”不能。如:
(13)程长顺虽然颇以成人自居,可是到底年轻,心 眼简单,所以一五一十的回答,并没觉出亦陀只是没话找话 的闲扯。(老舍《四世同堂》) (二)能用“很”不用“颇”的格式 1、形容词+得+很 “很”可以作补语,“颇”不能。如:
(14)康总啊,我做这一行,姑娘是见得不少了,如 今有一些小姑娘可真是尤物,与她们在一起,叫人轻松得很,开心得很。(池莉《来来往往》) (15)这小子黑得很,看看一下子打不赢我,就瞅着 我的裤裆抬脚。(余华《活着》) (16)无聊得很,他知道,可是见了她就不由得要说 玩笑话——是有那种女人的。(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 2、很+名词 “很”可以修饰一些名词,这是现代汉语新出现的结 构,而“颇”不能修饰名词。如:
(17)成一眼就看到了我,孩子似的雀跃着,迎上来, 显得很童话。(《青年文学》1993年第6期) (18)愫细很淑女地啜饮高脚杯中的白酒。(施叔青 《香港的故事》,《独身女人》1986年第14页)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名词都能被“很”修饰, “很+名词”接纳的名词是有限的。这类名词是受到特定语 义条件的限制的,可以从气质、作风等方面将说话人的某种 特殊感受反映出来③,本身具有的是静态的称谓意义,一旦 与程度副词等结合,这些名词就会临时产生动态的描写性意义④。例(17)的“很童话”描写成的举止,具有童话境界 中的天真烂漫、纯真、胸无城府的特点。在这里,“童话” 负载的语义远远超过了其静态的理性意义,语言显得既简洁 明快又生动丰富。
3、很+是+形容词/动词 程度副词一般修饰形容词和褒贬类心理活动动词,不 修饰其他动词。但是“很”却又有一些特殊用法,它可以修 饰“是+A/V”短语。而“颇”则不能。如:
(19)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朱自清《背 影》) (20)那情景那姿容很是动人。(王朔《玩的就是心 跳》) (21)他很是惶惑,几乎觉得的确是自己撞了那老太。
(方方《定数》) 另外,“很”修饰形容词后可以重叠,构成“很A很A” 格式。而“颇”不能这样重叠使用。如:
(22)他一咬牙一闭眼,买了一桶很贵很贵的美国奶扮,捧回家刚刚迈进家门的时候,整个人看上去都快不行了。
(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23)孩子总觉得很怕,……只见很亮很亮的一个房 间一闪就过去了。(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三、“颇”的语用表达效果 1、具有庄重典雅的语体风格 现代汉语中,“颇”的使用频率不及“很”高。在日 常交际中,文言词“颇”一般出现非常庄重典雅的语境中(高 育花2001),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古典色彩。“颇为”“颇 似”将“颇”的这种典雅庄重特点体现得非常充分。例如:
(24)现在他正从身上各处掏出水果、甘蔗、面包、 熟鸡蛋……把桌子摆满,颇为得意。(老舍《秦氏三兄弟》) (25)“冠晓荷!”他的声音几乎恢复了平日的低柔, 他的神气也颇似往常的诚恳温厚。(老舍《四世同堂》) 在上面的例子中,不能用“很”等同替换“颇”。如 果一定要换成“很”的话,必须同时将“为”、“似”换成“是”、“像”,“很是得意”“很像往常的诚恳温厚”。
2、反映不同的时代面貌 这里所说的时代面貌是指作家在小说里用“颇”显示 出的时代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历史小说里用“颇”比较常见,因为要反映特定 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时期。文言词“颇”的使用符 合历史小说的创作需要,符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塑造。
如:
(26)寻得本时弟子,语曰:“汝颇忆从我渡水往狼 山不?”(鲁迅《古小说钩沈》) (27)曹操闻听,心中害怕,颇有退意。(对口相声 《马路红》) 二是不同的时代作家使用“颇”的频率有差别。从我 们对北大语料库小说里使用“颇”的统计来看,新文化运动 时期使用“颇”的频率远远高于当代。
原名为《青年杂志》的《新青年》,第二卷于1916年9 月出版。在第二卷的所有文章里,“颇”作为副词总共出现了124次。胡适在1917年1月1日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推 广白话文。1917年4月出版的《新青年》第三卷,全卷只找 到87个副词“颇”。第四卷“颇”出现78次,第五卷出现74 次,第六卷69次,第七卷61次,而且是作为副词。这绝不是 一个偶然。“颇”是一个文言词,在胡适先生推广白话文后, 它出现次数日益减少。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言使用的一 种必然。
进入当代,“颇”的使用频率更降低了。在朱氏语料 库收录的文章中,池莉的作品中“颇”仅出现3次,苏童的 出现14次,王朔的作品里出现的多些,但也只有45次。这与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比,很明显,“颇”的使用次数少了。
3、体现交际者的文化程度 言语交际过程中离不开交际主体,交际主体是具有各 种个性特征的,如年龄、阶级、文化程度等。“颇”与“很” 的不同使用体现了交际主体的不同个性特征。比如“很有姿 色”和“颇有姿色”在当代都可以说,但我们仔细体会,就 会发现,说“颇有姿色”的人一定是文化修养比较高的知识 分子。文化水平一般的人几乎不用“颇”。没有文化的人根 本就不用“颇”。我们从老舍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如:(28)你看,这二三年来,我颇弄了几个钱;并没费多 大力气,大概是运气好!(老舍《老舍文集》(第十卷)) (29)我颇有些钱,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脾气!(同上) (30)朱先生说:“恩师常言‘顺时利世’,在秦为 政多年,颇获人心。……战事一起,遭伤害的是百姓,你就 要落千古骂名了。”(陈忠实《白鹿原》) 例(28)和(29)中,说话者都是封海云。封海云是 赵素渊的男朋友,赵素渊乃赵庠琛的女儿,从小家教甚严。
而赵庠琛幼读孔孟之书,壮存济世之志,游宦二十年。而且, 封海云说小的时候,还跟赵庠琛的二儿子赵兴邦同过几天学。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封海云是受过学校教育的,文化修养比 较高。例(30)里的朱先生是关西地区最后一个大儒,身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身体力行地实践儒家 规范。他是个文化程度非常高的知识分子,否则不会被称为 “儒”,而且是“大儒”。
四、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词“颇”的理解 在现代汉语中,“颇”是一个文言词,与“很”有较大差异。但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颇” 却被简单地解释为“很”。人们似乎习惯于将文言词与现代 汉语中的意思等同理解。这给我们准确理解文意带来麻烦。
现以两篇中学语文课文《荷塘月色》和《陌上桑》里的文言 词“颇”的注释为例,说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文言词 语的用法及表达效果。
(一)《荷塘月色》中“颇”的理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抒情散文,借荷塘月景 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有淡淡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忧伤。文 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既是朱自清写作的 背景,也是他抒发感情的线索。注释里将“颇”解释为“很, 相当”。根据这种解释,文章开头的一句话就成了“这几天 我心里很不平静”。试想,既然“心里很不平静”,为什么 又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伤”呢?联系“很”和“颇” 的句法分布差异和语用表达差异,这里的“颇”理解为“稍 微、略微”,应该更符合朱自清先生的文意。原因有以下两 点: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