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微课;
认知;
教师和学生;
调研分析;
应用现 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移动学习、碎片化 学习方式和Web2.0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 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国内微课程研究日渐红火,国外的可 汗学院、TED-Ed,国内的网易公开课、一分钟网设计的微课 程都具各自的特点和风格。目前关于“微课”的研究大多在 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对于实践中的微课程模式,尤其是 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对微课现状的研究还很匮乏。微课程(micro-lecture)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 华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ern lowa)LeRoy A.McGrew 教授所提出的的60秒课程 (60-Second Course),以及英 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T.P.Kee提出的一分钟 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简称OML) 。近几年,国 内外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 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 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定义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 也不尽相同。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 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而 现在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 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 (Knowledge 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 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 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包括: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 念,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写出一份15-30秒 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用麦克风或网 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1-3分钟 。广州 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将“微课”定义为:基于学校 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 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 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 。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 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在2011 年提出了:“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 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 机组合 。同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 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 模式创新为核心。在种种合力的推动下,这种以微视频为核 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广泛 关注 。
基于国内外相关学者关于“微课”的研究理论,本研究 主要通过对浙江某中小学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通过发放问卷 和专家访谈等形式,了解我国校园中教师和学生对“微课” 的认知情况,主要是从学科、学段、年级等因素在对“微课” 教学了解程度、接受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从“微课”教学 开展的具体构成及其各因素的重要性、促进和阻碍“微课” 教学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进一步研究我国“微课”教 学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微课”教学建设工作建言, 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和优质学习资源建设。
一、现状调研 (一)研究对象 根据浙江中小学实际开展情况,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浙江的A小学和B中学2所学校为代表。其中,在A小学,分别选 取五年级1班和六年级1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一共发放83份 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份;
在B中学则选取七年级1班、 八年级1班和九年级1班的学生,一共有发放151份学生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146份。从2013年11月初开始前往学校进行实 地调研,一共发放教师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2份;
发放 学生问卷234份,回收有效问卷224份,具体情况如表1。
(二)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设计准备了2种不同问卷,分别针对教师 和学生,交叉分析。问卷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标题、导 语、正文和结束语。
1、标题简明扼要,点名调研主题,即对“微课”认知 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教师版)、对“微课”认知状况的问卷 调查表(学生版)。
2、导语部分包括了调查目的、意义和要求,特别针对 中小学的学生问卷,简明易懂,激发被调查者的兴趣,避免 学生对本次调查的反感和恐惧。与此同时,我们还简单解释 了“微课”的定义,启发被调查者更有效果地填写问卷;
并 申明问卷数据会保护隐私,仅作学术研究,减轻教师和学生 的心理负担。
3、问卷正文主要是以封闭型问题为主,通过评判式来 排列选项的重要程度。教师问卷中相较于学生问卷,多了几 道开放型问题,主要是关于具体课程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了解教师对进行本课程的微课开展时教学设计的想法和态度。
问卷中的量表以分项评分量表(Likert量表)为主 , 即多个关联单选问题,它们是某个总项(上一层变量)的一 个分解,称为Itemized Rating Scale。比如,您认为“微 课”教学的构成以及构成的重要性。
还设计了排序量表,所研究的问题对几个因素排列出先 后顺序。比如,你喜欢的三门学科分别是(把最喜欢的排在 第一个)。
4、结束语主要表达了对被调查者的感激。特别是在教 师问卷中,我们添加了“请关注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微课征集 大赛、浙江微课网,如果想了解调查结果,请留下您的邮箱” 作为后续调查和沟通的重要方式。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 式开展。统计学方法主要是应用SPSS21统计软件包,采用统 计描述、t检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从学生角度 随着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 和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等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校的广泛传播,“微课” 教学也自上到下开始进入了中小学校园中。“微课”教学的 普及程度,对于学生而言仍然非常局限。通过回收的224份 学生的有效问卷中,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1、不同性别学生对“微课”的了解 在这224份有效回收的学生问卷中,男生问卷116份,女 生问卷108份,基本持平。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小 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总体上对“微课”的了解程度 为一般,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
而且,相对于女生,男生对“微课”这种新学习、教学方式 的了解更多一点,符合男生对于接触、探索新事物主动性更 强的一般规律,详见表2。
2、不同年级学生对“微课”的了解 从五年级到九年级,分别回收有效问卷35、43、46、50、 50份,每个年级有效问卷数量基本持平。从年级角度的数据 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总体上学生对“微课”教学的 认识程度有所加深,成正相关,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 体见表3、图1。
其中,九年级的学生的认识相较于八年级 的学生程度有所降低,主要是由于“微课”教学和学生自身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微课”教学是在近几年开始探 索发展,特别是在2013年,国内热度一再上升,学生了解、 接触“微课”教学也主要是在这一段时间。而这一批学生也 是在这个阶段进入九年级,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学生表示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课外新型的学习方式。
3、学生在今 后通过“微课”学习的主观意愿 学生在今后通过“微课” 学习的意愿总体上为愿意,只有极个别学生表现了非常愿意 或者不愿意的态度。同样的,男生相比较于女生意愿性更高一点。
但是从年级角度分析,学生在今后对“微课”学习 的意愿有显著性差异,主要呈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p<0.05, 具体见表4。除了事物发展一般规律性的原因,还有从低年 级到高年级,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不同也是 影响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
事物发展一般呈现螺旋上升的 规律。新鲜事物发展都是从一开始受到热点关注,然后专注 度逐渐消退,吸引力下降,人们对新鲜事物失去新鲜感,兴 趣度降低,只有在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一 定的刺激物或特殊环境下该事物又会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 和关注。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触面广, 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兴趣大,主动性较高,所以意愿较 高。但是相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则面对刚进入 初中的学习新阶段、新环境,自我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对新 事物接触较少,也不愿意接触新事物,意愿降低。而八年级 学生则已经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学习能 力也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较高,对“微课”教学的意愿最高。
同样,九年级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 动接触“微课”教学的意愿都不高,最后呈现起伏折线图, 如图2。
4、学生了解“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数据显示, 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微课”教学这个新形式,而对“微课” 教学了解的学生主要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其次是通过教师渠 道,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通过家长教育接触、了解“微课”教 学的,见图3。
究其原因,主要是当今社会网络环境发达,学生比较容易接触到网络,在网络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比 较自由,容易受到学生个人的兴趣影响,接触到新事物。而 且,我们所调查的小学、初中学生的父母年龄层主要是在80 年代左右,是我国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的社会中坚力量,他 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态度比较开放,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 高。所以,这些家长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会 渗透到网络新普及的知识与信息,相较于其他家长更愿意驱 动自己的孩子去接触新事物。比如,这两年网易公开课的普 及,从年轻一代的家长到学龄的孩子,都成为它的受众。
5、 学生认为“微课”教学视频维持的时间 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我们了解到相关领域的主要专家学者在定义“微课”的时候 提到了视频的时间是在5-10分钟。而通过对学生的问卷了解 到,大部分学生也认为学习一个知识点,愿意花5-10分钟的 时间去学习。
6、学生认为“微习题”应准备的数量 大部 分学生认为在“微课”教学后设置3-4道“微习题”比较合 适,详见图4。
(二)从教师角度 教师问卷一共发放35份, 回收有效问卷32份。除了通过问卷的方式,我们还通过专家 访谈法了解教师对“微课”教学的了解程度、意愿程度等情 况,主要得出以下几点信息。
1、教师对“微课”教学的了 解程度 教师对“微课”教学的了解程度总体上比学生高, 只有28.2%的教师表示不了解“微课”教学。如图5。
其中, 不同学段的教师对“微课”教学了解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我们所调查的A小学和B中学,执教初中段的老师普遍对“微课”教学有一定的了解,相对于执教小学高年级学 段的老师,认识、了解程度更深,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见 表5、图6。
2、教师在未来录制“微课”的意愿 在调查教 师是否愿意今后去了解“微课”的制作以及应用,在未来录 制“微课”的意愿中,只有4名教师选择非常愿意,有37.5% 的教师表示一般。可见在我国校园中中学教师甚至高校教师 虽然对“微课”教学有一定的了解,不乏一些教师对“微课” 教学非常了解,大部分教师也接受“微课”教学的形式,但 是要自己去制作和应用“微课”教学时,积极性和主动性就 较大幅度降低,大家还是更愿意保持惯性,对新事物的发展 持有观望的态度,如图7。
3、 教师对“微课”教学的接受 程度 在这32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有22名教师接受“微 课”教学,只有个别少数教师是抱着完全接受或者一般的态 度。可见,大部分教师对“微课”教学的态度仍有自己的考 虑和估量,并不是一股脑地跟风、盲目跟从,也不是完全拒 绝新事物的发展,如图8。
4、 教师认为“微课”教学的效 果 根据这次的调研,只有1位教师认为“微课”教学是非常 有效果的,50%的教师认为“微课”教学有效果,而43.8%的 教师认为“微课”教学效果一般,如表6。可见“微课”教 学这个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还有很长一个阶段要探索,教学 模式的发展最终仍是要以教学效果为标准的,如果教学效果 不佳,这个教学模式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
教师对“微课” 教学发展的前景保持中立的态度,并没有很乐观的认为它是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模式,将来也只会是主流课堂教学的另 外补充形式之一。
5、 教师认为“微习题”应准备的数量 50% 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教学后,应该准备3道“微习题” 比较合适,这一结果和学生的观点也基本一致。
6、教师认 为“微课”教学视频维持的时间 59.4%的教师认为“微课” 教学视频应该维持在6-10分钟,见表7,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学者的观点相一致,也学生的观点也差不多。可见,“微课” 教学在定义时提出10分钟以内的微小视频是得到共识和认 可的普遍性观点。
7、教师遇到困难排序 这次教师问卷涉 及的执教课程包括了语文、英语、数学、科学、历史与社会、 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面向范围比较广,得到数据 比较合理。这些教师认为在“微课”教学设计中,找到合适 的知识点即教学内容最为困难,其次是录制微课工具的使用、 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握、对视频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如何评价 考核等方面,难度依次降低。
8、 “微课”教学构成重要 性 教师认为“微课”教学构成最为重要的是“微视频”, 即教学视频片段,接下来从重要程度从重要到不重要依次排 序为“微教案”即教学设计、“微课件”即教学课件、“微 习题”即练习测试题和“微反思”即教学反思。
三、研究 结论与成果 在“微课”教学实践先行而理论滞后的现状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微课”教学现状的态度,包括了解 程度、接受程度、认知情况都对未来“微课”教学工作的发 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一)总体情况 通过这次的调研得知,教师和学生对“微课”教学的界定基本相一致,比如“微 课”教学的构成、“微视频”的录制时间、“微习题”的数 量设置和学习平台等。而且,根据年级和学段的不同,无论 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微课”教学的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都 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从学生角度而言,随着年龄的递增,认 知水平提高,学习能力得到了强化,对“微课”教学接触程 度也随之加深;
同样的,相对应学段的教师对“微课”教学 的认知程度也呈现上升趋势。
(二)从平台角度 通过对学 生的问卷了解到,学生除了一般网络上比较普及的几大视频 学习网站,比如网易公开课、TED、可汗学院等,还接触到 一些其他学习平台,相较于老师接触、认识的更多,比如有 学生提到了“学而思”网校。据了解,“学而思网校”主要 是针对中小学阶段的远程教育网站,是一个为学生提供课外 培训的教育机构。这样类似的平台还有很多,但是,教学资 源的质量良莠不齐,费用也高低不等,国内对这样的学习平 台缺乏统一的管理,特别是对优秀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三)从课程角度 每个课程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并不是 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微课”教学,如果校园中所有的课程 都试点用“微课”教学,一股脑地充斥整个校园课堂文化, 反而会让学生厌恶,也会加重教师的负担,降低教学质量和 教学效果。
B中学校长提出,现在主要试点“微课”教学的 是英语和数学课程,暂时将语文课程排除在外,主要是由于 语文课程的知识点分割比较困难,而且语文授课的背景知识环境比较复杂,不适合用“微视频”的方式简单呈现和运用。
通过与一线教师进行访谈,B中学的一名音乐教师也提到, 音乐课程并不适合展开“微课”教学,因为音乐学科的知识 点是以循序渐进的音乐能力为框架,而不是单点的知识点可 以满足。而且音乐学科重视即兴、互动和反馈等环节,主要 是积累情感的抒发与表达,需要师生间的交流,在节奏感、 乐感乐律的培养上,用“微课”的方式效果并不好。
有学 生在问卷中提到,是否可以用“微课”教学来针对某一些课 程开课,比如生理卫生课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 会面临一些生理上、心理上的第二性征的成长问题,一些学 生比较内向,面对一些内心疑虑,不敢和同学交流,也不敢 向老师、父母提问,可以通过“微课”教学的形式,结合这 一类课程进行探索。
也有学生在问卷中提到,社会和历史 课程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他在课余生活也很喜欢通过网易公 开课来学习,他希望能在校园里更多的接触这种形式的课 程;
因为网易公开课和TED主要是英文的视频授课,低年段 和英语水平较为初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校 园里增加相应的中文课程,会让学生学起来更容易。
(四) 从特点角度 通过对浙江中小学师生问卷和专家访谈的数据 了解到“微课”教学的现状,以上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的原 因也包括了“微课”带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关于“微课” 的主要特点,胡铁生教授和温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胡来 林教授都做了总结。其中,胡铁生教授总结的“微课”特点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
资源多样、情境真实;
短小精 悍、使用方便;
半结构化、易于扩充等。首先,以10分钟左 右为单元的的教学视频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者 是某个教学环节,这就要求微课在开展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 指向,能在简短的时间内突出主题。其次,微课组成的核心 要素是课堂教学视频、 教学设计以及多媒体课件,此外还 囊括了教学反思、专家点评以及练习与测试等,丰富多样的 资源能为学习者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再次,微课教学 的资源总体容量较小,一般不超过 100M;
时长较短,一般 为5~8分钟,短小精悍,便于教师与学生在线及下载学习。
最后,微课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扩充性,所提供的视频有利 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其提供更多的获取教学资源的机会, 其动态生成性表明“微课”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可不断为教 学补充给养。
胡铁生教授总结的“微课”特点落脚点是在 课堂结合的学校“微课”教育,而温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 心胡来林教授则放眼于学校教育及学校范围外的各种“微 课”学习,他在其“浅谈微课的建设”中总结了“微课”有 以下8个特点:学习时间较短;
内容针对性与独立性强;
资 源存储容量较小,传输快捷;
便捷交互教育;
微课程学习的 自主性;
微课程具有草根性;
微课程教学目标单一性;
评价 的及时性等。他认为,相对于传统30-50分钟一节公开课的 光盘、网络教学视频,“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更有效利 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者注意力更集中。而且,每个“微课”仅针对1个知识关键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详解,内容具有 独立性,自成体系,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个性化按需受教, 需求满足的吻合度更高。再者,容量仅数兆至数十兆,主流 网络媒体格式,载入快,便于终端携带,便于实现“微学习”、 移动学习,便于知识的分享与传播。同时,“微课”不局限 于课堂,随时随地可进行知识的传播,并根据针对要点即时 讨论、测试和反馈、举一反三的联想,交互性大大增强。此 外,“微课”是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适用于各种终端设备与媒 介环境下随时随地自主学习资源的课程。而且, “微课” 与传统课程相比,学习目标单一,表现为知识目标的聚焦性、 能力目标具体化、方法目标多样性。“微课”学习不同一般 课程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而微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 征,及时反馈掌握情况,学习效果即时呈现。但是,“微课” 开发并不一定是大学教师,任何人只要对某一问题感兴趣并 深入掌握,就可以开发出一门微课程,所以它具有草根性。
如果用一句话来综合概括“微课”的特点,那就是“短小, 灵活,精练,便捷”。事实上,“微课”是在“移动学习” 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它具备 了“移动学习”的基本特点,“移动学习”更侧重情境意义 下的建构学习,而“微课”更侧重的是,实现以具体知识点 为教学目标的短小教学视频。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