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基本含义 所谓“产”即产业,它的载体是企业,所谓“教”即教 育,本文特指职业教育,它的载体是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即 校企合作、产教一体,是高职院校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 力争达到“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 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 资格证书对接”,从而为产业发展培育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切实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校企双赢。
二、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4年,10余年间,从4所市 级中职合并升格、在评估验收过程中规范、于省级示范校建 设中成长,目前学院在校生9437人,教职工585人,专业41 个。近些年,学院主动争取政府支持,争取企业参与,争取社会资源,主动搭建起政府支持和企业参与的平台,按照“人 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努力推 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水平明显提升。
(一)服务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高职院校 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如何办专业,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 规律和内在要求,必须与产业对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晋中市位于大太原经济圈中心,是 农业大市、煤炭大市、旅游大市、制造业大市。晋中职业技 术学院建于榆次工业园区和晋中市开发区内,与近千家企业 为邻,与山西省高校园区为伴。“校在园中”的地理优势和 庞大的人才需求为学院校企合作提供了优越条件。学院依据 “专业与产业对接、就业与企业对接、职业与行业对接”的 思路适时调整了专业结构,紧扣晋中市8大支柱产业(物流 金融业、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煤化工产业、现代农 业、文化旅游业、电力产业、煤焦产业)构建了由园艺技术、 煤矿开采、旅游管理等重点专业为支撑的10个专业集群,力 争做到学院所设专业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匹配,并适应 区域经济、企业、行业的发展,使学院与社会之间形成“提 前培养,同步使用”的良好局面。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 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从 事生产经营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以“为了行动 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为教学过程设计原则,把实践过程设计为学习过程,在职业实践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培养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工学合一、学 用一致的原则,在左权校地共建“产学结合、富民育人”核 桃示范性教研实训基地,形成了“田野式”人才培养模式;
与晋中红岩机械厂等企业合作构建了“车间式”人才培养模 式;
与山西灵石昕益能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了“矿井 式”人才培养模式,让教师带领学生在田野里学园艺、在矿 井里学采矿、在车间里学制造,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升, 多次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佳绩。与晋中市“天下 谷”集团以及大同广灵剪纸等企业合作构建“即学即用,网 络创业;
紧口区域,网络推广”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 研发出富有晋商文化特色的区域产品。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企业与学院融合发展校 企合作的基础是达到校、企、生、社会共赢,共赢的局面决 定校企合作的成败。1.形成了“政校行企”4方互动、服务 三农的“左权模式”学院与晋中市林业局、左权县政府、核 桃农户3方携手共建了万亩核桃林教学科研基地。政府出政 策、出资金;
学院派专家、出技术;
果农出田、出力,形成 了“政校行企”4方互动――“学院主动、政府推动、行业 能动、农民行动”合作新模式,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 全市得以推广。2.构建了移教进企、互利共赢的“企中校” 合作模式学院分别与灵石昕益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霍尔 辛赫煤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企业出设备、出资金、出场地,学院进行教学、负责管理、提供服务”的 方式,联合创建了“矿中校”合作模式。学历教育与岗位培 训双管齐下,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齐头并进,不仅为企业提 供了员工培训、生产研发、技术改造等服务,而且有效地促 进了学院煤炭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3.订单培养,合作育 人学院与浙江吉利汽车集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合 作探索出“1+1+1”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与大 北农集团和汇福科技联合开设畜牧兽医班,与太原双合成食 品有限公司联合开办“店长培训班”,与梅苑山庄合作举办 “梅苑讲堂”,推行订单培养、合作育人,更好地藉学校之 手、企业之基,实现了校企“双赢”。4.探索出校企生3方 持续发展的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模式为提升煤炭深加工与 利用专业的建设水平,学院积极寻求与山西省10大焦化工业 园区之一、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山西潞宝集团 合作,在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引下,双方共同 确定了“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校企一体化人 才培养模式;
共同开发了适应技能型人才发展的课程体系;
共同研发了信息反馈系统和考核评价办法;
校企互聘,攻克 技改难题,共同培育了优秀的师资队伍;
共同建立了产学研 实训基地等。校企之间高度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黑 板上选煤、作业本上炼焦”的教学方式,教、学、做一体, 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完成了学与用的相互转换,达到毕业 即就业,大大缩短了工作适应期,迎合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教师在企业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锻炼技能,逐步转型为 “双师型”教师,迎合了现代职教发展的需要。
(四)搭建研究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融合高职院校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须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 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 术转让为重点,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研攻关、 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校企协同攻关。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以“我能做”为基础,“有需求”为指向,“可共赢”为目 标,积极主动寻求合作,在注重人才培养的同时,进行有价 值的研发、培训和技术服务等。例如,核桃大县左权,所产 核桃品质好、销路广,但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管理粗放、病虫 危害严重,核桃收益很低。2008年学院主动与晋中市林业局、 左权县政府、核桃农户联系,建立了万亩核桃林产学研基地, 以一个乡镇为示范进行蹲点服务、设点教学。3年里,师生 和农民打成一片,田间与课堂融为一体,核桃产量显著提高, 实现了平均亩产翻一番的目标,同时还研发出了品质优良的 纸皮核桃,使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了800元,有近百位农民 朋友成为当地“土专家”,核桃示范项目在全县得到了推广。
实践证明,良好的“政校行企”合作模式是培养优质人才的 重要途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更 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发展,使 培养的人才更贴合企业行业等部门的实际需求。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成效与思考(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 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特点产教深度融合将教 育教学、劳动生产、素质培育、技能淬炼、技术研发、管理 服务相统一,不仅能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还能将校 企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因 此,必须把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教发展 的风向标。这也是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之所以有一定成 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专业不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不尽相同, 这是由于专业的特质与内涵要求、市场需求不同而形成的, 必须引起高度关注校企合作的方式、产教融合的模式应立于 实处。如文科经济类专业就需要引入企事业元素、重建校内 综合性的实训基地;
农业类专业就要走入田间地头、与行业、 与企业、与科研、与生产经营户形成紧密性的链接;
煤化工 类的专业就需要与有质量的大型企业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模 式,充分利用校企双重资源,合力育人,互利共赢;
工科类 专业则需要在校内构建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或引入、或自建), 因为现代社会的工厂不太乐意将生产交由这些初学者,因为 他们承担不了过高残次品的代价。
(三)科研的技术推广应用服务应成为校企合作与产教 融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取向的应有之义科学研究是贯通人才 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高职院校作为地方 上科研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立足于本区域的生产实践,利用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提供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解决企 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线上”的难题,逐步成为区域高 新技术的孵化器、蓄水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 技术支撑。
(四)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而产教高度融合才是职教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现行我国的 体制与机制还不足以支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深化,企 业的社会教育责任需要政策法律的支撑与规范,学校的市场 服务功能还有待政府进一步投入和法制的大力规范。我们完 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新政的不懈推进,校企合 作、产教融合必将发生更新的变化。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