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立数学模型策略论述
小学数学建立数学模型策略论述 一、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需精选好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需要以现实生活作为原型,生活原型 则是数学模型的构建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需要一定的问 题引领,数学问题的选取影响着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问题 选择得好,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有好处,尤其利于学生 准确快速地建立起数学模型思想来.所以,对建立数学模型 思想,我们不得不首先做出这样的思考,问题选择得精当, 那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就显得比较容易和顺当.精选数学问 题是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现行而又关键的一步.因此,提高学 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都力求做到开局的良好,即选出比较精 当的数学问题.譬如教学《平均数》时,我就
设计了这样的 问题:学校计算机兴趣小组进行汉字录入比赛,男、女生1分 钟的成绩如下.可以怎样比较男、女生的汉字录入速度?从 这张成绩表看出:一是性别不一样,二是人数不相同,男生 队是7人,女生队是6人.要看出成绩的好差,一定要进行比 较才行,可是大家觉得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比较呢?学生们对 此极为感兴趣,总在思考着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方法.有学 生说取小组内的最高成绩进行比较,也有学生说可以累加个 人的总成绩进行比较,但相互讨论后,总感到有些不够妥当 的地方,因为总是不够公平合理的.怎样才能体现出比较的 公平合理?这个时候抛出“平均数”进行比较的方法,学生 一个个不以为然,产生需要理解平均数的强烈欲望.而在具体实践操作时,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及平均数模型的原型、条 件、适用环境的理解就显得直观深刻,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 利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二、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需巧设好情境 教学情境的优劣对学生探究兴趣的建立和稳固会产生 好坏的影响,比较理想的教学情境既是理想智育的出发点, 又是理想智育的归宿.数学教学也需要以理想的情境去实施 教学的流程;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立数学模型 思想也需要有学生所乐意接受并永葆自身学习亢奋状态的 情境.因此,笔者在平时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活动中, 总是努力思考如何利用优良情境去促进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的建立.注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谐情境的创设,让学生 也感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同样是那样的轻松和愉快.《倒数 的认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其错误率往往都比较高,读不是很 正确,写更是纰漏百出.当小学生进入比较理想的情境,建 立起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时,那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 书写其正确率都显得比较高.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笔 者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呈现出3/8×8/3,7/15×15/7,3×1/3, 1/80×80,让学生进行计算,并了解学生从中发现了什么? 当学生发现乘积都是1时,又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比赛. 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写出乘积是1的任意两个数,看谁 写得多,而且要求写出不同的类型.同学们见到竞赛,心里 甭提有多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时,笔者有选择地将这些数板书在米黄板上2/9×9/2=1,5×1/5=1,3/10×10/3=1,1/70 ×70=1,0.25×4=1,0.125×8=1,0.1×10=1,0.01× 100=1.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能写出这么多乘积是1的两 个数,而且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类型.为本堂课的后续学习奠 定了良好基础,也比较好地说明情境的巧设对数学建模思想 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 三、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需把握好过程 1.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及时梳理知识体系在平时 的建立数学模型思想的过程中,力求比较清晰地帮助学生更 好地建构数学概念模型,促进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从而 顺利地建构起数学知识体系,进而使得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 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素质的稳步 提升.比如让学生认识小数,一般都是将它和分数之间进行 一定意义上的关联,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等.但在三年级则先认识 一位小数,怎样让三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一位小数时,就体 现出“建模”的思想?开始,笔者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出示超 市购物相应的价钱:水彩笔12元、美工刀3元5角、铅笔0.4 元.当“0.4元”出现后,不少学生开始疑惑起来,虽然他 们知道0.4元就是4角,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建立 起这方面的生活常识,而且他们也已经知道0.4元就没有1 元钱多,但学生并不是就已经有了小数意义上的数学思想. 如果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元,在长方形上涂涂画画,把自己的想法表示出来.交流时,学生会说:因为1元 等于10角,所以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十份.2.在建立数学模 型的过程中寻找不同
素材的相同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 下,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 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 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课程标准》提出如此要求, 其核心意义是小学数学建模需让学生去亲历建模过程.这就 比较明确地要求教师在数学建模中,不能主观臆断地忽视学 生的存在,必须重视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就比较现实 地要求我们教学中,教师只能引导学生去建立数学模型,而 不是代替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现实世界是数学
学习丰富的源 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 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 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亲身 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 价值.笔者在一次复习课中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独立解 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小虹和小聪从甲、乙两地相向而 行,小虹每分钟走35米,小聪每分钟走45米.经过10分钟, 他们两人相遇.问甲乙两地相距多远?(2)超市里一枝铅笔0. 8元,一本练习本1.2元.小晔想买5枝铅笔和5本练习本, 共需多少元?(3)学校操场原来长50米,宽30米.今年进行了扩建,把长增加20米,宽不变.问扩建后的操场面积一共是 多少平方米?学生练习后,全班交流解决办法.最后再联系 沟通,建立“(a+b)×c=a×c+b×c”模型.通过笔者精心设 计练习,用“行程问题”、“购物问题”、“面积问题”等 一系列不同情境的问题,层层递进,丰富了“(a+b)×c=a× c+b×c”这一模型在具体问题中的不同应用.经过
个人思考、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都能感受到(a+b)×c=a×c+b×c 的内在联系.最后进行沟通比较,寻找出不同素材的相同点, 沟通这些问题的联系,让学生体会模型
思想.这些问题虽然 情境不同,但等量关系是一样的,都可以用一个含有字母的 式子“(a+b)×c=a×c+b×c”来表示,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 的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