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构建 引言:探究式教学是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时提出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探究是教育的生命线”。不可否认探究式教学在实 施新课改的今天,是最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更加需要探究学习。让探究从小开始。让学生从 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养成探究习惯。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研究能力的 人,这样来为社会和国家培养研究型人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 究式教学?我从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在教师激发与引领下,学生据先前的 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进而自主能动地探究和构建当前事物 意义的过程。”①他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测 量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创造一种智力和社会交往环境,让学生通过探 索发现有利于开展这种探索的学科内容要素和认知策略。”② 从内容和本质特征来看探究式教学包括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 境。这个探究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而且这种材料 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和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
教师创造了一种智力和社 会交往环境,所以有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 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做种种设想。总之,这种环境要是学生真正有独立探究 的机会和愿望,而不是被教师直接引向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特别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来 讲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包括你怎样设计让学生进入探究,怎样开展探究,怎样 使探究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有新 的理念大力提倡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因为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 是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和谐地发展。它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进而使学生 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 展。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
所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应该是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 化整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探 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 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供各种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 想和方法,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的经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在构建小学数学探 究式教学模式中,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通过课堂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探 究活动相结合,积极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也就是在课堂中 完成的,并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多是以定向探究为主,所谓定向探究 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探 究。”③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依然是主体,但是他们缺乏探究经验,需要教师的 指导,比如需要教师为他们制定合理探究计划,提出探究问题,在小学甚至还需 要老师帮助他们收集一些探究资料。所以我们在数学探究过程中必须有一个精美 的教学设计,以便我们在课堂中能很好的完成探究教学。
(一)“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和教材探究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究 式教育的中心或出发点在于学生方面,探究是学生的探究,教只是为学生服务, 而不是学服从教。”④所以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探究的课题是否能适应小学生,小 学生能否通过探究愉快自主地学习。在教学前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法、是否适 应学生?老师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掌握,老师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技能、知识能力 储备、身心发展的特点、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探究内 容和方法相结合。比如:小学数学三年级(北师大版)的第一单元---认识小数,这是 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常见的最为熟 悉的小数莫过于他们在买文具、买玩具时看到的标价牌上的小数。所以我们要把 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探究方法和探究内容。只有在 实事求是分析学生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 问题意识形成后自然就会生成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置情景的时候就不能将情 境设置为“运动会中田径项目成绩的表示”,虽然孩子们对运动会中田径项目的成 绩用小数来表示也会有一些认知,但却不是耳熟能详的情景,学习动机自然也不 会得到很好激发。所以,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特点。
同样我们也必须分析教材,教师对教材进行剖析,找准探究性思维训练与 教材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并使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入情境之中,将那些枯燥、抽象的 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 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探究的乐趣。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是小学数学第 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小数,乘法,分数,对称、 平移和旋转,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内容,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与统计观 念,感受数学应用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数学活动的经验。本册还安排 了一定篇幅的总复习内容,帮助学生对第一学段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与反 思,以期达到这一学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比如我们在第一单元的学习 过程中就要注意分析第一单元的意图是使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如“买文具”、 “货比三家”、“买书”、“寄书”),学习小数的初步知识。这是因为学生在生活中 对小数的感受主要是和元、角、分相联系的,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将突出元、 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这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 求。
因此我们必须将认真分析教材和认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才能 够更好地完成探究式教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 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 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
在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探究与 建构的突破点要围绕“认知冲突的出现、探究热情的激发、问题意识的生成”来确 定。所以老师在内容上应注意设计一个能引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究点。如果没有 引发学生学习的问题意识,学生将没有进入探究的钥匙。所以必须创设问题情景, 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有: 1、从现实生活或实际需要中诱发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学习“面积” 时,提出:(用多媒体演示,如图①,图中表示出一间正在装修的房间,有个工人正在 用地面砖铺地面,这样一个场景。)同时还有一些数学信息,房间的长是4米,宽是2 米,砖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问需要多少块砖才够?这是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 的问题。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很想知道,要多少块砖才够铺满呢地砖的面积、地 面大小以及铺满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 果,探究欲很强。
2、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如讲《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在复习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后提出: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 能不能根据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来认识发现呢?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 律,不但会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观察、试验、猜测、估计,自己发现问题, 找到答案,而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良好的认识结 构。
3、从学生的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如在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用同 样长的绳子,围出的正方形面积要比长方形大。学生有的认为对,有的认为错。
那么到底是对还是错?及原因是什么?我们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 效果非常显著。
(三)创设思维情境,启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 思维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一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 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办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 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渐养成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习惯。教师要引导 学生:⑴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⑵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⑶动 手实验、操作;⑷进行归纳与类比;⑸联想与构造;⑹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 提出猜想;⑺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⑻确定最佳解决方案。特别是不 拿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给学生,而把课堂当作科学家发现定理的场所,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分析、类比、猜想、联想、推理、判断”等,自己发现结论和方法。
(四)解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传统教学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探究式教学主 体是学生,我们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就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 参与度。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上等生提出高要求:用多种方法完成, 并提出新问题;对后进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 信心。
(五)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 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 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如讲《两位数乘两位 数》总结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很清晰,在让学生做三位数乘两位数, 以及三位数乘三位数这些题,学生通过进位方法的掌握,很容易探索知道两位数 以上位数相乘的方法。这个过程让学生知道了问题可以探究解决,使学生形成了 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探究模式的构建 实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但是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教育学生养成一种探究意识和习惯。探究式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然而学生的 大多数时间却是在课外,课外活动是形成探究意识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把 握好课外活动探究。在课外活动探究过程中应从两方面入手:
(一)教师布置课外探究活动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一方面表现在教师所布置的课外探究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为学生设 计一个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的课题,当然这个课题必须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并 且有完成课题所具有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探究资源。比如,学了“利息、 利率”这一内容后,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怎样求利息的方法, 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此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 起来,想一想怎样存钱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 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怎样存钱最 合算?学生极有兴趣,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最后存钱。在这一实践活 动中,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极为深刻,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使知识和生活紧 密结合。
(二)引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探究活动,鼓励孩子的探究活动。
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重视参与或鼓励孩子在家的探究活动, 积极培养自己孩子养成探究的习惯,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让孩子动动 脑,动动手,这样长此以往,定向探究将转为自主探究,我们的学生也将成为具 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社会栋梁,这就实现了我们教育的目的。所以课 外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营造和谐的探究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数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 氛。”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讨 论、交流中体验平等、民主、理解、信任、亲情与爱护。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 主探索、标新立异,敢于与老师争论,师生一起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创新数学。
这样的课堂就会呈现积极、向上、自然、和谐、开拓的新气象。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 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时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 高涨,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 的萌芽’。”⑤这就要求师生间要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解、学会欣赏,成为学生的知心大朋友, 使课堂成为学生灵感涌动的空间。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认知交流的过程,也是 彼此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师与生创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学生感到 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参与学习的动机,做到敢 想、敢问、敢说。课堂民主氛围的创设,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教师每 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和蔼的态度和热情的赞语等,都会让学生感 到“心理自由”,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教 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发扬教学民主,就必须要做到:耐心地听取每一位学生的发 言(即使言论本身是错误的),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积极评价每一位学生 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索;
相信每一位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任何结论都充满着智 慧;
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积极争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允许学生说“不”,敢 于向“权威”挑战,充分尊重学生的新观点、新看法;
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数学教学, 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善于吸取学生中的意见。
(二)营造和谐的同学关系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学生具有人际交往的智力和需要,在学生的人际 交往中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交往对象便是自己的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也最希望能与 同学有一个民主、自由、友好的关系。这是他们的需要,只有在教学中满足了他 们这种需要,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因为良好的生生关系在课堂了能创造一 个愉快的空间,并且,学生的钻研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保障感,而这一切都是 建立在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的基础之上的。在探究教学中 也是如此,学生之间的和谐,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和悦,在合作中也可以为探究目 标达成一致。相反学生之间没有良好的关系探究就失去了桥梁。有这样一个教学 事例,有个男同学平时由于很调皮和其他同学相处不是很融洽,在学习数学三年 级(下)(北师大版)铺地面一课,每个小朋友手上有5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上课过程中我请小组(4人)用自己手中的小正方行,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 形,只有小组4人合作才能完成。结果小组成员不允许让他参与。最后的结果是 整个小组的探究任务没有完成,小男孩被同学排挤,心理也受到了伤害。像这样 的例子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老师就必须帮助孩子门营造良好的生生关系。
对孩子之间进行情感教育。让孩子之间的关系平等而友好。
(三)营造和谐的探究环境 哲学上说,一个人的发展变化是“内在”起决定作用,“外在”起影响作用。学生的学习成才我们也可以说,学生的智力、个性、努力等起决定作用,但是, 学习的外在条件却对学生的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探究教学中尤其 如此,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在数学探究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的需要,探究需要丰富的教学 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一是因为他们的认知局限,需要更多的为他们准 备更加直观的探究情景。二是因为丰富而直观的环境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其次,在探究的时间上,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需要花时间去验证自己的新想 法,需要花时间通过阅读、思考、记叙及考察等多种多样的活动来理解知识,发 展探究能力,小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时间上应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要留足 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不要忙于完成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抢走学生的探究 时间,这样只会让学生探究前功尽弃。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形成探究的习惯。
最后,教师在安排探究空间上,我们的空间应尽量让人舒适轻松,我们以 教室为例,在我们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室的布置都很倾向于自然,课桌也很灵活, 这样确保学生不论如何分组,不论从事哪种活动都能有效地进行下去,都能展示 自己的活动成果。同时安排的空间上应尽量与本次活动的内容想吻合,我们针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 一个情景,老师在教室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商店的柜台和一些商品,他们所熟悉的, 年龄阶段很感兴趣的一个玩具店作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逛逛看 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形成问题意识进而探究。这样探究效果会更加。
通多方面为探究学习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学生才能放松,才能独立探究, 大胆的发表意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勇于创造。
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最 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然而课外确是形 成探究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活动的重要条件是营造一个和谐的探究关系。
在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究式教学活动 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并且探究活动的领域将从学校的课堂向课外活动延伸,从学 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为我们的国家培养更多的探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