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原理 课程教学 方法 一、“原理”课的课程属性和特点及对教学方法的普 遍性要求 “原理”课程是一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三个重要组成部 分的融合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部分。是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理论色彩最浓、 理论基石地位最突出,而学时基本上是相对最少的一个。所 以,既要把内容讲透彻,又要把内容讲全面对教师本身的能 力、素质和方法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学时的有限性对教学方法的挑战也是个现实。但是, “原理”的三大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是“理论 基石”,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破解 他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把钥匙。没有对理论基 石的真实了解,就不能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对资本主 义制度的分析和批判,也就不能正确理解我们国家在搞市场 经济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问题。当然就更不可能真实的理 解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所以,只有掌握这个基石,学生才能在真实的理 论基奠上构建自己的思维大厦。否则,只能是把高楼建在沙 丘之上,风一来,思维大厦便轰然倒塌。
二、理工科院校“原理”课面临的特殊问题及教学方 法应对的特殊性 我所在的院校就是个理工科特色突显的院校。很多专业 在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环境下,仍保有很高的 就业率。比如,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建筑设计等等专业。
所以,他们对于懂不懂哲学,学不学“原理”,并不“感冒”。
他们只是觉得学好了专业就可以高枕无忧,有了好工作就是 美好生活的全部。
根据这种现实,一个老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把“原理” 的知识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明确“原理”本身的价值。这 门课程,知识性的学习永远是第二位的,而思维方式的训练 才是第一位的。因为,人,必须得去思考,我这一生应该怎 么活着,而不是只要活着就可以的问题。换一句话说,“活 着不是问题,活得好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活得好, 必须要有态度,有“内在的本质力量”,即要有动机、目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等。这些东西,不是背诵 几个英语单词,计算机过了几级,专业知识多么扎实,就可 以解决的。这种“本质力量”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塑造、锻 炼。而“原理”课就是一种“本质力量”培养的途径。大学 生的自我意识都很浓郁,不愿意接受“强加”的或者“灌输”东西,哪怕是真理。但是,他们是富有激情的存在,以真实 的情感感染他们比教条的灌输知识要明智的多。我的学生都 是在第一堂课上就喜欢上了哲学、喜欢上“原理”的。
所以,老师必须不要急着进入内容,而是先进入学生真 实的世界。我总是很宽容的告诉学生:“不要在未进门之前, 把自己先拒之门外。”这扇门永远是打开的,只要你觉得这 里没有你想要的东西,你随时可以离开。但是,首先要进来。
一旦学生对一个理论感了兴趣,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 主动获取知识和理念的阻力了。这样,“原理”课才能真正 变成他们真正感兴趣,对他们有真正帮助的学科。
三、高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促进“原理”课程教 学方法的推动作用 第一,老师要喜爱这门课程。
高校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必须时刻保持着对 这一课程的高度热情,从而感染学生。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 教学根本不感兴趣的老师,很难说能够把课程讲的精彩。而 兴趣的前提是了解,而且是透彻的了解该课程。
第二,老师要深入钻研,吃透教材。
前面曾提及“原理”课的理论特质。老师必须要对理论 掌握彻底。
第三,老师要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很多人有这样一个共识,文科的东西,讲,容易。讲好, 讲得精彩,难。因为文科属于发散式思维,一个理论要讲得透彻,不但需要该学科本身的东西,还需要,和学科相关的 一切理论。“原理”这一科,除了了解学科本身,还要了解 大学生心理、知识结构;
了解国内和国际社会;
了解人生;
了解历史,甚至谋划未来。每一个听课的学生都能从课堂上 有不能得收获,而不仅仅是同一个知识的收获。
第四,老师要有价值情怀。
一个满脑子都是现实情怀的老师,很难给学生多少真实 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而这,才是这门 课程真实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2007(4)23. [2] 人民日报.2000(6)29(01).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