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钻爱网 > 合同 > 销售合同 > 刘邦鸿门宴_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

刘邦鸿门宴_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

来源:销售合同 时间:2019-10-14 07:56:24 点击:

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

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 江苏省无锡市青山高级中学 黄邵震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汜水北即皇帝位。据《史记》载, 即位后的刘邦曾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张良、萧何、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可见他对自己的用人之术是非常得意的。

事实确是如此,公元前206年,刘邦抓住项羽在巨鹿与 秦军主力作战的时机,首先攻人咸阳,“欲王关中”。打赢 巨鹿之战的项羽随后以四倍兵力杀到鸿门,准备攻打刘邦。

翻开《史记·项羽本纪》,我们看到,在接下来的一夜一天 之内,历史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鸿门宴”大戏。而在此 期间,刘邦对张良、项伯和樊哙这“敌、他、我”三方人员 的“使用”,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一、“利”用项伯:零投入高回报 项伯,名缠,是楚国的“左尹”,也是项羽的“季父”。

于国于家,他都是项氏集团的核心人物。换言之,对于刘邦 而言,项伯是一个标准的“敌人”。

张良对项伯有活命之恩,《史记·留侯世家》说“项伯 常杀人,从良匿”。所以,按《史记·项羽本纪》载,当项 伯知道项羽要攻打刘邦,而替韩王送刘邦的张良正在汉军中 时,就“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 俱去”。这才有了后文刘邦和项伯的交往。其实,与其说是 双方交往,不如说是刘邦单方利用项伯。刘邦做了三件事,就以零投入换来了高回报。

首先是“奉卮酒为寿”,举着酒杯向项伯祝寿。因为刘 邦之前已经问明项伯比张良年龄大,而张良与刘邦相差不多, 所以刘邦决定“兄事之”,于是就有了见面伊始的举酒祝寿。

这是讲“礼”。

然后是“约为婚姻”,结成儿女亲家。在那个时代,婚 姻首先不是感情的产物,而是利益的纽带。儿女通婚,两家 人变成一家人,双方成了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是讲“利”。

最后是“言不敢倍德”,做解释说明工作。刘邦把自己 降到项羽臣属的位置,说自己“籍吏民封府库”是为项王做 些准备,“遣将守关”是为项王管好治安,并强调自己“岂 敢反乎”。这是讲“理”。

在“礼”“利”“理”三者之中,“利”是核心,“礼” 和“理”是辅助。“利益”是最真切实际的,会把双方牢牢 地捆绑在一起。一旦结成儿女亲家,刘邦的“公”事会关联 项伯的“私”事,项伯的思考判断就会随之产生变化:将要 被攻打的,不再是敌军的首脑,而是我的亲家;
更何况我的 这个亲家,又是一个守礼、有理的人。我当然要帮助他。

需要指出的是,刘邦所做的这三件事都是零投入。祝寿 和解说本来就没有成本可言,而“约为婚姻”到最后也只是 一张“空头支票”。由《古代汉语词典》可知,“婚”和“姻” 分别是指结婚双方的父亲,女方的父亲称为“婚”,男方父亲称为“姻”。根据“(刘邦向项伯)约为婚姻”的语序推 断,当是刘邦要把女儿嫁给项伯的儿子。有史可查的,刘邦 只有鲁元公主一个女儿,后来嫁给了赵王张敖。更何况,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汉立后,项伯“封射阳 侯”“赐姓刘氏”,同姓则更不可能通婚了。

那么,这样的零投入,收到了怎样的回报呢?在第二天 的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时当地,刘邦随时 有被项庄剑毙的可能。而在场诸人中,项羽与范增不可能救 刘邦;
张良一介文士,救也是送死;
只有项伯可能救人。果 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刘 邦前一晚的那张“空头支票”,此刻换来项伯的全力保护, 当真是高回报。

二、“试”用张良:忠诚与能力的考验 张良本是韩国人,祖父与父亲都是韩相。秦对他来说, 是有国仇家恨的。在“鸿门宴”事件中,张良虽然“是时从 沛公”,但对外宣称依旧是“臣为韩王送沛公”。也就是说, 张良是以替韩王送刘邦的借口留在汉军中的,名义上他还是 韩王的人,是一个局外人。

此时的刘邦对张良自然是不完全信任的。所以,尽管张 良已经献了计,刘邦还是要问清楚他和项伯的关系,“君安 与项伯有故”,为什么项羽的亲叔叔、楚国的副相会把你张 良的性命看得比楚军的机密都重要?事实上,张良对刘邦也 在试探。张良在献计之前问了两个问题,一是“谁为大王此计者”,一是“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前者是问刘邦 的亲信,后者是问刘邦的军力,都触及刘邦集团最核心的机 密。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张良既不属于“敌方”,也不属 于“我方”,而是有投靠意向但远未得到信任的“他方”。

此时此刻,张良的忠诚和能力——会不会借机逃跑甚至投靠 项羽,是不是有能力帮助自己度过危机——都还是未知数。

使用这种“他方”的人,刘邦就立足一个“试”字,掂掂他 到底有几斤几两。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整个“宴会”期间,刘 邦对张良的指令只有两条:一是决定逃跑之后,“乃令张良 留谢”;
二是具体布置完逃跑计划后,对张良说“从此道至 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人”。对张良来说, 这是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首先,他要勇敢无畏。刘邦和武将都走了,自己这么一 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人,身陷几十万敌军之中,面对“力 拔山气盖世”的项王,而且不久之前酒宴之上还危机四伏、 杀气逗人,这怎能不叫人胆寒? 其次,他要冷静镇定。刘邦是借口上厕所跑出来的,布 置完逃跑计划已经耽搁了些许时间。若要等他回到汉军,即 便是二十里路骑马飞奔,至少要十几二十分钟时间。这段时 间里,张良既不能入帐,也不可能在军营里乱晃,引入怀疑, 可谓一举一动都困难重重。最后,他要能言善辩。刘邦的逃跑是“纸包不住火”, 总归是要被发现的。如果张良没有一番精彩说辞,项羽一怒 攻打汉军,那刘邦赴这场“鸿门宴”就是白费功夫。即便不 引发军事冲突,而只是迁怒张良个人,如无言辞自保,那等 待张良的不是死就是囚了。

这场考验对张良越难,对刘邦就越有价值。张良能毫发 无损地回来,那就既有忠心也有能力;
倘若张良被杀被囚或 者背叛,那现在留着也没有意义。刘邦的算盘打得极精明。

幸好张良有大将风度,从容应对了。刘邦最终得了个“运筹 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子房。

三、“尽”用樊哙:身名俱得保全 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早年就追随刘邦。“鸿门宴” 上张良介绍樊哙,说他是刘邦的“参乘”。古代三人乘的车, 除主人、御者外,车右站立一人,主要负责警卫工作,这人 就是“参乘”。换言之,在鸿门之行中,大致可以把樊哙理 解为刘邦的贴身护卫。他显然是刘邦的“自己人”。

刘邦对“自己人”樊哙,可以说是用到了极致。细看《史 记·项羽本纪》中的相关文字,樊哙能做的让他做了,樊哙 不能做的也让他做了,甚至樊哙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替刘 邦背上了一口大黑锅。

作为刘邦的护卫,樊哙闯帐,是做他该做的事。樊哙带 剑拥盾、撞倒卫士、嗔目项王、饮斗卮酒、啖生彘肩。这一 系列行为粗犷无礼至极却也豪迈洒脱,正好对上了项羽的脾气,项羽非但没有斥责处罚他,反而称他为“壮士”。

紧接着,樊哙有一段抢白,他的口舌突然好得令人惊诧。

樊哙先痛陈秦的残暴来引起项羽的共鸣,然后举出“怀王之 约”来为刘邦正名,接着解说刘邦人咸阳守关卡的原因,和 刘邦前夜的表述惊人一致;
最后甚至将反秦的项羽说成是 “亡秦之续”,扇了项羽一个大耳光。这段话直说得项羽“未 有以应,日:‘坐。’”——堂堂项王被一个护卫说得一句 话都没有,甚至还觉得他说得对,让原本连进帐资格都没有 的樊哙坐下了!要说这是樊哙灵光一现的即兴发挥,恐怕很 难令人信服。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昨晚刘邦集团已然开过 军事会议,今天的重要与会人员都以刘邦的说辞为标准,统 一了口径。这样才可能让狗屠出身的武人樊哙完成了他本不 能完成的任务。以至于连司马迁都说“是日微樊哙奔人营谯 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但刘邦对樊哙使用的极致还在后面。“坐须臾,沛公起 如厕,因招樊哙出”,樊哙出来后,刘邦问了他一个问题: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我现在出来了,想要走, 但是没有辞行,怎么办呢?樊哙回答说,还辞别什么,赶快 走吧!刘邦这里的一问,粗看之下并无不妥,但仔细想想, 却令人冷汗顿生。要深刻理解,就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 刘邦真的那么在意辞行的礼节吗?当然不是。按刘邦的性格 作风,怎么可能会有这种迂腐的想法。刘邦出来“如厕”就 是为了逃跑,不然他为什么谁都不叫,偏偏招了自己的“参乘”出来?既然如此,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刘邦为什么 还要这么问?细细想来,刘邦此时的逃跑,并没有必然成功 的把握。有了这组问答,若是被项羽的追兵截住,刘邦就可 以把责任推给樊哙:是樊哙教唆我逃跑的。若是成功逃回自 己的军队,今后万一谁有微词,也可以说不是自己胆小害怕, 而是听了樊哙的主意。如此一来,刘邦的身、名俱得保全。

在这种危急之时,刘邦尚能步步计算,把“自己人”樊哙“用” 到如此田地,刘邦的用人之术,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选取“鸿门宴”这一个时间节点,把《史记·项羽本纪》 中的这一篇文本以“细读”的方式进行解读,我们发现,刘 邦能把“敌、他、我”三方人物区分使用,从而顺利度过危 机,并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不简单。他的用人之术又准 又狠,这使得他能最终登上帝王之位。相比之下,“有一范 增而不能用”的项羽,真是幼稚得如黄口小儿一般。楚汉相 争,项羽焉能不败?

推荐内容

钻爱网 www.zuanai.cn

Copyright © 2002-2018 . 钻爱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08529号-1

Top